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根,范偉青,傅金賢,賴根偉
(浙江省遂昌縣林業(yè)局,浙江 遂昌 323300)
白芨(Bletillastriata)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藥材,據(jù)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名白芨” ,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貴州、四川等地區(qū)。該藥材具有快速凝血、消腫生肌等功效,可用于治療外傷、肺結(jié)核咳血等各種出血病癥,還可用于手足皸裂、皮膚燒燙傷等外科病癥的治療,也是醫(yī)學外科手術(shù)止血代替血鉗子的良藥?,F(xiàn)代科學研究證明,白芨中富含白芨甘露聚糖,而該物質(zhì)為白芨膠中的重要成分,白芨膠則是一類天然增稠劑以及醫(yī)藥原料,此外,白芨多糖膠還能夠起到護膚、抗衰老等作用,是一種制造高檔日化產(chǎn)品中天然增稠劑,同時,由于白芨鮮鱗莖具有很強的黏性,是染布、裝裱字畫、野山參斷須修復最佳的粘合劑,在工業(yè)領(lǐng)域可以用來制造糊料、漿紗、涂料等。目前國內(nèi)白芨市場供應短缺,價格居高不下,為充分利用豐富的竹林資源,豐富林下經(jīng)濟模式,緩解當前毛竹銷售市場疲軟的局面,增加竹農(nóng)的經(jīng)濟效益,現(xiàn)對毛竹林下仿野生種植白芨技術(shù)進行探索研究,為毛竹林下仿野生種植白芨提供科學指導。
白芨是蘭科白芨屬草本球根植物(塊根),地上莖直立、粗壯,植株高度為30~70 cm,地下莖白色肉質(zhì),具2~3叉呈現(xiàn)為菱角狀,生有數(shù)條細長須根,常為多個并生;葉互生,3~6片,狹長矩圓狀至線狀披針狀,基部鞘狀,長度為8~29 cm,葉片與葉柄之間具關(guān)節(jié);總狀花序頂生,長4~12 cm;著花3~8朵;花淡紫紅色,直徑3~4 cm;外觀為唇瓣橢圓狀,長度為2~3 cm,中部以上常明顯3裂,花期為4~5個月,園藝觀賞的白芨品種有粉、紫紅、藍等顏色,藥材以紫花白芨為主。果實為直立型蒴果,外觀為長圓狀紡錘形,長度為3.5 cm,其直徑大約是1 cm,兩端稍尖,具6縱肋,果期為7~9個月。種子顆粒細小、量多。紫花白芨還可以分成大種與小種兩類,大種的塊根產(chǎn)量比較高。
白芨喜溫暖、陰涼及空氣濕度大的環(huán)境,稍耐寒,常生長于山野川谷較濕潤的砂巖類石壁、苔蘚層中及山谷林下陰濕處,或者長于海拔為300~1800 m的常綠闊葉林、灌木林下,也可長于草叢、有山泉的地方;因此種植時應選擇肥沃、疏松并且排水能力較好的沙質(zhì)或者腐殖質(zhì)土。
白芨具有喜陰暗潮濕、不耐澇的習性,應在排水良好、疏松的沙質(zhì)以及腐殖質(zhì)壤土的陰坡,郁閉度0.35~0.5、坡度≤25°的毛竹林下仿野生種植。通過0.35~0.5、0.5~0.65、0.65~0.8三組不同郁閉度的毛竹林下種植白芨的對比試驗,結(jié)果表明,郁閉度在0.35~0.5郁閉度的毛竹林下仿野生種植白芨生長量、成活率及產(chǎn)量明顯高于其它二組。另外,毛竹林地還應該選在道路交通相對便捷但是遠離工業(yè)以及城市污染源的位置。
3.2.1 清理林地
劈除竹林下的雜草灌林,并對過密竹林進行間伐,間伐后竹林的郁閉度保持在0.35~0.5之內(nèi),以利光照。
3.2.2 整地施基肥
林地清理后,根據(jù)竹林坡度大小進行全墾、帶狀整地,深20 cm以上,根據(jù)整地情況每畝地施加農(nóng)家肥料1500~2000 kg,或者施加100 kg有機肥料,再將土和肥料充分拌均勻,把土整細、耙平,筑成高畦的寬應保持在1.2~1.5 m范圍內(nèi)。
3.3.1 種苗選擇
分塊莖種植和組培苗種植,塊莖應選擇大小中等、無病斑、帶1~2芽的球根,組培苗須馴化10個月以上才能種植,品種以紫花三叉白芨為佳。
3.3.2 種植時間
塊莖種植宜在9~11月初,待次年3~4月即可出苗。組培苗應在3~5月或9~11月進行栽植。
3.3.3 栽植方法
