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斷更新。本文首先闡述了國內(nèi)教育存在的部分問題,之后給出了筆者的建議,包括采用放生式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更多從實踐中自主學習等。最后,也指出了教育理念還要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
關鍵詞:新時代;教育理念;放生式
從人類歷史看,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在不斷變化,并且這個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像我國過去40年的變化(從改革開放至今),令世人震驚。近年來,就像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杜克大學的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表的演講中,對該校的畢業(yè)生說的那樣:“你們這一代比以往所有的人都掌握著更強大的力量。你們這一代能夠快速讓世界出現(xiàn)改變,這種速度是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做不到的。受惠于技術,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工具和潛能,從而讓世界變得更好”。為了適應這個時代的飛速變化,教師的教育方式也應該跟隨時代的潮流而改進。本文之后的部分首先闡述了目前國內(nèi)教育中存在的部分問題,然后給出了筆者的建議,最后做了總結,并指出任何一個時期的教育理念(包括本文的觀點)也需要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
一、 存在的問題
(一) 大部分教師高估自己能力,話說得太絕對
在歷史的長河中,幾乎所有絕對的話,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后,都會變得漏洞百出,甚至失去意義。在古代,因為社會發(fā)展相對較慢,所以很多經(jīng)驗過了幾十年甚至數(shù)百年依然有效。但這個時代不同了,社會發(fā)展變化得太快,已經(jīng)是人類幾千年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代。比如我國的職業(yè)方面,在我國的封建時代,公務員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一直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yè);但是近代,公務員這個職業(yè)前景遠不如在封建年代那么好。在四五年前,中國的高考狀元普遍選擇商科,但是近兩年,其大多數(shù)選擇了和人工智能相關的行業(yè)。此外,筆者參閱過很多城市的新華書店、很多高校的圖書館的書籍,絕大多數(shù)作者,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書中都把話都說得很絕對。甚至也很少有教師鼓勵學生超越自己,俞敏洪曾經(jīng)說過:很多教師害怕自己的學生會突破、超越自己。當某位教授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生要超越自己的時候,他們往往感到的是恐慌、害怕,而不是高興。國內(nèi)很多教師也是如此,在傳授知識的時候也都把話說得很絕對。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完全相信了老師,那就等于給其未來的道路增加了不必要的障礙。
(二) 大部分教師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學生
據(jù)筆者觀察,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非常自信。在傳授知識的時候,似乎都忘卻了“貓有貓道,鼠有鼠道”這個道理。筆者認為:這樣的想法對學生的未來道路是非常嚴重的阻礙。首先,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一樣的,教師的標準未必適合學生;其次,在這個快速變化時代,適合每個人的做人原則也會變化得非???,教師難以跟上其所有學生的變化速度;最后,有道是隔行如隔山,國內(nèi)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學生時代甚至整個職業(yè)生涯都在學校內(nèi)度過,其對于其他領域的知識了解較少,這對其視野和格局也是種限制。如果某個學生也適合當一名教師的話,那無可厚非。但如果適合學生的領域不在教育界,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以自己標準要求學生無疑對學生的人生道路是非常大的阻礙。
(三) 大部分教師幫學生決定其未來
未來是非常難以預測的,就連阿里巴巴的馬云也說過:“我經(jīng)常跟年輕人講,我說我比你迷茫的事情多得去了。我五十歲了,現(xiàn)在還在迷茫……”在封建時代,世界發(fā)展較為緩慢。但是縱觀最近幾百年的人類歷史,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嚴重影響了傳統(tǒng)的手工業(y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了企業(yè)間競爭的加劇,促進了生產(chǎn)和資本的集中,使得少數(shù)采用新技術的企業(yè)擠垮大量技術落后的企業(yè);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同時也造成第一產(chǎn)業(yè)、第二產(chǎn)業(yè)在經(jīng)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chǎn)業(yè)的比重上升;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也將使得大量職業(yè)消失。這個世界也很少有人可以準確預測人類世界的變化發(fā)展。李開復說過:真正了解一個人的人是他自己。每個人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此外,國內(nèi)很多教師只有在學校找工作的經(jīng)驗,而絕大部分學生畢業(yè)后都不會在學校工作。所以,筆者認為:學生的未來道路還應該由學生自己去尋找,教師盡量不要參與。
二、 改進的建議
(一) 教師應盡量避免說出絕對的話語,如果實在無法避免,至少要經(jīng)常告訴學生,教師也可能犯錯,并鼓勵學生找到教師的錯誤,甚至超越教師
