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操 沈煒 孫偉峰 崔驍 許冰 潘東艷
(海軍軍醫(yī)大學附屬長海醫(yī)院眼科 上海 200433)
我國是世界上近視患病率較高的國家之一。隨著近視發(fā)生年齡的日趨提前和發(fā)生率的逐年提高,近視相關的眼部并發(fā)癥也隨之增多,如視網(wǎng)膜脫離、黃斑出血、白內障及青光眼等,不僅可導致視力損害,嚴重者可致盲,病理性近視(pathologic myopia,PM)致盲已是我國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低視力的首要因素[1]。
PM黃斑出血通常表現(xiàn)為突發(fā)視力下降,其病理機制因Bruchs膜破裂或因脈絡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出血。近年來,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臨床用來治療PM引起的CNV獲得了較好效果,因此,在PM黃斑出血發(fā)生時,需要準確識別CNV來盡早進行抗VEGF治療。本研究旨在對PM不同機制黃斑出血的特征和視力預后進行分析。
1.1 資料 本研究是回顧性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PM黃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為:①患眼屈光度≤-6 D或眼軸≥26 mm,眼壓為10~21 mmHg(1 mmHg=0.133 kPa)范圍;②病理性近視眼底改變如視盤弧形斑、豹紋狀眼底、后鞏膜葡萄腫;③累及黃斑中心凹200 μm以內的視網(wǎng)膜下出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視網(wǎng)膜病變或視神經(jīng)病變。
1.2 輔助檢查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電腦驗光、眼壓、眼底彩照、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xiàn)FA)及吲哚菁綠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檢查。
1.3 方法 CNV組患者均接受抗VEGF治療,抗VEGF藥物為雷珠單抗(lucentis),采用按需治療(1+PRN)策略;非CNV組患者口服促進血吸收的藥物保守治療。所有患者隨訪至少3個月。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特征以及3個月時的BCVA。雙眼發(fā)病患者選擇發(fā)病時間較短的患眼。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BCVA轉換為logMAR視力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用GraphPad Prism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資料 共33例(33眼)患者入組。男女比例為16∶17。18例CNV患者(54.5%),平均年齡為(51.44±1.88)歲,15例非CNV患者(45.5%),平均年齡為(28.40±1.10)歲。CNV組患者接受抗VEGF治療,平均(2.67 ± 0.14)次(1~3次)。
2.2 臨床特征 CNV組患者平均年齡明顯高于非CNV組。CNV出血在FFA表現(xiàn)為早期強熒光,晚期熒光滲漏;ICGA表現(xiàn)為異常強熒光血管團;OCT表現(xiàn)為黃斑下隆起的高反射病灶伴有視網(wǎng)膜水腫。漆裂紋在FFA表現(xiàn)為早期可透見熒光,動靜脈期熒光增強;晚期可見漆裂紋樣病變處組織著色,并有較強熒光;在ICGA表現(xiàn)為相應的弱熒光。非CNV出血在OCT表現(xiàn)為黃斑下相對均質的高反射病灶(圖1)。Fuch斑表現(xiàn)為后極部色素性病灶;在FFA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強熒光,其間有少量色素遮蔽熒光;OCT表現(xiàn)為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及其上方高反射,下方脈絡膜反射遮蔽(圖2)。CNV組更多見Fuchs斑及脈絡膜視網(wǎng)膜萎縮,而性別、屈光度、眼壓在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圖1. CNV患者的代表性臨床特征 A.病理性高度近視眼底的紅外IR(infrared spectroscopy)照片,黃斑區(qū)及視盤周邊可見大片萎縮區(qū),黃斑區(qū)中央可見黑色病灶;B.同一患者眼底FFA動靜脈期表現(xiàn),黃斑區(qū)弱熒光,未見明顯熒光滲漏;C.同一患者眼底FFA靜脈期表現(xiàn),黃斑區(qū)團塊狀強熒光滲漏;D.同一患者眼底ICGA表現(xiàn),黃斑區(qū)對應病灶有焦點樣熒光;E.同一患者眼底黃斑區(qū)OCT表現(xiàn),視網(wǎng)膜下團狀高信號病灶,突破色素上皮,破壞橢圓體帶
