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環(huán)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新課改教育理念滲透到我國教育的各個領域。高中音樂是一門藝術性課程,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十分重要。在新課改下,為高中音樂教學帶來改革、創(chuàng)新契機,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開展有效的音樂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參與興趣,進而促進高中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此,本文提出高中音樂教學創(chuàng)新路徑,旨在培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音樂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新課改下,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主體性,將課堂教學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自己為教學引領者、組織者、參與者,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為學生開展適合的音樂教學活動,進而實現高中音樂教學的有效性。以新課改為導向開展的高中音樂教學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創(chuàng)新,不僅重視學生音樂教育,更重視學生音樂素養(yǎng)教育,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不僅收獲知識,更好地收獲能力、思維、素養(yǎng)、品質,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進而彰顯音樂根本教育成效。因此,研究新課改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路徑十分重要,不僅是學生學好音樂課程的需要,更是高中音樂教學改革的需要。
一、尊重學生主體性,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改下,對教育領域提出新的要求,這為高中音樂教學開展注入新的動力。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因受到傳統教育弊端的影響,教師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忽視學生主體性,大都根據音樂教學大綱傳遞學生音樂知識,導致學生音樂學習興趣不足。以新課改理念為導向開展的高中音樂教學,應尊重學生主體性,立足于音樂教學內容,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為學生開展有效的音樂教學活動,帶動學生參與積極性,進而增強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開展中,教師以學生實際需要為導向,為學生開展生動的教學活動,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促進高中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例如:在學習《祖國頌》音樂作品中,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以問題為導向,增強學生參與興趣,使學生在問題解讀中理解作品內涵,進而知曉音樂作品中傳遞的思想情感。首先,讓學生聆聽音樂作品,將學生帶人到音樂作品意境中,陶冶學生情操。在此過程中,學生受到音樂作品的熏陶,必定會對音樂作品有所感悟,之后,教師根據作品提出教學問題,引領學生一同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帶動學生參與教學興趣,引領學生探究音樂作品內涵,并且向其他學生闡述自身對音樂作品的感悟之情,以此培育學生藝術情感。
二、深挖音樂內涵,重視情感教育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通過其傳遞,能夠感染人們,陶冶情操。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應發(fā)揮其藝術性教育成效,通過藝術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培育學生音樂素養(yǎng)。在以往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單一,忽視情感教育滲透,影響到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培育。在新課改下,高中音樂教學開展應立足于音樂教材內容,滲透情感教育,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內涵,以此情感教育學生,進而健全學生人格素養(yǎng)。以學生自身情感探析音樂作品情感,容易使學生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對培育學生音樂感悟能力十分重要。例如,在學習《現代京劇》課程知識中,教師以情境教學方法為導向,帶領學生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的內涵。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帶領學生融入到音樂教學中。之后,教師為學生滲透相關的京劇知識,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知識探究能力。之后,讓學生根據自身喜好扮演臉譜,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帶動學生情感,使學生通過自身情感感受作品情感,進而促進高中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
三、開展音樂鑒賞活動,培育學生藝術情操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重視音樂鑒賞活動的開展,培育學生藝術情操,有助于促進高中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式。在藝術教育開展中,其教育真諦在于交流,通過交流知曉其中內涵,增強對藝術作品的感悟,進而培育學生音樂作品感悟能力。為學生開展音樂鑒賞活動,為學生提供藝術交流平臺,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促進音樂作品的交流,以作品為導向,抒發(fā)自身感悟,進而培育學生藝術素養(yǎng)。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重視音樂鑒賞活動的開展,對培育學生藝術情操、藝術欣賞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十分重要。例如,教師定期為學生開展音樂鑒賞活動,整合音樂作品內容,將作品分成幾大類,在鑒賞活動開展中,注重一大類作品的展示,讓學生品味作品的風格、思想情感等,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學生對這類作品的感悟能力。
四、重視文化滲透,拓展學生藝術視野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重視文化滲透,拓展學生音樂視野,是踐行新課改教育理念的一種形式,促進高中音樂教學。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重視文化的滲透,以文化為導向,豐富音樂教學形式,拓展學生藝術視野。在以往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忽視音樂文化的滲透,大都立足于音樂課程知識教育,很少滲透課程以外知識內容,導致學生對音樂作品內涵的理解不深入。音樂作品的生成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品格等密切相關,可以說,音樂是傳遞作者情感、人品以及一個時代文化背景的主要形式,通過聆聽音樂作品,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中的思想情感以及音樂作品所處的時代的文化背景。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應重視文化的滲透,不僅要教授學生音樂課程知識,更要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識,將這種知識與音樂教學形式相融合,拓展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傳遞的思想情感,進而培育學生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例如,在學習民歌音樂作品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烘托教學氛圍,并且通過民族文化的滲透,增強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深入理解,之后為學生提供平臺,讓學生討論音樂作品。
五、重視互聯網資源的運用,促進學生音樂技能的掌握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高中音樂教學創(chuàng)新帶來契機。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有效的運用互聯網教育資源,有助于促進音樂技能的掌握。音樂課程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藝術素養(yǎng),更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與較強的技能。但在音樂學習中,對于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同時,音樂知識、技能知識較為抽象,對于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很難理解其精髓,容易打消學生音樂學習積極性,影響到高中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有效的運用互聯網教育資源,能夠具象音樂教學的抽象性,增強學生音樂學習動力。因互聯網教育平臺中的教育資源多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即融合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為一體的形式呈現,便于學生學習與理解知識,促進學生音樂技能的掌握與培育。例如,教師可以將音樂知識、技能等制作成微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借助課余時間觀看微課,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微課可以反反復復的觀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理解能力,多次觀看微課,促進自身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進而實現互聯網資源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下,高中音樂教學的開展應尊重學生主體性,帶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新以往學生被動學習模式。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單一授課模式,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為學生授課,實現音樂教育與審美藝術教育的銜接,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引領,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能力、思維,進而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參考文獻
[1]張曉東.創(chuàng)新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J].學周刊,2019(14):140.
[2]周曉梅.基于學生音樂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9,5(7):73.
[3]劉燕燕.基于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路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