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 陳金鰲 孫思思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等,分析當前課程改革中體育教師產生阻抗現象的主要原因,并探索消解路徑。主要結論:體育教師阻抗主要包括教育教學因素、教師個人因素、課程標準因素以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條件等因素。建議:完善中考體育加試制度,提升學生體育素養(yǎng),提高課堂安全保障,體育教師加強自身建設,加強教研員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體育教師培訓體系。
關鍵詞:體育教師;課程改革;阻抗;因素;消解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11-0058-03
體育課程改革至今,教師阻抗現象在中小學及高校體育教師群體中皆有顯現[1]。教師阻抗是指“在學校變革過程中教師阻礙變革順利進行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外顯行為”[2]。體育教師阻抗主要表現為教師個人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冷漠、消極、反感等內在心理狀態(tài)以及由此產生的拒絕、對抗、應付等外在行為方式。對當前課程改革中體育教師產生阻抗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探索阻抗消解的路徑,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及專業(yè)化水平,保障新課程的順利實施,也是貫徹落實教育部《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具體體現。
一、體育教師課改阻抗現象的教育教學因素
(一)體育中考加試壓力
中考體育加試分值的提升對教學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體育考試代替體育教學現象突出,引發(fā)應試體育[3]。課程教學由課程標準理念倡導的內容選擇的自主多樣化轉變?yōu)榻虒W內容的單一化,體育課程內在的邏輯性與系統性被打破,體育教師喪失了教學內容選擇的自主權。中考體育加試主導下學生與家長的體育課價值觀的功利性,造成了體育教師課程教學的外在壓力;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在中考體育加試主導下的評價現實與新課程評價理念相背離則造成了體育教師的內在壓力。這種課程理念與應試教育現實之間的矛盾,使體育教師陷入執(zhí)業(yè)困境。
(二)學生體育素養(yǎng)薄弱
學生體育素養(yǎng)包括體育意識、體育知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質水平五方面[4]。而開足開齊體育課程不僅在農村中小學未能實現,在城市中小學,體育課被擠占也是普遍現象。這導致部分中小學生體育知識、技能欠缺,體質、體能較弱,為體育教師開展體育教學工作增加了難度。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普遍體育意識淡薄,對體育知識學習不感興趣,缺乏獲得習得性體育技能和日常體育行為的主動性,表現為對體育課的參與消極、動力不足、體質水平差,綜合體育素養(yǎng)較弱,體育教師“不敢嚴格批評、不敢嚴格要求”。這加大了新課程實施難度,進而影響體育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導致阻抗現象的產生。
(三)課堂教學安全問題
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及處理等方面制度的欠缺,導致學校、體育教師及家庭都害怕體育運動中出現安全事故[5],學生家長在安全事故發(fā)生后的種種追責方式讓學校領導和老師難以應對。因此,一些有鍛煉價值、趣味性強,體育教師也有較高的教學積極性,但競技激烈、運動強度較大、存在一定運動風險的體育活動被叫?;虮蝗【?,相關運動設施也被拆除。體育教師的職業(yè)成就感無法充分實現,執(zhí)教的積極心理和積極行為受到打擊。
二、體育教師課改阻抗現象的個人因素
(一)對新課標內涵的理解狹隘
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教師培訓的加強,越來越多的體育教師對課程標準理念表示理解和認同,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體育教師仍沒有真正領會課標的內涵與要求,片面地認為新課標下的體育教學只是活躍課堂氣氛和增強教學趣味性的“快樂體育”、將新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多元化狹隘地理解為授課形式的“花哨”,忽略運動技能和運動負荷量的融入。體育教師對課標內涵的狹隘理解造成其對新課改理念和教學價值的質疑、對新課程實施的抵觸,從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阻抗行為。
(二)教學應變能力不強
與原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是對體育教師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與執(zhí)教能力的一種考驗。當體育教師需要對新課標教材進行思考、加工和創(chuàng)造時,由于體育教師自身教學應變能力不強,很難獨立開發(fā)教學內容,仍然保持了大綱時代對教學文件的依賴心理,不能因地制宜地貫徹課程標準理念,導致體育教師產生畏難情緒,認為新課標實施的條件和要求高、與現實教學狀況有較大差距,難以貫徹實施,進而引發(fā)心理和行為上的阻抗現象。
