●李壯壯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西安,710061)
《圣經》對于生命大意有這樣的表述:一粒麥子不落在土壤里,它仍然是一粒麥子,如果把它播撒在肥沃的土地里,就會結出無數(shù)顆麥子。音樂猶如這顆麥粒,是上帝派到人間的使者,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它穿越時空,啟迪心靈,傳遞真善美,以鐘靈毓秀、至純至簡的精神內涵滋養(yǎng)著我們的生命。愛因斯坦對于音樂也曾有這樣認識:沒有早期音樂教育,干什么事我都會一事無成。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出自雄心壯志或單純的責任感,而是出自對人和對客觀事物的熱愛和專心。耄耋高齡的劉暢標教授,正如這顆音樂麥粒,將自己對于鋼琴藝術的愛全身心投入到藝術教育土壤中。很早就想用文字寫一寫我的恩師劉暢標教授了。恩師在我專業(yè)成長道路上的點點滴滴教誨,時常縈繞在我的腦海,愈積愈深,難以忘懷。
記得1982年初春,年僅12歲的我離開蘭州,獨自一人赴西安音樂學院附中求學。此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進入西安音樂學院附中,對于剛剛告別小學的我來說,一切都那么新鮮、好奇:古樸典雅的教學樓,書香靜謐的圖書館,樂聲悠揚的鋼琴聲……在教學北樓遇見到了我的恩師——劉暢標教授。
劉暢標教授1929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廣東省臺山市。父親劉明,母親余玉蟾,姐姐劉金定(畢業(yè)于燕京大學鋼琴專業(yè))、劉暢嫻,哥哥劉暢德、劉暢耀,其父親劉明老先生早年畢業(yè)于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和西學滋養(yǎng),為劉暢標教授日后成為著名鋼琴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打下了良好的家學基礎。
1947年,劉暢標教授就讀于燕京大學音樂系(時任校長司徒雷登),主修鋼琴演奏專業(yè),師從蘇路德(美國)、邵可侶(法國)、葛維廉(美國),1951年7月畢業(yè)。同期同學有席文蔭、楊儒懷、趙慶閏、朱啟蕓、劉培蔭、婁彰后、全如玢、李菊紅、曹悅孫、孫幼云、葉道純、李揚文、鄧炎昌等,這些同學后來都成為新中國鋼琴藝術教育的奠基者。1951年9月至1952年9月在燕京大學音樂系任助教,時任系主任為許勇三。1952年9月至1958年12月在天津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任助教、講師,時任系主任為朱世民、易開基、朱工一和周廣仁,期間曾師從朱工一和蘇聯(lián)專家塔圖良等業(yè)余進修。1958年12月起在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鋼琴教研室主任、鋼琴系主任等職,并擔任西安市政協(xié)第8屆和第9屆政協(xié)委員。
先生的鋼琴演奏熱情細膩、節(jié)奏自如、色調豐富多變。他刻苦鉆研中外鋼琴文獻,系統(tǒng)總結鋼琴演奏技巧,他與老同事們一道開創(chuàng)了西北地區(qū)鋼琴教育事業(y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培養(yǎng)出后來在陜西乃至全國有影響的鋼琴演奏家與教育家,諸如潘麗浩、李美杰、王聯(lián)云、薛冰清、曲大平、張道行、孫桂英、孫衛(wèi)國、常隨崗、王嘉寬、張大為等數(shù)十名主修學生,時至今日他們仍然是鋼琴教學的中堅力量。經先生教授的學生曾在全國鋼琴比賽獲得多項獎項,他的學生得到眾多國外鋼琴專家好評,許多學生留學海外繼續(xù)深造,國外專家對其學生掌握的鋼琴曲目之廣泛和演奏技術之嫻熟深感欽佩。他培養(yǎng)的鋼琴演奏家、鋼琴藝術指導和鋼琴專業(yè)教師已經滿天下。
“改革開放”以來,先生潛心培育人才,治學嚴謹,愛生如子。認真?zhèn)湔n示范,善于因材施教,經常組織學生演奏會。教學和欣賞曲庫涵蓋古今中外各個流派,從演奏技巧、音樂表現(xiàn)和藝術修養(yǎng)等方面給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培養(yǎng)出鄧小妮、孫丹萍、葛明、潘玫玫、張晨、陸平、李壯壯、何南南、朱迪、程池、鄧捷、宋蕓、李健健、郭驊、張亮、吳曉韜、陳瑋盈、郭瑞、冀瑩、耿蕾、劉玉茹、宋欣語、蔣志華、張一舟等附中及本科鋼琴專業(yè)主修學生。本世紀初還指導出李壯壯、鄧捷、吳曉韜、吳琛、劉玉茹、宋欣語、劉娟、梁爽、李振中等多名碩士研究生,這些學生后來都成為鋼琴教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先生結合多年的鋼琴教學與演奏經驗,潛心研究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印象派等音樂流派的鋼琴作品與演奏風格。在眾多音樂專業(yè)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了《鋼琴演奏中的浪漫主義風格問題》、《造型的聲音藝術》、《演奏者藝術修養(yǎng)隨談》、《鋼琴教師的責任》、《啟迪對鋼琴學生的詮釋》、《略論貝多芬第十七奏鳴曲第一樂章的踏板法》、《伸縮處理(Rubato)能教嗎?》、《錚錚古琴韻——斯卡拉蒂奏鳴曲初探》、《從初、中級鋼琴演奏想起》等多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
