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活動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核心。合理的教學手段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一步步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我們小學數學教學應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思維品質。為此,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何卓有成效地啟發(fā)引導,促使學生思維活動的持續(xù)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fā)與引導學生的思維更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思維品質;思維能力;啟發(fā)引導
一、 精心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既要將教材抽象的結論轉化成問題,又要創(chuàng)設條件或為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去探索,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問號轉化成句號。教學中我們巧妙的構思和精心的設問是直接激活學生思維的興趣。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蔽覀冎袊慕逃姨招兄壬仓赋觯骸鞍l(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由此可見問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在導入新課時我采取了如下的提問:“同學們能總結一下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嗎?”這時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我接著馬上問:“你能舉出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嗎?”同學們列舉了不少的例子:“6、9、12、24、63……”“同學們列舉的都對,還有很多很多,現在請同學們隨便地說出一個三位數,老師能立即能判斷這個三位數能否被3整除?!蓖瑢W們的思維一下子就被激活了,列舉的例子都被老師一一答對,學生頓時感到很驚訝,紛紛質疑:“老師,你那么厲害?為什么能立即判斷出一個數能被3整除的?”“能被3整除的數究竟有何特征?”“是否像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那樣根據個位的末位來判斷能否被3整除呢?”通過設疑提問,不斷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這樣,既能有效地鞏固和深化新知識,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思維水平。
二、 注重操作,啟發(fā)思維發(fā)展。
楊振寧博士說:“中國的兒童不如歐洲和美國的兒童動手興趣濃,主要原因是沒有動手的機會?!睂嶋H操作是把知識物化的過程,對掌握知識和思維的啟發(fā)有一定的效果和實際的作用。想象是在過去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過程。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我首先讓學生想象一下,你是如何把圓轉化成一個已學過的圖形進行面積的計算。經過討論,同學們立刻認識到可以把圖形轉化成長方形,進而探求計算圓面積的方法,于是教師馬上就讓學生動手剪拼,并注重剪拼過程的操作方法,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等份,(沿著圓的半徑剪開),然后把這些剪開的小扇形沿著半徑拼起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的圖形;如果再把這個圓形平均分成16、32、64等份,無限地分下去,這樣,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的想象力使他們感知并認識圓的面積是可以轉變成長方形的面積都進行計算的。因為圓的周長C=2rπ,所以長方形的長為2rπ2,即πr,而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半徑r。因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πr×r)所以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S=πr2學生們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充分發(fā)揮想象能力,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更加深刻,使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一題多變,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通過客觀條件的發(fā)展和變化,及時地修改自己原定的計劃、方案或方法,靈活地運用一般的原理、原則,不固執(zhí)己見,能夠機智地從偏見和謬誤中解放出來。影響學生思維靈活性的主要原因是思維的定式,要克服思維定式,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在講“反比例應用題”時,我先把“一批布做同樣的兒童服裝,由于改進了裁剪技術,每套節(jié)省用布0.2米,現在這批布可做服裝多少套?”改編成基本題出現“一批布做同樣的兒童服裝,原計劃每套用布2米,可以做540套,由于改進了裁剪技術,每套用布1.8米,現在這批布可以做童裝多少套?”讓學生小組討論、分析、解答。然后教師再在關鍵時刻設疑,“誰會把由于改進了裁剪技術,每套用布1.8米這個已知條件改成間接傳述的形式?”這時,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①改進裁剪技術后,每套節(jié)約0.2米,②改進裁剪技術后每套用布量比原來少10%,④原來每套用布量是改進裁剪技術后每套用布量的119倍,⑤原來每套用布量比改進裁剪技術后的每套用布量多19,⑥改進裁剪技術后每套用布量與原來用布量的比是9∶10。
四、 一題多解,發(fā)散思維。
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題多解”是要求學生循著各種可能的途徑去解決一個問題,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在解題過程中,我們就要啟發(fā)學生就某個問題進入思考,思路不依尋常,尋求變異,充分發(fā)揮學生個人的獨立見解,讓學生學會把知識系統(tǒng)化和深刻化,就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
例如在講完“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時,給出這樣一道練習題,“某機械廠計劃生產400個零件,按生產個數的比是 2∶3,分配甲、乙兩個車間,甲、乙兩個車間各要生產多少個零件?”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同一個問題尋求多種不同的解題思路,看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多,這樣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法。匯報時,學生的思維活躍,他們不再是機械的模范者,而是主動的探索者,從多角度去思考,大大溝通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并且對各種方法進行了比較,從中選出自己喜歡的解法,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出現的答案有:①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先求出總份數,再求甲、乙車間各生產多少個。400×25=160(個),400×35=240(個)。②用整數歸一思路解:先求出一份的量,再求每個車間生產的個數,400÷(3+2)=80(個),80×2=160(個),80×3=240(個)。③用分數方法解:以甲生產的個數為單位“1”,甲車間生產的個數:400÷1+32=160(個)乙車間生產的個數:400-160=240(個)。④用分數方法解:以乙車間為單位“1”,乙車間生產的個數:400÷(1+23)=240,則甲車間生產的個數:400-240=160(個)。⑤用方程解:解:設每份為x個,2x+3x=400,x=80,2x=160,3x=240。
總之,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思維。事實上,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教學的影響和有意培養(yǎng),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作者簡介:
李健強,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溫泉鎮(zhèn)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