(三)新的職業(yè)倦怠明顯
體育教師職業(yè)倦怠現象早已存在,在課程改革進程中又出現了新的職業(yè)倦怠致因:教師授課班級過多而導致的重復授課,中考體育加試內容替代正常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之后,體育教師成了田徑教練員,教學熱情喪失、職業(yè)成就感削弱,產生新的職業(yè)倦怠;而晉級高級職稱之后的老教師群體,由于喪失了職業(yè)進取的動力,對待課程教學更加倦怠。部分體育教師職業(yè)進取心源于對職稱晉級的追求,而不是始于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懷。這些顯著的新型職業(yè)倦怠嚴重影響了新課標的實施。
三、體育教師課改阻抗現象的專業(yè)發(fā)展條件因素
(一)教研員隊伍建設滯后
教研員是地方教研活動的主導者、組織者,也是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引路人和專業(yè)發(fā)展條件的創(chuàng)造者。教研員隊伍建設方面有兩個問題最為突出;其一是部分地區(qū)教研員的缺崗缺編,尤其是專業(yè)教研員的缺崗缺編;其二是現有的部分教研員職業(yè)素養(yǎng)不高甚至不作為、不擔當,導致教研活動欠缺。對體育教師的專業(yè)學習與成長極為不利,體育教師在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陷入困境而求助無門,長此以往,容易對體育健康課程改革的實施產生阻抗心理和行為。
(二)教師培訓體系不成熟
近年來,教育部投入大量資金舉辦“國培”“省培”及地方培訓,但不同地方的體育教師培訓卻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第一,培訓前期缺少調研,培養(yǎng)計劃不符合培訓對象的實際需求,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第二,培訓課程內容偏重理論學習,培訓形式和手段單一,缺乏實踐環(huán)節(jié),與實際教學工作脫節(jié);第三,教師培訓管理薄弱,激勵措施欠缺,參培教師積極性不高;第四,教師培訓缺少必要的反饋和監(jiān)督機制,培訓專家們的意見和觀點不一致,使參培教師對新課標的具體實施路徑產生困惑、迷茫與反感,進而產生強烈的阻抗。
四、體育教師課改阻抗現象的消解策略
(一)完善中考體育加試制度
把中考體育加試制度與新課程改革的評價理念有效融合:(1)增設考試項目種類,尤其是體育生活技能類考試項目(如游泳、武術、滑板、跳繩等),將應試教育與學生興趣有效結合,按學生興趣分層教學、分層考核,考前抽簽確定考試項目,或者學生自選考試項目,避免“考什么練什么”現象;(2)靈活考試辦法,將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相結合,考試項目大眾化、生活化,回歸體育教育本質,改選拔性考試為過關考試,以此促進全體學生的體育參與;(3)堅持以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體育老師的績效,將課程評價理念真正融入到實際評價方式中,避免以體育中考成績作為評價體育教師的唯一標準。
(二)提升學生體育素養(yǎng)
重視學生的體育權力,以終身體育為價值導向,結合青少年生長發(fā)育的特殊時期,不斷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形成自主體育行為和習慣,以降低體育教師教學實施難度,增強授課積極性:(1)嚴格執(zhí)行相關法規(guī)條文,保障學生體育權力,開足開齊體育課,杜絕占用體育課。(2)以運動技能傳授為基礎,關注學生內在的體育知識需求,豐富充實體育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對運動相關問題進行質疑、批判和反思。(3)以學生個體發(fā)展需要為起點,重視在運動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提升技術訓練的活力與價值。(4)通過組織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等多種課外活動形式來補充學校體育教育,重視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體育能力培養(yǎng)。(5)在體育技能教學中,通過對教學策略的不斷調整,激發(fā)學生課堂活動的熱情,喚醒參與體育和學習體育的內生驅動力。(6)對體育教學進行內容多元以及主體多元化評價,除了評價學生的運動技能,還要對學生的體育情感、體育品格、健康行為、社群合作等能力給予評價。此外,從體育教師單一化評價,轉變到教師與家長綜合評價模式;評價的具體方式應實現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過程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6]。
(三)提高課堂安全保障
加強體育師資的課堂安全培訓,提高教師和學生群體的安全責任感,加大對學生安全意識培養(yǎng)力度,針對學生家長定期開展安全責任宣講;定期檢查和維護體育教學場地及各類運動器材,排查安全隱患,提倡在經費條件許可下,及時更新安全性能更高的體育器材;對教師授課進行督導,鞏固和加強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安全意識,提高其課堂安全管理能力,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做好學生考勤、體育教學組織、運動技能學習中的保護和幫助工作。