先生學術研究視野非常寬廣,橫跨鋼琴教學表演和作曲技術理論兩大領域。在繁重的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之余,勤于思考、融合創(chuàng)新,為鋼琴系專業(yè)學生創(chuàng)作了《鋼琴練習曲十首》,作為鋼琴專業(yè)學生更高層次專業(yè)拓展的必備教材;結合生活之地域文化和特有的民間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了鋼琴獨奏曲《人世間——鋼琴組曲》,獨有的旋律特色、豐富的和聲色彩、復雜的對位技術和難易結合的演奏技巧,深受鋼琴演奏者推崇和喜愛,成為音樂會的常選曲目。
先生重視社會藝術實踐,不但自己參加多層次、全方位的藝術實踐,還經常組織學生進校園、赴軍營等藝術實踐活動。他自己先后在天津、陜西、四川等地舉辦獨奏音樂會多次,曲目廣泛豐富,風格嚴謹細膩。外國曲目有肖邦《e小調圓舞曲》、《第三首E大調練習曲》、《練習曲OP.10之3》,德沃夏克《圓舞曲》、《側影》,德法亞《火祭舞》,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等;中國曲目有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饒余燕的《秦川新歌》、周廣仁的《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王建中的《翻身道情》、瞿維的《花鼓》、楊振維的《孔雀組曲》、雷格羅納的《瑪拉甘那舞曲》、陳培勛的《賣雜貨》、楊汝懷的《鋼琴協(xié)奏曲——綏遠隨想曲》等。
先生注重開展學術交流,曾邀請眾多名家來校講學,傳授教學經驗。先后邀請了著名鋼琴演奏大師劉詩昆、殷承宗、傅聰、石叔誠、周廣仁、楊峻和聲樂家茅愛立等到來校演出、教學、交流,并多次擔任漢斯卡恩、李獻敏等國外專家學者的口語翻譯,是學界公認的“兩棲”專家。多次赴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勞倫斯音樂學院、費城坦普爾大學音樂學院和內華達州立大學音樂系介紹中國鋼琴音樂并作學術報告,為中美音樂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曾獲得美國《國際文化榮譽證書》并被入典美國《世紀500位有影響的名人錄》。鑒于其學術造詣和社會影響力,陜西電視臺為其拍攝了專題電視片《生命在這里閃光——記鋼琴教育家劉暢標教授》,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并得到教育界極高評價。
一位好教師,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他們的教育理念能影響學生,他們是學生眼中的道德楷模。
我7歲時,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鋼琴,每天練習1-2個小時,最初的學琴完全是被迫進行的。枯燥的哈農音階和指法練習,單調和缺乏變化的車爾尼,還有復雜和頭疼的巴赫……但是到了后來,是我自己選擇了音樂,選擇了鋼琴。
12歲時,我考入西安音樂學院附中,正式開始了我的鋼琴專業(yè)之路,我的主課老師就是劉暢標教授。第一次見到先生是在考學前,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慈祥而不失威嚴。開學的第一堂課是聽我假期準備的樂曲,這是難忘的一節(jié)課。我是在非常忐忑中彈完了我假期的作業(yè),彈完后,過了很久,先生都沒有說話。我回頭發(fā)現(xiàn)先生正在他的筆記本上不停地記錄著什么。又過了一會,他把我叫了過去,給我說了一些我所存在的問題,本子翻開的頁面記錄著我上課的內容,一項一項記錄的十分詳細,哪個小節(jié)我存在什么問題以及我應如何改正,還有應該注意的指法和踏板技巧。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筆記本頁面干凈整齊,字寫得非常漂亮,不時還有一些鋼琴術語,厚厚的本子邊有寫了我名字的標簽。
我又回到鋼琴前,先生先教我做了一組放松練習,并囑咐我每天練琴前要做這組練習。踏板方面,可能是以前沒有重視其運用,所以我改了很久都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先生干脆蹲下用手搬著我的腳不停的練習。這件事使我感到十分震驚,到現(xiàn)在我還不時的想起,這絕不是在做戲!在他的眼里是一件很正常很普通的小事,但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影響了我一生。
先生非常注重細微,他讓學生們每人要買一本音樂術語字典,讓我們把譜子上所有的術語都寫出來,并讓我們記住它們的發(fā)音和區(qū)別。存在技術難點的地方,指法必須寫出來。同時,先生還要求學生們每次課后要做筆記,每次上課前要檢查,我第一次記筆記寫了一個小時,認認真真記了兩個頁面。先生很認真地看完,然后給我說什么內容需要再深入,哪些口語化的詞不需要,哪些條理不夠清晰,哪些內容的主次不鮮明,哪些記錄的順序需要再調整一下等等細節(jié),十分細致。
