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課堂不是教師演講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指導、點撥,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庇纱丝梢?,課堂中更應注重讓學生自己去讀教材,查閱資料,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而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自主權,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我認為加強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無疑是一條雙贏的必由之路。以下淺談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認識和想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整合;教學
一、 “整合”不等同于“混合”
融入了信息技術的語文教學,在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學生、教師、文本三個要素外增加了教學媒體這一要素,但是四個要素不是簡單的相加拼湊,而是互為辯證的關系。而在我們的課堂上有這樣的一些現(xiàn)象:有些老師在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僅僅是用來取代小黑板,展示幾個詞語,代替語文書,出示幾幅插圖,課堂還是以教師的教授為主,聽的還是學生,無疑這樣的“整合”只是“湊合”,我們教師只是穿著“新鞋子”走傳統(tǒng)教學的老路罷了。
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將文本中的逐句逐段、課文插圖、課后練習一一打入課件中,讓學生一味地盯著大屏幕展開教學,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連課本都不必帶。如此依賴,不僅老師制作得累,學生45分鐘盯著大屏幕也累呀。要知道教學中從來就是沒有唯一的教學媒體。
我認為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構建新的語文教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信息技術不只是一種輔助工具,而將與文本融為一體,成為基本的知識載體、教學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網(wǎng)絡教學中,學生可在計算機上,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他們面前展開的將是一個廣闊無垠的知識世界。他們可以自己動手,查找資料,自己探索,解惑創(chuàng)新;合作研討,共享成功。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的層面上操作,發(fā)揮不同的作用。教師可以為學生學習的主題進行設定,對網(wǎng)絡資源進行整理,對學生的探索過程進行了解,適時加以引導,幫助釋疑解難,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
二、 發(fā)揮信息優(yōu)勢,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把多媒體手段引入課堂,使抽象的化為形象,靜態(tài)的變?yōu)閯討B(tài),使“黑白”世界變得有聲有色。尤其是語文課堂,學習內(nèi)容情景交融,授課老師妙語連珠,加上多種媒體出奇制勝,使得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多姿多彩。比如發(fā)揮音樂、圖片優(yōu)勢,來渲染情境,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給學生展現(xiàn)一個更為廣闊、豐富的空間,給語文課注入活力。例如,在教學詩詞首先用課件出示與課文有關的畫面,引導、啟發(fā)學生想象畫面內(nèi)容,描述圖意,激發(fā)對作品的幻想。然后再把配樂朗讀視頻找出來播放然后再把配樂朗讀視頻找出來播放,這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教學效果得以明顯提高。再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嘗試建立“電子作文本”,將學生自認為優(yōu)秀的作品全部在網(wǎng)絡上保存或發(fā)布到網(wǎng)絡“博客”,這一做法學生興趣倍增,即使寫作水平不高,但每一次都能認真完成。
三、 努力優(yōu)化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中的教學設計
(一) 深挖教材,精心設計教學課件
通過深挖教材,精心設計教學課件,把語文知識所涉及的有著極大時間和空間跨度的內(nèi)容,通過實物演示、動畫模擬、情境再現(xiàn)等手段,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之內(nèi)展示到學生眼前。但這些內(nèi)容不能只顧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必須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解決重難點,要根據(jù)課文的教學需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選擇相應的信息資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過適當?shù)耐緩剑\用有效的形式,讓學生學得活,學得好,獲益多。
(二) 要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科教學的個性特征
語文教學主要的方法就是聽、說、讀、寫,它注重的是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及積累。所以在整合過程中不能忽視對學生語文基礎和語文基本素養(yǎng)的訓練和培養(yǎng)。例如,如課堂教學中的朗讀訓練是語文學科教學最重要的個性特征,信息技術的參與可以為朗讀增添色彩,如配樂、配畫朗讀,讓朗讀更具藝術美感,但這不能代替學習者自身參與的朗讀實踐活動;在上網(wǎng)收集資料的同時,要指導學生如何通過閱讀篩選適合自己需要的資料;不要一味追求電腦鍵盤輸入,因為寫一手漂亮的漢字,熱愛祖國的語言和文字卻又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任務;在網(wǎng)上與人交流的同時,還要學會口語交際等等。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中,我們的實踐應做到使它姓“語”,使它永葆“語文味”。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語文及語文學科的個性特征。
(三) 找準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成功“整合”,不是簡單的拼湊,它與語文教學緊密融合在一起,如鹽溶于水,水滲于土壤,無跡、無痕,渾然天成。如果語文學科原有的東西紋絲不動,肯定只能和信息技術勉強摻合在一起;如果使用信息技術時不考慮語文教學的特點,就會成為勉強貼上去的負擔。因此,在上這類課時,一定要找準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考慮好該在什么時候使用信息技術,怎樣使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四)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做到三個“心中有數(shù)”
首先是對教材和教學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其次,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要“心中有數(shù)”。高中的學生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對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對信息技術課感興趣,初步具備一定的搜集學習資料并對其進行分類的能力;能比較好地開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只是部分學生對電腦的操作還沒有達到應有的熟練程度。再次,對教學所需信息資料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四、 “授人以漁”——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教學是一門教在今天,用在明天的藝術,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從單純直接傳播知識轉(zhuǎn)變?yōu)橐龑W生獲得知識,教給學生以利用媒體搜集、分析、運用學習資料的方法,也就是說用自己的,讓學生掌握“會學”的本領,從而贏得教學的高效率和傳播知識的高密度。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的利用身邊的資源,學會信息的采集、分析、判斷和歸納。
總之,信息技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教學改革任務。它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美好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但它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們相信它會在實踐中,必將在前行的路上越走越好。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實現(xiàn)讓多媒體教學走進每一間教室,讓語文課更加精彩。
作者簡介:
擺小燕,湖北省襄陽市,湖北省襄陽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