鼓勵學生家長為子女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將體育教學納入社保范疇;此外,通過財政補貼、社會捐助等渠道設立學校體育教學安全專項基金;政府部門進一步推進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校園體育傷害事故責任認定的法律依據,設立校園體育意外傷害事故專項保險[7],減少由教學安全事故造成的體育教師教學壓力,以緩解體育教師的教學阻抗心理。
(四)體育教師加強自身建設
認真研讀課標深入理解其內涵并積極實踐,將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多元化深度融合,注重運動技能和運動負荷量的合理融入;補充體育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技能與原理,增強獨立開發(fā)課程資源的能力,提高自身教學應變素質;通過對體育教學策略與方法的靈活調整與多元化評價,實現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生性體驗,使課程標準理念在現實教學情景中得以深入貫徹。
努力改變體育教師“囿于瑣事、困于名利、怠于發(fā)展、甘于平庸”的專業(yè)發(fā)展現狀,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自身素養(yǎng),“做好自己、做強自己”,通過踏實工作提升自我價值,以成績“打動”“喚醒”領導對體育工作的重視、對體育教師的尊重。調整心態(tài),加強自身使命感與責任感,面對現實,著眼未來,追求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懷。
(五)加強教研員人才隊伍建設
(1)明確定位教研員工作的專業(yè)性質,建立任職和職稱評定標準;(2)在專職、專業(yè)教研員人才配備上給予制度和經費支持,重視并拓寬教研員的職后進修培訓渠道,不斷提高教研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指導水平和服務能力;(3)優(yōu)化教研員的選拔程序,建立健全教研員隊伍的評價與管理體制,使教研員專業(yè)發(fā)展的目標更加清晰,制度更加明確,考評監(jiān)督更加科學;(4)組織教研員重點培訓,打破學科教學本位的思維局限性,從教學向教育轉變,從教材向課程轉變,不斷深化課標理念,推動課程改革和課標的順利實施;(5)把握課改方向,組建課程團隊,實現教學與研究的無障礙融合,引導體育教師在實踐中開展體育教育教學研究,進而推進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6)教研員應理性認識自我,確立“引領和服務體育教師教育與專業(yè)發(fā)展”的理念[8],將教研作為畢生事業(yè),在教研中實現人生價值。
(六)完善體育教師培訓體系
(1)培訓承辦單位提前了解參培人員的基本情況,做好培訓意見的征集工作,按照培訓對象的實際需要安排課程、配備師資;(2)加大培訓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比例,豐富培訓形式和手段,提高培訓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3)實行教師分層培訓:按需、按地、按職稱、按專業(yè)成長階段等方面進行分層,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地開展培訓;(4)引入多元化培訓主體,科學構建穩(wěn)定合理的培訓專家?guī)?,加強培訓師資力量和培訓活力;(5)加強對體育教師培訓工作的管理,運用激勵措施提高參培教師的參與動力和積極性;(6)健全培訓的評價和監(jiān)管機制,做好培訓后的跟蹤與反饋工作,將體育教師返崗后的表現作為評價的一部分;(7)借鑒國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PDS)模式,建立系統的體育教師教育長效機制,完善培訓形式,把教師培訓作為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來做,貫穿體育教師專業(yè)成長歷程。
參考文獻:
[1]魏春梅,邵光華.教師課改阻抗的原因與啟示[J].教師教育研究,2013,25(2):78-82.
[2]韓登亮.教師阻抗學校變革的理性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11(1):3-6.
[3]劉成,胡慧文.當前我國中招體育考試若干問題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1):118-121.
[4]陳思同,劉陽,唐炎,陳昂.對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理解——基于對Physical Literacy的解讀[J].體育科學,2017,37(06):41-51.
[5]孫洪濤,顏亮,張強峰.家校合作: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實然與應然[J].體育學刊,2018,25(6):91-95.
[6]尚力沛,程傳銀,趙富學.基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體育課堂轉向與教學轉變[J].體育學刊,2018,25(2):68-75.
[7]李文,范高鵬,趙舒婉.學校體育安全事故:機理、責權歸結與規(guī)避[J].教學與管理,2018(33):52-55.
[8]梁好.教研員需要“大思維”[J].教學與管理,2018(29):59.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中教師阻抗的現象學分析與消解策略研究”(DLA1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