塊莖種植一般是在9~11月初將白芨挖出,外面沾上一層草木灰后進行栽植,在高畦上開間距為30 cm、深度為5 cm的溝,依照植株間距20~25 cm放入1個塊莖,芽朝上,填土、壓實、灌溉、覆草,蓋土與畦面應保持平齊,維持潮濕狀態(tài)。組培苗種植按4000~6000株/畝密度植苗,因組培苗偏小,宜淺栽,根部覆蓋厚度以蓋住球徑為宜,用手壓實,再澆上定根水。栽種之后每間隔2~3日澆水1次,使畦面保持濕潤。
3.4.1 中耕除草
白芨種植當年由于幼苗矮小,雜草滋長快,一般要中耕除草3~4次,可根據(jù)雜草生長情況,于4、5、6、9月份分別中耕除草一次,每一次除草時應注意淺鋤,防止植株傷到根部。
3.4.2 及時施肥
白芨是喜肥的植物,生長期間,應遵循“肥淡、量少、次多”的原則。每年應結(jié)合中耕除草施追肥2~4次。第1年的3~4月份每畝地應施加(NH4)2SO44~5 kg兌腐熟糞水提苗;7月份上中旬,每畝地應分別施加尿素10 kg、K2SO410 kg、磷肥30 kg、腐熟餅肥50 kg,在植株行間挖出深坑施肥,再用清淡糞水澆灌;8月份下旬1畝地施尿素20 kg,用1%尿素、0.2%KH2PO4、0.2%微量元素進行根外追肥。第2~4年每年施追肥2次。3月上旬、7月中下旬1畝施復合肥50 kg、腐熟餅肥50 kg,在植株行間挖深穴施肥,再澆豬糞水,7月中下旬再用1%尿素、0.2%磷酸二氫鉀、0.2%微量元素進行根外追肥。
3.4.3 灌溉和排水
白芨是一種既喜陰濕又怕澇的植物,遇到天氣干旱時應盡快澆水,要使其維持濕潤,7~9月份早與晚分別澆水1次;雨季或者每次大雨之后要盡快清溝,避免植株爛根。
毛竹林下仿野生種植白芨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黑斑病等,主要蟲害有螻蛄、蠐螬、金針蟲等。
根腐病多發(fā)生在雨水較多的春夏季,積水、肥水比例不合適、光照不充分等都可能引發(fā)此病。此病以預防為主,預防方法可用50%四氯間苯二腈800倍液體或者50%棉萎靈800倍液體噴施,此外還要注意排澇防水,深挖排水溝。
該病的發(fā)病早期表現(xiàn)是葉片背面有淡黃棕斑點,隨后發(fā)展成葉面上的深褐病斑,通常會出現(xiàn)黑色邊緣。防治方法:一般可以使用50%的棉萎靈粉劑500倍液或者使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進行噴施,并及時清理病葉或者病株。
此病發(fā)作初期表現(xiàn)為葉尖呈褐色點狀或條狀病斑,然后呈褐色不規(guī)則大型斑塊,而且多個病斑可以相互合并,直至覆蓋全部葉片,最后是整片葉片枯死。防治方法:早期摘除病葉,除去病死植株,藥劑可以使用50%棉萎靈粉劑500倍液,或者使用65%乙撐雙粉500倍液進行噴施。
該病的癥狀表現(xiàn)為葉片中部呈淡褐或者暗褐類似圓形斑點。嚴重時大半葉子枯黑。此病在春夏悶熱多雨氣候易發(fā)生。防治方法:采用葉枯唑加乙蒜素各50 g兌15 kg水噴霧,每隔7 d噴施1次,需噴霧兩次以上;或者使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進行噴施。
地下害蟲主要有金針蟲、蠐螬、地老虎等,主要咬食白芨種子、幼芽、嫩莖,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地下害蟲是白芨的大敵,可用少量樟腦粉兌水噴霧驅(qū)趕;還可采用黑光燈誘殺和人工捕殺,藥劑可以使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者使用75%肟硫磷1000~1500倍液。肟硫磷有強觸殺以及胃毒作用,特別適用于地下害蟲防治,可用50%乳油肟硫磷每畝250 mL加水250 kg澆灌或者使用50%乳油肟硫磷每畝用250 mL拌土均勻撒施。
毛竹林下仿野生種植的白芨栽植3年后,地下莖塊已長成8~10個,9~10月份地上莖葉干枯時采收,采收時使用條鋤離植株30 cm左右位置朝莖桿方向挖,剪除莖技稈,抖去莖塊泥土,運回加工?;蛘叱诉x擇留下新稈塊莖用作種苗之外,其他即可用鮮品直接銷售。
將塊莖單個摘下,浸于水里60 min之后,清潔表面泥土,去凈粗皮與須根,置于沸水里煮5~10 min,不斷攪動,直到塊莖中沒有白心時,拿出冷卻,晾干或者烘至全干,篩去雜質(zhì)。以個頭較大、顏色發(fā)白、塊莖飽滿、半透明狀態(tài)、質(zhì)地堅實者為上品。也可將新鮮塊莖切成鮮片,曬干或者烘干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