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瑋
(貴州交通技師學院,貴陽 550008)
我們常說的稅務行政復議納稅義務前置制度是由國家所規(guī)定的一項法律制度。該項法律制度要求多類人群在與稅務機關出現(xiàn)矛盾的時候,需要嚴格按照稅務機關所要求的納稅金額來執(zhí)行,在金額繳納完成之后才能夠進行行政復議申請。其人群不僅包括扣繳義務人,還包括納稅人以及納稅擔保人。該項制度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引起了人民的強烈質疑,但是對此,我國的學者并未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這與群眾的反應有著較大偏差。本人主要針對該項制度在法理基礎、合憲性以及立法技術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找出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稅務行政復議納稅制度以公益為尊,強調公權至上。但是這個制度的理念已經不能夠很好地符合當前的市場需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我國市場更強調行政民主、行政法治以及行政文明,因此該制度正在逐漸從市場中退出。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被構建,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從而使社會被劃分為兩個領域,第一個領域為市民社會,第二個領域為政治國家。人們產生了對于個人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正確認知,即公共利益與國家利益是不能夠劃成等號的,不僅如此,這兩者也都不是相互包含的。對于公共利益來說,其不僅包括國家利益,其還包含私人利益。而國家利益也不一定都是公共利益,其還包括政府利益。對此,如果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策略或者制度對群眾的利益造成損害,那就不再是政府對個人利益的損害,而是政府對公共利益的損害。
對于市民社會來說,其本位是私權利,對于政治國家來說,其本位是公權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當前我國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政治國家,我國還包括市民社會。從而在民主政治中就要去公權力,尊重私權利。對于這兩種權利來說,前者并不比后者的地位要高,所以其不應該對后者進行損害。但是在實際的政府管理過程中,很多的政府官員所采取的方法與其所具備的理念是不一致的,他們還是希望自己的權利能夠高于私權利,從而對私權利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從這個方面對稅務行政復議納稅義務前置所采取的先交稅款后講道理的方式進行分析得知,其不符合當前民主與法治的需要。
在對公平和效率的關系進行處理的過程中,該制度更多地偏向保障效率,而忽略了公平性。經過學者們長時間的研究當前對這兩者關系的討論結果更偏向于優(yōu)先保障公平,其次兼顧效率問題。
根據(jù)我國行政復議法,要想申請行政,需要具備明確的被申請人,如果其為行政機關,就和法律的規(guī)定相抵觸,從而不能夠產生法律效力。行政復議法和稅收征管法不是我國的基本法律,要想對行政復議法的合理性進行分析,需要將其放到憲法中進行分析和探討。經過深入研究能夠得知,前置義務不利于我國公民正確行使憲法權利。憲法明確地規(guī)定,如果國家機關人員出現(xiàn)失職的情況,公民有權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訴請求或者對其進行控告和檢舉。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其中所規(guī)定的權利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其他法律不允許對憲法中所規(guī)定的權利進行限制和約束,否則其規(guī)定不具備法律效力。
我國制定的稅收行政復議規(guī)則在第十三條中明確提出申請人能夠在稅務行政機關具體的行政行為實施之后的六十天之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在第十四條中明確提出申請人需要在完成納稅繳費之后才能夠提出申請。前者是對憲法的落實,而后一條則對憲法中所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進行了限制,因此,很簡單地就能夠得到《稅收行政復議規(guī)則》中的第十四條和第十三條是相互矛盾的結論,所以從這點來看,其法律制度存在技術性問題。除此之外,通過對《稅收行政復議規(guī)則》進行查看能夠發(fā)現(xiàn),其第十四條第二款和行政復議法中所規(guī)定的是不相符合的,因為后者明確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的期限可以超過六十天,所以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綜上所述,稅務行政復議納稅義務前置制度存在技術性問題,不僅與自己法律中所規(guī)定的內容相矛盾,還與《行政復議法》中所規(guī)定的是不一致的。
綜上所述,稅務行政復議納稅義務前置制度不僅在合憲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其還在技術性方面以及法理基礎問題上都存在較多的問題。對此,我國政府應該采取其他的措施來達到預想的目的,而不應該再對這部法律進行使用來規(guī)定這類問題,這種行為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行的。從我國當前法律的制定進行分析,我國當前已經具備了納稅擔保制度和撤銷權制度,除此之外,我國還制定了稅收保全制度以及防止出境制度,只需要對這些法律進行補充和完善,就能夠有效避免相對人利用行政救濟權而造成的稅收流失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