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摘要:本文從小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了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分析了小學教學的特點,進而結合小學教學的特點,針對小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自身的教學水平。針對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低效率、少互動及填鴨式教學等問題,本文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
1.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
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小學教育作為最重要的基礎教育之一,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并且課堂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改進,但是由于長久以來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使得小學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積重難返。從當前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模式來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依舊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填鴨式教學、缺乏教學氛圍、教學內容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低,此外,部分教師還存在著科目歧視等不負責的現(xiàn)象。
2.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師為主的填鴨式教學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便是填鴨式教學,在傳統(tǒng)的中式課堂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學生則僅僅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附庸,因此,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喪失了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甚至對科學課堂產生厭惡心理。在填鴨式教學模式之下,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完全喪失了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使得科學課堂的學習過程索然無味,并且在填鴨式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出現(xiàn)“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導致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降低。
2.2教學情境建設不足
科學課程不同于語文數(shù)學等科目,科學課程講求從實踐之中感受并發(fā)現(xiàn)科學知識與自然定理,而當前的小學科學課程普遍采取課堂授課的方式,缺乏戶外授課,導致學生無法有效理解科學知識。此外,由于教師僅僅對課本知識進行機械化講解,導致課本知識難免枯燥無味,無法有效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情境建設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科學教學的開展,同時也無法使得學生養(yǎng)成相應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導致了小學科學教學的低效率。此外,由于科學教學需要展開相應的實踐活動,而大部分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都缺乏了戶外實踐活動,并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
2.3教學觀念落后
在小學科學科目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以自身為主體,針對學生的提問和質疑不予理睬,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挫,同時由于部分教師以教師身份自居,導致師生之間的關系處于僵化狀態(tài),不但給日常授課造成障礙,同時使得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此外,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主觀地認為科學科目屬于副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極不負責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不認真?zhèn)湔n、不認真授課、不構建知識體系,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障礙,同時喪失對科學科目的學習興趣。
3.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3.1改變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對于教學效果具有直接影響,而根據(jù)當前的填鴨式教學來看,填鴨式教學模式導致教學效率降低,因此要想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教學成果,必須從改變教學模式出發(fā),可以引入互動式教學、對話式教學或者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細心輔導,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到相應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計劃,讓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知識。例如,在學習“光與影的知識”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進而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從而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總結分析,最后得出相應結論,既加深了學生印象,又激發(fā)了學生對科學科目的學習興趣。
3.2創(chuàng)建合適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建合適的教學情境,從而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進行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富有趣味的短視頻作為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從而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進行“不怕火燒的紙”這一節(jié)課的授課時,可以通過教師自己錄制的短視頻作為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而借用“紙鍋”進行課堂展示,向學生講解其中的科學原理,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播放短視頻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身去思考為什么“紙鍋”不怕火燒,以學生的疑問作為課堂授課的切入點,進而引導學生從課本之中尋求答案,在學生學習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其他燃點高于100℃的易燃品是不是也可以不怕火燒,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3.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科學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質疑精神,因此教師可以故意犯錯,進而鼓勵學生質疑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放下為人師長的架子,以平等的態(tài)度去接納學生的質疑,并且需要對敢于提出疑問的同學進行表揚。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在進行科學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對學生進行過多的干預,但是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此外,科學學習需要合作探討,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分組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團結意識與團隊精神,在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得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親密。
4.小結
在新的教育形勢之下,小學科學教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同時在合適的教學情境中展開教學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與學習欲望,與此同時,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從而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舒澤容.芻議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8):142.
[2]張澤敏.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5):131-132.
[3]郝成三.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