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班級是語言學習的基本組織單位.那么,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的學習就是群體學習。既然有群體的存在,也就自然存在群體動力。作為個體的語言學習者也就自然受到群體動力的影響。小學英語教學也不例外。通過研究影響群體行為的諸因素,探討運用群體動力開展小學英語教學的作用和效果。
關鍵詞:群體動力;英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2-010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2.102
運用分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互助分享的學習力,建構學生成功的支點;運用群體動力,協(xié)助學生串聯(lián)情感的凝聚力,點燃熱愛學習的亮點,就能有效引導學生成為群體性合作思考加深、英語知識能力加廣的T型人,并讓師生共同享受如沐春風的英語學習活力和魅力,群體動力正是帶給英語教學活力和魅力的泉源。
一、群體動力融入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提升學生長久的學習興趣并不能只依賴于炫目的信息科技,影響學生長遠學習的應是教學者對學生的啟迪及學生間的同學互動,能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進而對自己的學習產(chǎn)生“責任感”。而根據(jù)著名的英國心理教授的研究,大部分的學生在學習外語時,都會有一些心理因素影響學習成就的不愉快經(jīng)驗。上述不愉快的英語學習經(jīng)驗,可通過英語教師巧妙融入群體動力于英語教學活動,有效降低學生學習外語的負向心理因素。群體動力融入英語教學在基本理論上,結合了心理語言學與神經(jīng)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同時又以TPR的外語教學為支柱。此種引導全體英語學習者參與實境歷練的群體動力分組活動,正好運用團體互動與互助的模式,讓學生在有同學相助與教師激勵的分組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出學習潛能。
二、運用群體動力階段性分組活動設計
結合教師的輔導專業(yè)背景,并帶領過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與成人成長團體,因此將團體輔導活動設計的群體動力學巧妙融入英語教學活動。英語課程每一單元約進行三至四周,正符合教育內(nèi)容為主的團體生命歷程四階段發(fā)展。將階段發(fā)展和可運用的分組活動說明如下:
(一)定向階段
定向階段是新單元及新概念探索的開始,以聯(lián)結學生舊經(jīng)驗;并催化學生可在安全、輕松的氣氛中,復習學過的內(nèi)容,做好準備學習新單元的心理準備。就社會心理學的層面而言,此“破冰活動”的過程中,即是引導學生做好心理調適。在此過程中,是以熟悉的學習內(nèi)容結合分組復習,學生可以消除學習英語的緊張與壓力;教師示范以英語正向語言鼓勵學生,激發(fā)“想學”英語的動機和“學好”英語的動力。
(二)轉換階段
經(jīng)過第一周的新課程探索學習,再由教師的引導轉為學生分組的互助學習,再經(jīng)過小組練習討論使學生對所學文本印象深刻。由一人思考到二人討論,再到四人分享,多元運用分組互動方式,除了增加學生參與練習與使用語言機會,并可有效率地精熟學習,讓學生親自感受到熟能生巧的學習法則,增強學習英語的信心。
(三)工作階段及鞏固階段
經(jīng)過了兩周充分的練習,此階段是學生對Target Language最有信心的階段,可讓學生挑戰(zhàn)自我創(chuàng)作,如自編韻文或改編歌謠,運用群體動力集思廣益與腦力激蕩,再分組討論、撰寫修正,之后分組練習并上臺朗讀表演。由于此階段已有前兩階段團體合作經(jīng)驗和情感為基礎,可借此讓小組成員開口使用學過的英語交談,對于學習程度較慢的學生,又有再次學習的機會,也可逐漸減少學生常有的舞臺恐懼心理。
三、 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定位
教師為分組活動催化者,學生為英語學習主動者。上述階段舉例用于英語教學之活動,其實包括三要素,即是:小組中所有學生均能親身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能嘗試適度地挑戰(zhàn)及必要的團體支持及互動;分組活動本身在安排上有先后次序、后面的活動能延續(xù)先前的經(jīng)驗與成果,使學生能力發(fā)展更上一層樓。而這正是以達成協(xié)助學生發(fā)展為目標,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設計及群體動力學的精神。在學生進行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則扮演協(xié)助者和催化者的角色,適時提供學生需要的協(xié)助,確認人人參與,及時開展英語群體動力學習活動。
許多研究均指出,教師是英語課程成功與否的重要舵手,亦是學生英語學習成敗的關鍵。從大團體練習到分組討論、互助學習,再到小組及個人成果展現(xiàn),教師運用群體動力巧思安排于英語統(tǒng)整能力的分組活動,如此友善與輔導設計,對學生具有“感染”的正面效果,有助于培養(yǎng)出學生積極正向的英語學習能量。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良好的群體動力學習小組可將英語教室轉變成溫暖且具啟發(fā)性的學習空間,讓師生共度愉快成功與收獲豐碩的學習時間。
通過確認結合英語教學及群體動力學的課程設計,不僅協(xié)助學生彼此成長和良性互動,在這互相鼓勵、互相分享的正向學習氣氛中,更幫助學生學習接受自己、了解自己并尊重他人,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徐姝斐.基于群體動力理論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研究[J].教育界,2011(30).
[2]史博,翁翼飛.論ESL教學體系中群體動力機制對個體績效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12(7).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李必武(1978.8— ),甘肅岷縣人,小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英語團隊合作及合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