針對我的基本功不扎實的問題,先生增加了三度、六度、八度、十度音階,和弦、琶音及雙音音階練習。同時還增加了克拉莫練習曲、車爾尼718左手練習、821的8小節(jié)練習等,通過幾年的努力,先生讓我比較規(guī)范系統(tǒng)地訓練了基本功,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得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由于自己在讀書期間的知識大都還有比較清晰的記憶,教授學生還比較得心應手。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頭腦中的那些知識在逐漸流失,慢慢地,自己能夠比較自信、隨意地和學生進行交流或討論的知識也只有自己所教的那些內容。再后來,隨著學生數(shù)量的增多,情況逐漸變得糟糕,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教學過程越來越生硬,只能按照自己多年形成的“套路”行走,自己的教學成績下降,工作壓力也隨之變大。
我的這種經歷和體驗,應該具有普遍意義。很多教師只要自己的教學成績還過得去,都沒有堅持再學習的習慣,其他的事情在我們看來都是沒有用的。這時,我意識到了危機,需要繼續(xù)學習,需要充實自己的知識庫。2000年有幸考入先生門下,成為我校鋼琴系、也是先生第一位鋼琴演奏方向碩士研究生。先生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淵博的學術素養(yǎng)和高深的專業(yè)知識,無時無刻不在深深地影響著我。每次去先生家里,總能看到他的書房茶幾上放滿了不同版本的樂譜,一支鉛筆及譜面上記錄的標記。錄音機里是音響資料,不時還要在鋼琴上彈奏,并非常認真仔細地標注指法、句法及踏板的運用等。他每天都會有2-3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這是一個70多歲高齡的“老學生”。他的這種學習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我也開始了有計劃的學習。我會對一個作曲家進行較為全面的了解學習,也不斷看譜、聽錄音、研究不同版本的技法和處理細節(jié)。
對學生關心愛護,是春風化雨,更是潤物無聲。研究生畢業(yè)后,我一邊專業(yè)學習,教授本科學生外,一邊還教授附中鋼琴專業(yè)學生,先生得知后,根據(jù)我的實際情況,不但對我的學習進行指導,還抽出時間,聽我給附中學生授課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并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建議,這些建議和指導,我和學生們都記憶尤深、獲益匪淺,直接影響著我后來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記得學生吳羽翀準備參加第三屆鼓浪嶼全國鋼琴比賽時,找先生聽課,為了能以較好的成績進入第二輪,我當時把重點全部放在了前兩輪上,第三輪的曲子沒有好好準備。先生了解情況后嚴肅地對我說,要有自信,我相信他的實力,同時也相信你能教好他。最后吳羽翀進入決賽,并獲得了第三名的優(yōu)異成績。
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頤曾說“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拜師的時候必須要謹慎選擇,拜一個好的老師才能得到更高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學到更有內涵的知識,先生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老師,學習、生活等很多方面都使我得到教益和幫助。多年來的鋼琴學習和教學生涯,無不伴隨著先生的啟發(fā)與教誨,在課堂上,對我提出了許多珍貴的建議和具體的指導;在日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回想聽先生講解時的所得、和先生探討時的收獲以及從先生一言一行中得到的啟發(fā),可謂終身受用。相處雖短,涌泉終生,授課有限,獲益無窮。這些點點滴滴,都讓我不斷成長,使我不斷進步。
今年,先生步入九十周歲高齡的鮐背之年了,從他的音樂人生軌跡使我們了解到老一輩音樂家的藝術成就和學術造詣,更感受到先生嚴謹、勤奮、堅韌的治學態(tài)度,他的鋼琴藝術教育、音樂理論研究以及教學實踐一如他的人生軌跡,于學校、于學生、于個人,都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學術上不斷追尋的探索意識。先生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有理想、有擔當?shù)乃囆g家情懷給我們這一代青年學者樹立了標桿、榜樣。
劉暢標教授——我的恩師,您就是《圣經》表述的一粒播撒在土壤里的麥子,孕育出無數(shù)枝豐碩飽滿的麥粒,我就是其中的那一粒!感恩恩師:一路上有您的教導,才不會迷失方向;一路上有您的關愛,才會更加充滿自信……
謹以此文獻給恩師九十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