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星 康甜 張會平
摘 要:無償獻血作為一項利國利民的愛心事業(yè)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學生群體是祖國的未來,血站和學校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支持有助于推動無償獻血事業(yè)更好地發(fā)展。文章簡要地探討了學校血液安全健康教育對各個階段學生群體的教育方式和影響。
關鍵詞:無償獻血;健康教育;學生群體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4-0024-02
無償獻血是世界范圍內(nèi)被認可的較安全的方式,而學生一直是無償獻血事業(yè)的主力軍[1],為我國醫(yī)療事業(yè)、人民福祉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授課的內(nèi)容和模式
在組織學生參與獻血活動前,血液中心或血站(以下統(tǒng)稱血站)獻血服務科或相關人員將組織校園宣傳和授課,針對學生的面對面宣講能起到比較好的溝通效果,這種方式能針對不同個體的不同疑問展開針對性地回答,當下學校宣講內(nèi)容主要集中于對血液成分,血型知識和無償獻血政策等的科普,這樣的形式能夠在一定層面上樹立學生正確的健康生活觀念,有助于在學生群體中引起討論,進而推動無償獻血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根據(jù)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開展血液健康教育
目前我國以無償獻血為目的的學校血液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大中專院校。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這類學生年齡符合獻血標準,血液質量較好且學生積極性高,對他們進行宣教可直接促進獻血行為的發(fā)生,提升采血量,取得較好的活動效果。
1.小學
小學處于理想信念的萌芽階段,高年級的小學生獨立意識增強,開始探尋課堂外的新知識,與社會接觸機會增多。這個年齡段的特性,決定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度和理解度。有趣的血液小知識能快速被學生吸收,也可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有個大致的認識。血液健康知識的摘取需要較多的與生物和科學教師合作溝通,主要講解與學生貼近的主題,內(nèi)容宜淺顯易懂,講述方式偏重生動有趣。期間可以少量穿插無償獻血的故事和事例,值得注意的是,演講的目的主要在于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理解血液健康的重要性,而并非鼓勵學生群體做出獻血行為。
2.中學
李廷彬老師認為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為、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校、社會、家庭在這個時期對學生思想品德進行教育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對課外知識容易產(chǎn)生較大興趣。且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生理上的改變也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很大變化,對生理心理健康知識有極大的內(nèi)在需求,故在這部分人群中的宣講可能受到較好的反饋,對授課人員和授課單位產(chǎn)生正面印象,實現(xiàn)對血站的積極宣傳。
雖然小學和中學的學生無法投身到捐獻血液的事業(yè)中來,但這一部分的人群所帶來的延伸效應卻是極其重要的。在他們思想觀念中投射無償獻血相關概念是有益且必需的,因為年輕一代的觀念不僅可以影響他們的朋輩,還能改變上一代或更早世代親友的認知,成年人的認知大都已經(jīng)固定,獻血宣傳員的宣講在此類人群中容易收效不佳,而親友之間的信息傳遞的便利性和可靠性明顯高于陌生人之間交流。
3.大學
講述的時機,研究顯示18歲后的人世界觀在關鍵過渡期且價值觀趨于穩(wěn)定,對這部分的群體的宣講效果可以在短時間上反映在獻血情況上,提升采血量,保障用血供給。大學生相對于中小學生更具個性和思辨能力,因此應該特別注意把握宣講的內(nèi)容與節(jié)奏,抓住學生注意力。以防學生“用腳投票”,錯失宣傳機遇。要更好地吸引學生以學生的角度看待世界,在講述內(nèi)容中多穿插學生的關注熱點,合理應用網(wǎng)絡熱詞,爭取成為學生間無代溝的交流對象,獲得信任繼而清晰簡潔地傳播訊息,讓這份愛的事業(yè)在學生群體中引起共鳴并持續(xù)蔓延。
三、學校教育對無償獻血的影響和討論
多個研究顯示,血液安全知識知曉率在不同學歷層次和職業(yè)之間存在差異。大致的趨勢是學歷越高,對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越高;而不同職業(yè)之間的知曉率以醫(yī)務人員最高,主因是醫(yī)務人員在校課程涉及了較全面而系統(tǒng)的血液安全知識;學生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中的學生普遍為大學生,學歷層次較高,且包括醫(yī)學生在內(nèi)的生命科學類學生,接觸衛(wèi)生健康知識的頻率較高,相關課程也涉及血液健康的內(nèi)容。
大學生的課時和活動的相對靈活性使得衛(wèi)生健康宣教活動成為一種完全自愿的行為,這樣的傳播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對于部分對血液知識了解不夠又不樂意參與這樣活動的群體,無法更新這部分人群的想法,不利于這些潛在群體的意識改變和信念樹立。由于曾經(jīng)共同的經(jīng)歷可能更讓人信任,也更懂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認知,進而影響到有相同經(jīng)歷的人。故受教育后觀念改變者對這部分人群的宣傳可以起到滾雪球效應,而研究人員一致認為信念是促進人們無償獻血行為發(fā)生的最重要因素。一般認為有過不良獻血經(jīng)歷的人很可能不會再次投身這項活動,因此做好回訪,傾聽這部分愛心人士的意見,對獻血服務工作做出相應的改進[2],對改變這部分思想上有障礙的人非常重要,可以尋回失去的獻血源,不斷改進完善工作細節(jié),提升服務水平。同時還可將尋回的離隊的獻血員召集為志愿者,現(xiàn)身說法宣傳無償獻血。
另外,隨著我國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以及一帶一路重要開放策略向縱深發(fā)展,高校留學生和海外人才人數(shù)和比例都有較大增長。隨著海外人員的進入,若能有效地將這部分人員吸納到無償獻血事業(yè)中來,不但拓展了新血源,且因國外人群稀有血型種類和頻率與我國有差異,充分利用血型信息還可擴展血液抗體類型和細化我國血液組分的基因庫,因此進行多語言的宣教備課也應跟上步伐,起步階段使用英文作為宣傳語言同時搭配多語言注釋可更好地凝聚世界各地的愛心人士的力量。但針對這部分外來人群所在地血液傳播疾病的流行狀況和當?shù)匮翰杉瘷z驗部門的檢測項目的檢驗策略,對待這部分血液的采集,儲存和檢驗項目等均需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更好地保證血液安全。
四、結語
無償獻血,是城市文明指標,國家進步的體現(xiàn)。鑒于我國發(fā)展階段和居民整體素質的現(xiàn)狀,社會上仍存在很多人對相關知識的不了解,不相信,不愿參與無償獻血。而青少年乃民族之希望,從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健康價值觀,樹立堅定信仰,影響更廣泛人群,讓更多的人樂意加入愛心隊伍中來是血站工作人員和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陳國龍,吳建忠,羅玉麗,等.高校學生在無償獻血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輸血雜志,2004(4):291.
[2]段淑培,洪倩,蔡廣菊,等.安徽省不同人群獻血意愿及障礙因素分析[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270-273.
作者簡介:易星(1987—),男,博士,醫(yī)師,科員,研究方向:公共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