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教育效果。而實際上,兩只隊伍并未建立起有效溝通,沒能形成合力。本文旨在探討兩支隊伍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增強育人實效。關鍵詞:輔導員;思政課教師;深度融合;路徑探析高校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軍。思政課教師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與應用,輔導員則"/>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隊伍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高校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隊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兩支主力軍,兩者深度融合形成合力,有助于構建協(xié)同育人機制,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實現1+1>2的教育效果。而實際上,兩只隊伍并未建立起有效溝通,沒能形成合力。本文旨在探討兩支隊伍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增強育人實效。
關鍵詞:輔導員;思政課教師;深度融合;路徑探析
高校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軍。思政課教師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與應用,輔導員則側重于學生個體思想政治的實踐教育,這兩支隊伍既有截然不同的分工,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共同目標和任務都是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然而,思政課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學和科研層面,要充分發(fā)揮服務社會的功能,才能體現學科的價值。輔導員如果僅僅停留在處理學生日常事務的實踐經驗上,不注重總結經驗提升理論水平,那么年復一年的工作也只能是循環(huán)往復,制約自身發(fā)展,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這兩只隊伍還沒有形成長效育人的合力。因此,有必要整合高?,F有教育資源,探索協(xié)同育人的有效途徑方法,充分發(fā)揮兩支隊伍的長處和優(yōu)勢,必定會形成1+1>2的效果。
一、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隊伍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這兩支隊伍各有優(yōu)勢,相互補充。從目前高校實際來看,高校輔導員隊伍與思政教師隊伍呈現獨立狀態(tài),輔導員主要承擔學生日常事務性工作的處理,思政課教師主要忙于自己的授課任務和繁重的科研任務,兩支隊伍各忙各的事,聯系較少,難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造成這種獨立狀態(tài)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輔導員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欠缺。輔導員作為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水平十分重要,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yè)背景較為復雜,科班出身的比例較小,有些院校的輔導員并不是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出身,特別是理工科院校,大部分輔導員所學專業(yè)是圍繞著學校的辦學專業(yè),沒有相應理論學科的支撐,又沒有生活的閱歷,只能扮演一位上傳下達的中介者,其大多數政治理論水平還達不到思政課教學的要求,甚至一些輔導員從未踏上過講臺上過課,在語言組織上、表達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論水平有限,在指導學生活動的過程中不能把實踐內容提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效不明顯。
(二)思政課教師的實踐能力普遍不足。思政課教師整體理論水平較高,在課堂教學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但是實踐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非常有限,不如輔導員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不能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而輔導員更多的時間忙于學生具體事務性工作,很難將學生的具體思想狀況第一時間傳遞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因此,二者沒有發(fā)揮應有的團隊合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隊伍缺乏交流。目前,多數高校沒能搭建起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隊伍間的交流平臺和途徑,由于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分屬不同的主管部門,思政課教師屬于教學系統(tǒng),輔導員屬于學生工作系統(tǒng),工作性質的不同,造成兩支隊伍交流甚少,在有限的交流過程中,也只是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情況,并沒有深入溝通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兩支隊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沒有起到各自發(fā)揮長處和優(yōu)勢、相互彌補的作用,沒有實現1+1>2的教育效果。
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深度融合的可行性
(一)有利于貫徹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大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從多方面關心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素養(yǎng),使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怎樣才能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立德樹人中的引領作用,是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的重大課題。通過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進行現有的教學團隊和管理隊伍隊的整合,各自崗位的職能融合于一體發(fā)揮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合力,是貫徹中央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
(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發(fā)揮兩支隊伍各自的優(yōu)勢,形成兩支隊伍合作、互助、互補的教育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思政課教師的優(yōu)勢是理論功底強,弱勢是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把握不準確不及時,如果將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相融合,即能立足于理論指導實踐,使思政課從抽象的理論轉變?yōu)橹笇W生自身發(fā)展和社會生活實踐的理論基礎,能夠更好地融入學生的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現實意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創(chuàng)新。
(三)有利于壯大專業(yè)教師的隊伍。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的公共基礎課,多為大班教學,課堂人數眾多。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師生比逐步加大,課堂授課壓力逐日增加,同時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側重于課堂理論教學,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個性需求等不甚了解,甚至有的教師照本宣科,教學變成簡單的說教,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許多學生課堂睡覺、玩手機成為普遍現象。而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詳實的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個性特征,兼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育方式,授課更具針對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
(一)輔導員可以選擇性地參與思政課的集體備課。按照《普通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教育部43號令)精神,高校應鼓勵輔導員上思政課,而且要大膽接受有思政專業(yè)背景的輔導員加入到思政課的教師隊伍來,讓輔導員擔任思修課、軍事理論、心理健康,就業(yè)指導等課程,參加思政課的集體備課,有利于輔導員掌握教育的重點難點,正確把握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二)建立雙方信息溝通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隊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是分工不分家,需要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引導與配合,增加兩支隊伍交流學習的機會,拓展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例如,由學工部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形成定期交流制度,互通信息。對學生近期的思想狀況、日常表現、學習情況、以及社會熱點問題能夠及時進行溝通,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既有利于輔導員把握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狀況,又有利于思政課教師因材施教。
(三)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兩支思政隊伍可以實現調查研究資源雙方的共享。比如,對入校新生進行的“心理普查”、每年一次的“思想道德狀態(tài)的調查”、對畢業(yè)生進行“就業(yè)狀況調查”等,將調查結果提供給思政課教師,為教學指出重點與難點,輔導員利用這些數據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學生,指導日常工作,從而達到了齊抓共管的效果。
(四)合作互助,互換角色。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相互幫助,轉換角色,積極參與到對方的工作中去。對于一些具有思政學科背景的輔導員,根據其工作能力和日常表現,可給予轉換工作崗位成為思政課教師的機會,或是積極鼓勵提倡思政課教師轉崗成為輔導員,參與授課班級的日常管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邀請輔導員參加,針對熱點問題,共同商討,切實解決問題,這樣更有利于了解彼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之處、實現兩支隊伍合力育人。使實踐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更能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困惑。
(五)改革思政課考試制度。改變以往期末考試成績的評價方法,加大日??己朔种担造`活的方式評定成績。日常表現考核由輔導員負責,期末試卷考核由思政課教師負責,這樣能夠使學生更重視自身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又強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
(六)提供科研平臺,整體推進。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為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提供豐富的科研資源,二者可組成研究團隊,針對思政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開展專項課題研究。輔導員利用了解學生的優(yōu)勢,可以從學生中獲得一手資料,形成真實有效的研究報告;思政課教師利用理論基礎和學科優(yōu)勢,更容易組織材料和挖掘理論深度,兩支隊伍通過共同研究來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建設和學生管理制度建設的開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深度融合,不僅可以為思政課教師提供更多的實踐教學經驗,又能為輔導員提供理論學習的機會,進而更有效的提高兩支隊伍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yè)化水平。因此,兩支隊伍融合的越密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就會越顯著。
參考文獻
[1] 楊鍇.高校輔導員隊伍與思政課教師隊伍交流情況研究[J].普洱學院學報,2018,4.
[2] 張筱青.淺談思政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的相互交流融合[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年19期.
[3] 許柳青.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交流機制研究[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
作者簡介:趙文崛(1984.10- ),男,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河南工學院經濟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