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耀欣
( 江門市新會區(qū)司前人民醫(yī)院 , 廣東 江門 529159 )
股骨粗隆間骨折為骨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以老年人為多發(fā)人群,由于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重,該病的發(fā)病率明顯升高,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社會壓力均帶來嚴重影響。因此臨床上對粗隆間骨折的治療非常重視,且手術技術已非常成熟,但由于高齡患者的抵抗力較差,圍術期容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對患者的生活治療及治療效果均帶來較為嚴重的影響,因此重視患者在圍術期的管理,對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加味補中益氣湯針對高齡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采用加味補中益氣基礎方劑上加減調和,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抑制炎性反應,本研究旨在探究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閉合復位PFNA內固定術后服加味補中益氣湯的可行性,并將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先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48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71.33±2.14)歲;對照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61-77歲,平均年齡(70.54±2.03)歲。納入標準:患者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年齡>60歲;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骨折,伴有重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開放性骨折、陳舊性骨折。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全部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且自愿加入。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匹配(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進行閉合復位PFNA內固定術進行治療?;颊卟捎醚猜?lián)合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并固定于牽引床上,呈患肢外展姿勢,于X線下進行骨折復位;復位完成后在大粗隆頂點開孔采用髓內釘定位;對近端采用電鉆做擴髓處理,置入PFNA主釘,進入合適深度后取出導針;將導針于近端外側瞄準器下沿著股骨外側切口鉆入,導針位置滿意后,采用配套電鉆做隧道鉆取至股骨頭,按照其深度釘入螺旋刀片,并于合適位置處鎖緊;于股骨外側進行小切口鉆孔,采用遠端鎖釘瞄準孔,旋入靜力防旋自攻螺釘,拆除瞄準器,并安裝尾帽。2組患者術前術后均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圍術期對癥治療。觀察組加用加味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其方劑為黃芪30g、丹參15g、黨參20g、紅花10g、牛膝10g、赤芍15g、白術10g、陳皮6g、當歸10g、柴胡10g、升麻6g炙甘草15g,每天1劑,早晚煎服,連用15天。
3 療效判定標準:優(yōu):骨折愈合良好,無畸形,無疼痛,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良:骨折愈合良好,無畸形,患肢在過度負重時會出現(xiàn)輕微疼痛,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可:骨折愈合良好,未見明顯畸形,活動伴有輕度,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差:骨折愈合差,見畸形,伴有明顯疼痛,髖關節(jié)活動嚴重受限。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shù)×100%。
5 結果
5.1 2組患者在入院1天及術后7天的IL-6、IL-10及TNF-α水平變化情況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入院1天血清中IL-6、IL-10及TNF-α水平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7天血清中IL-6、IL-10及TNF-α水平顯著低于入院1天,觀察組上述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在入院1天及術后7天的IL-6、IL-10及TNF-α水平變化情況對比
注:與入院1天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7天比較,bP<0.05。
5.2 2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bP<0.05。
5.3 2組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比較:觀察組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bP<0.05。
對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臨床上多數(shù)選擇手術治療,而手術本身屬于一種有創(chuàng)操作,會造成2次創(chuàng)傷,再加上術后傷肢制動等因素,術后并發(fā)癥較為常見,對患者創(chuàng)傷康復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2]。所以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在圍術期進行全面的評估意義重大,臨床上越來越重視圍術期管理以及預防措施的落實。本研究主要探討中醫(yī)藥物配合手術治療的效果,按照早期治療原則,活血化瘀治療,因氣虛之癥無法糾正,活血化瘀的效果也不會很理想。所以在中醫(yī)方面,益氣活血是重點,因此本研究選擇使用加味補中益氣湯配合治療[2]。方中重用黃芪為君,補中益氣,氣旺血行,同時白術、黨參、炙甘草助脾運化,補氣健脾,以當歸補養(yǎng)營血,從而使所補之氣有所依附,三者合用共為臣藥; 丹參、紅花、赤芍活血通絡,共為佐藥,牛膝具有活血通經之功效,引諸藥下行,直達病處。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7天血清中IL-6、IL-10及TNF-α水平均低于入院1天,觀察組上述指標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臨床研究顯示,對于骨科等創(chuàng)傷患者圍術期,血清中的IL-6、TNF-α以及IL-10在受傷早期均有所升高,屬于急性炎癥期最重要的細胞因子。其中TNF-α是誘導細胞炎癥反應的一個初始介質,其可以在短時間內激發(fā)一系列的級聯(lián)反應,具有引起“瀑布”效應的作用,誘導IL-6、IL-10等多種炎癥因子的產生,進而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相互作用,使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明顯增加,引起局部的缺血以及血栓組織的形成。分析本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相關細胞因子水平降低更加明顯。另外,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大,呼吸道黏膜以及肺彈性下降,咳嗽反射不敏感,免疫能力降低,引起局部的防御和修復能力明顯下降,更加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因此本研究中醫(yī)方案配合手術在老年患者中效果更加顯著,能明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綜上所述,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圍術期采用加味補中益氣湯可以顯著抑制其炎癥反應,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提高患者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