圖2. 漆裂紋典型表現(xiàn) A.漆裂紋在FFA表現(xiàn)為條帶狀透見熒光;B.漆裂紋在ICGA表現(xiàn)為相應條狀弱熒光;C.漆裂紋在OCT表現(xiàn)為玻璃膜及色素上皮破裂
表1 2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注:a示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視力預后 CNV組基線視力為0.99±0.08,非CNV組基線視力為0.79±0.04。3個月后2組視力均有提高,CNV組視力為0.54±0.11(P<0.05),非CNV組視力為0.49±0.08(P<0.05),但2組視力改變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圖3)。
圖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改變
在本組患者中,PM黃斑出血有54.5%因CNV出血,而45.5%未發(fā)現(xiàn)CNV,CNV組患者年齡相對偏大且多合并Fuchs斑和萎縮灶,其他屈光度、眼壓、基線視力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以往報道的一致。
PM黃斑出血與PM眼軸增長導致Bruchs 膜破裂和新生血管生長有關,脈絡膜變薄缺血也是可能機制之一,有報道PM脈絡膜較正常人明顯變薄[2]。而隨年齡增長,脈絡膜厚度也逐漸減少[3]。說明PM患者隨年齡增長缺血因素可能更明顯,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CNV組患者年齡偏大。
研究還發(fā)現(xiàn),CNV組更多見Fuchs斑存在,以及脈絡膜視網(wǎng)膜萎縮。Fuchs斑是陳舊性新生血管纖維化的表現(xiàn),脈絡膜視網(wǎng)膜萎縮也可以是CNV退化后的表現(xiàn)[4],說明PM患者CNV容易復發(fā)。
本研究2組患者3個月后視力都有明顯提高,一方面說明單純的非CNV出血預后較好,另一方面也說明PM的CNV抗VEGF效果較好。以往文獻[5-6]也報道,抗VEGF治療PM的CNV可獲得較好的效果。但2組視力提高的幅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原因是視力的恢復程度與出血發(fā)生的原因并無直接關系,而更主要是與病灶處橢圓體帶是否完整有關[7]。此外,本研究中CNV 組患者年齡大,F(xiàn)uchs斑與脈絡膜視網(wǎng)膜萎縮斑多于出血組,視力應較差,但最后隨訪時2組視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CNV組基線視力較差,抗VEGF治療效果明顯有關。
在我們的研究中,非CNV組漆裂紋發(fā)生率為86.7%(13/15),CNV組漆裂紋發(fā)生率為44.4%(8/18),較非CNV組低(P=0.01)。文獻中對漆裂紋的發(fā)生率報道不一,有研究[8]報道CNV出血中82%可見漆裂紋,而非CNV出血中96%可見漆裂紋。也有研究[9]報道PM黃斑出血僅20%左右有漆裂紋。我們認為可能與不同檢查手段有關,漆裂紋在FFA上透見熒光容易與豹紋狀眼底透見熒光混雜不易分辨,而ICGA表現(xiàn)為明顯的條帶狀弱熒光,可提高檢出率[10]。在PM進展眼軸增長的過程中,后極部脈絡膜視網(wǎng)膜擴張牽拉,造成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Bruchs 膜-脈絡膜毛細血管復合體損傷,牽拉脈絡膜毛細血管發(fā)生出血,隨著出血吸收損傷處的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RPE)萎縮和纖維組織充填,可以出現(xiàn)黃白色漆裂紋外觀。有學者[11]建議,將此類黃斑出血稱為漆樣裂紋性黃斑出血。而漆裂紋長期隨訪可以發(fā)展為局灶或彌漫脈絡膜視網(wǎng)膜萎縮或CNV出血[12]。從理論上說,不論是單純黃斑出血還是CNV都合并Bruchs 膜破裂,之所以我們并不是100%觀察到漆裂紋,可能是早期漆裂紋形成過程中因太小肉眼無法識別,或大的出血遮蔽熒光掩蓋漆裂紋,或因合并大片的脈絡膜視網(wǎng)膜萎縮,此時Bruchs 膜也隨之萎縮,無法識別漆裂紋。而CNV組脈絡膜視網(wǎng)膜萎縮相對常見,可能也是導致CNV組漆裂紋發(fā)生率稍低的原因。
我們設想,毛細血管損傷后一方面是破裂出血,之后或自愈或接著發(fā)生CNV;另一方面是局部血栓形成,血管阻塞,造成脈絡膜視網(wǎng)膜缺血,從而發(fā)生局灶或彌漫萎縮。這2種因素可以在同一眼發(fā)生。因此高度近視患者一旦發(fā)生黃斑出血,在區(qū)別了2種出血后,對CNV患眼應立即考慮玻璃體注射抗VEGF以爭取最好的視力預后。
本研究的局限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小,尚需要大樣本的研究來證實。此外,結合光學相干層析血管成像(OCTA)可能有助于更好地觀察PM相關的黃斑出血。
總之,本研究發(fā)現(xiàn)PM引起的黃斑出血可以導致視力明顯下降。單純出血的患者年齡相對較輕,通??捎^察到漆裂紋,口服藥物視力可得到較好恢復;而CNV出血者年齡相對較大,常合并Fuchs斑和脈絡膜視網(wǎng)膜萎縮,抗VEGF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