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煥利
(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手術室,廣東 廣州 513200)
膝關節(jié)置換術具有微創(chuàng)、出血量少、并發(fā)癥少和術后恢復快速等優(yōu)勢,是目前臨床治療中晚期膝骨性關節(jié)炎疾病最常用的術式之一[1]。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需廣泛應用到止血帶,而止血帶的使用方法及時間對患者膝關節(jié)置換術圍術期的出血量與早期康復均有一定的影響,目前,臨床對止血帶的使用主要包含了全程、前半程和后半程3種方法[2-4]。本文主要探究和對比了前半程與全程使用止血帶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失血與早期康復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自2018年2月26日-2018年12月29日收治的62例行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適應證者,(2)自愿加入本研究且治療依從性良好者。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重度骨質疏松及伴有嚴重膝關節(jié)內外翻畸形者;(2)合并嚴重腦、心、肝、腎等系統(tǒng)疾病者。該項研究已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1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指數(shù)等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2 方法:患者均行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選擇前正中入路,充分暴露病灶后,截骨和涂抹骨水泥,再將假體安放在截骨部位,將多余骨水泥去除后進行沖洗,再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和放置引流管。對照組全程使用止血帶,手術切皮前開始使用自動控制氣壓止血帶,關閉手術切口,進行彈力帶加壓包扎后再將止血帶釋放[5]。觀察組前半程使用止血帶,手術切皮前開始使用自動控制氣壓止血帶,安放膝關節(jié)假體后將止血帶釋放[6]。
3 觀察指標:對比2組患者術中失血量(術中失血量=紗布凈重+吸引器瓶中總的液體量-沖洗液量)、術后隱性失血量(隱性失血量=總失血量-術后引流量-術中失血量)、術前及術后1周的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采用膝關節(jié)功能量表HSS評估,總分100,得分越高代表功能越強)。
5 結果
5.1 2組患者術中失血量及術后隱性失血量對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失血量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隱性失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中失血量及術后隱性失血量對比
5.2 2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周的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對比:術前,2組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周,觀察組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周的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對比分)
前半程與全程使用止血帶均是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常用的止血帶應用方法,其中,全程使用止血帶雖能有效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但其會增多捆綁止血帶和膝關節(jié)處周圍組織間隙滲血量,從而易增大患者術后隱性失血量,而前半程使用止血帶則能有效避免上述缺陷[7-8]。另外,前半程使用止血帶還能降低止血帶所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損傷、疼痛介質和炎癥介質表達,這樣便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周圍疼痛,促進其術后更早的進行主動直腿抬高、屈膝等功能鍛煉,從而能有效縮短其術后康復周期[9]。
本研究中,對2組行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患者分別采用全程使用止血帶和前半程使用止血帶治療,對比2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失血量(290.3±24.1)ml,顯著高于對照組(138.5±27.6)ml,觀察組患者術后隱性失血量(621.3±73.5)ml,顯著低于對照組(694.8±74.0)ml,術后1周,觀察組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73.8±6.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2.4±5.9)分,這與張威[10]等人研究報告中得出的前半程組術后隱性失血量(624.41±88.17)ml,顯著低于全程組(689.16±73.97)ml,前半程組術后1周HSS評分(62.4±5.9)分,顯著高于全程組(689.16±73.97)分,結論基本一致,說明前半程使用止血帶治療效果優(yōu)于全程使用止血帶。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前半程與全程使用止血帶均有一定效果,但前半程使用止血帶能促進患者術后失血量更少和膝關節(jié)功能提高更加明顯,因此,其治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