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重復走前輩的老路未必能很好適應未來的社會,想取得很大成績也越來越需要走創(chuàng)新的道路,這些道路因為沒有先例,所以都要摸著石頭過河。教師不能害怕學生突破、超越自己,甚至要鼓勵學生找出自己的錯誤和超越自己。當然,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這樣不但可以更好地適應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而且可以個學生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同時也可以把更多的新知識傳授給學生。此外,教師也要教導學生勇于擁抱創(chuàng)新性的失敗,在失敗中學習,總結和提高。
(二) 盡量多的給學生自由的學習時間,甚至采用“放生”式的教育方式
畢竟這個時代職業(yè)更替的很快,同樣的職業(yè)的要求也會不斷變化,比如: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減少了需要大量重復性工作的職業(yè)對員工的需求,銀行的機器也使得銀行員工也逐漸由柜員轉(zhuǎn)向理財專員。雖然“放生”式的教育方式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會使得大部分學生走一些所謂的“彎路”,比如:學生沉浸在電子游戲,各種娛樂視頻等。但學生也是聰明人,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他們會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荀子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筆者認為:只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他們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三) 對于學生的未來,哪怕學生自己很迷茫,也要更多放手要學生自己去尋找,畢竟學生才是最了解他自己的人
失敗是成功之母,就連發(fā)明電燈的愛迪生也是失敗了幾千次。馬云在創(chuàng)辦阿里巴巴前也破產(chǎn)過數(shù)家公司。失敗不可怕,害怕失敗而不敢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才可怕。很多世界級的人士在年輕的時候都迷茫過,筆者相信他們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他們的前輩或老師給他們指明的方向,畢竟他們在各自的行業(yè)都是頂級,如果其前輩或老師有能力給他們指明方向的話,那么其前輩或老師一定比他們出名,這顯然是矛盾的,所以他們?nèi)〉玫某煽冎饕€是靠他們自己。
三、 小結
歷史的車輪總在滾滾向前,現(xiàn)在人類社會前進的速度正在一個不斷加速的過程。對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不管其是否愿意,在其整個人生中,都必須要不斷學習,才能保持競爭優(yōu)勢。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應該避免干涉學生,應該給學生多一些自由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當然,本文的觀點主要基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知識。但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還在發(fā)展中,人類在基因、量子力學等領域仍有非常多的疑團沒有解開。當然,人類的科技從革命從開始到現(xiàn)在也不過才300多年,而科學的發(fā)展是沒有上限的,科學家對相關領域的研究,過去100年和現(xiàn)在的認識肯定是所不同的,也許再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幾千年,人類對相關領域又會有更新的認識,現(xiàn)階段,人類對相關領域的研究的理解是否是正確的還不一定,有可能我們現(xiàn)在對相關領域的研究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筆者只能說以現(xiàn)在的科研水平,我們只能得出目前的結論。這個結論目前來說,是相對正確的。但若干年以后,它是否正確就很難說了。此外,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科技的發(fā)展,也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打破目前人類知識結構的變化,比如:隨著生物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可以通過改變?nèi)祟惖幕蚨a(chǎn)生記憶力和信息處理能力超強的“天才”人類;把計算機芯片植入人體而產(chǎn)生的“生化人”;隨著科技的進步或者可能的外星智慧生物來訪地球,也可能帶來新的知識和科技。這些都可能打破目前人類的知識,甚至對教育理念進行革命式的更新。所以本文的研究不是終點,而是需要跟隨人類社會,甚至可能的整個宇宙的外星文明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更新。
參考文獻:
[1]李開復,王詠剛.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發(fā)展出版社,2017.
[2]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3]新浪網(wǎng)[EB/OL].[2018-05-15].http:∥tech.sina.com.cn/it/2018-05-14/doc-ihapkuvk2085126.shtml?source=cj&dv=1.
[4]百度文庫.俞敏洪談學英語的秘笈[EB/OL].[2018-06-15].https:∥wenku.baidu.com/view/5a215feb19e8b8f67c1cb9ad.html.
[5]和訊網(wǎng).馬云他五十多了都在迷茫呢,你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EB/OL].[2018-04-11].http:∥tech.hexun.com/2016-01-18/181872725.html.
[6]悉達多·穆克吉.基因傳[M].馬向濤,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
[7]搜狐網(wǎng).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EB/OL].[2018-04-11].http:∥www.sohu.com/a/55195422_183834.
作者簡介:
徐剛,河南省洛陽市,洛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