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燕
【摘要】對許多學生來說,計算題一直是很多學生的難點,很多學生一提起計算題就會不同程度地產(chǎn)生害怕的心理.在計算教學中,我們必須先消除學生對計算的“懼怕”心理,從小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計算習慣,激發(fā)他們做題的興趣,這樣他們才會愿意做題,甚至樂于計算.
【關(guān)鍵詞】懼怕;算理;良好習慣;自信
長期以來,提起計算,學生懼怕,教師頭疼.雖然教師指導得有板有眼,從做題開始到結(jié)尾,但學生的計算依然是粗心大意,錯漏百出,讓人沮喪.還有許多學生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計算沒信心,害怕因為自己的粗心大意,導致全軍覆沒,在考試中丟掉一些分數(shù);還有一些學生因為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在計算題上,導致后面的很多題目都沒有做完,白白錯過了一些拿分的題目.因此,對許多學生來說,計算題一直是很多學生的難點,很多學生一提起就會不同程度地產(chǎn)生害怕的心理.為了讓學生不再懼怕計算,我們很有必要對癥下藥,解除學生心里對計算的“懼怕”.現(xiàn)在讓我談?wù)剛€人的幾點看法吧.
一、觀察掌握算理,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計算做到又快又準確呢?我個人認為主要在于對算理的觀察和理解.如果一名學生看到一道計算題,連用什么方法計算都不知道的話,又怎樣能做到又快又準確呢?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在教學的時候我會舉一反三,務(wù)求讓學生在多種算法里能更好地掌握算理.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我出了25×(100-2)這道題.很多學生都能想到要運用乘法分配律,可是做出來的題目卻令我啞然失笑.有人是25×(100-2)=25×100-2=2 500-2=2 498,直接去掉了小括號;還有學生25×(100-2)=25×98=2 450,這樣做雖然他的答案沒有錯,但是就沒有用到簡便方法;更為離譜的是,有學生竟這樣25×(100-2)=25×100-2×100=2 500-200=2 300,完全違背了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答案自然就錯了.為何會導致這樣的結(jié)果呢?這其中的原因是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掌握到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做起題目來就沒有頭緒,只好應(yīng)付了事.同樣,像25×104這樣的題目,對個別不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學生就更加難了.當我們看到這種題目時,一定要先進行觀察和思考,先想可以把104分成100+4,那么題目就變成了25×(100+4),做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了這個小括號,那么25×(100+4)這道題就可以運用我們的乘法分配律了,25×104=25×(100+4)=25×100+25×4=2 500+100=2 600.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我們應(yīng)該鼓勵學生認真讀題,用自己的眼去觀察,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算理.學生掌握了每一道題的算理,那就沒有題目能難倒他們了,他們還會懼怕計算嗎?
二、拒絕粗心大意,培養(yǎng)良好計算習慣
粗心是大部分學生的“死對頭”,那如何才能讓學生消滅粗心這個“死對頭”呢?那就需要教師培養(yǎng)起學生的良好的計算習慣了.而良好的計算習慣應(yīng)該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小學一年級做一位數(shù)加減法時,教師就要讓學生學會做完了題目后,要進行檢驗,要讓學生知道驗算的意義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養(yǎng)成解題驗算的習慣.當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列豎式的時候,教師就應(yīng)該讓學生養(yǎng)成列豎式并驗算的好習慣.小學二年級做一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時,我們就可以要求學生背熟乘法口訣,做完題目后,還要用乘法口訣檢查一下自己的答案對不對.而到了三年級的時候,就要學會用估算來檢驗題目的答案是否正確.因此,好的計算習慣應(yīng)該要從小培養(yǎng),讓學生從小學會自己檢驗計算,這樣才能杜絕粗心的毛病.如果學生都養(yǎng)成計算并驗算的好習慣,甚至還把計算作為是一種樂趣,那還何怕之有呢?
三、拒絕一成不變,讓學生喜歡上計算
如果在計算學習中過于單調(diào),一成不變,往往會讓學生漸漸倦怠,從而害怕計算.因此,變化和調(diào)整能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從而愛上計算.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不斷改變計算題型,從簡單到難,有難有易,通過不斷地訓練,逐步提升,運算能力也會突飛猛進.因此,我在教學56×3+44×3的整數(shù)混合運算時,我會讓學生先思考如何用簡便方法完成題目,56×3+44×3=(56+44)×3=100×3=300;再讓學生把整數(shù)變成小數(shù)進行計算56×3+44×3變成5.6×3+4.4×3=(5.6+4.4)×3=10×3=30;也可以讓學生把題目中的加號改成減號,再思考一下計算方法進行計算,56×3-44×3=(56-44)×3=12×3=36;或者還可以在題目中加入小括號和中括號,(56×3+44)×3=(168+44)×3=212×3=636.這樣整數(shù)、小數(shù)逐步加入,加減乘除反復出現(xiàn),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然就擺脫了害怕,從而喜歡上計算了.
四、多寫贊美批語,提高學生計算自信
要想學好數(shù)學,就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而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就一定要多做題,在做題中建立起學生的計算自信.教師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自信呢?那就要從寫作業(yè)批語入手了.因此,在寫批語時,我常常使用親切的語言,大力表揚他們的優(yōu)點,鼓勵他們多做題.在計算中,雖然有些學生的習題做得并不怎么好,但在書寫方面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就會給予他們極大的贊美,激發(fā)他們做題的興趣.我常常鼓勵他們,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他們對計算有了信心和興趣,自然而然就不再怕計算了.
總之,在計算教學中,我們必須先消除學生對計算的“懼怕”心理,從小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計算習慣,激發(fā)他們做題的興趣,這樣他們才會愿意做題,甚至樂于計算,那我們不就事半功倍了嗎?
【參考文獻】
[1]龍德賢.學生計算能力培養(yǎng)策略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4(9):54.
[2]饒優(yōu)煌.“乘法分配律”教學實踐與反思[J].中小學數(shù)學(小學版),2008(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