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老師跟家長聊學生,說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很多老師在自己的故事分享中也總會說:在我的鼓勵幫助下,某某同學有了自信。于是,很多年輕的老師就覺得只要老師給予學生一個機會,或者是在其困難時拉上一把,學生就會有自信,就會開始改變。事實上,老師偶爾的關(guān)注、鼓勵甚至是幫助一把,那充其量是博得好感,根本算不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更不要說學生有了自信。
明天就是期末考試了,班里語文學習最困難的小余同學對我說:“老師,我只有語文最好。數(shù)學、英語、科學我都考不好?!碧熘?,他語文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過相對于其他的十幾分,語文的幾十分也不錯了。我卻不想打擊他,笑著說:“好,有自信就是好。你要好好考哦?!彼_心地點點頭。我當然不會認為他有了學習的自信。不過,他覺得自己這個學期是有進步的,他曾在作文里寫道:我想我是能學好語文的。
我想起前一段時間復(fù)習時,小余和小閔兩個人拼寫詞語一點也不行。怎么辦?我給他們羅列了本學期的重要詞語,請他們務(wù)必每天練習拼讀一次,一周后檢測。我肯定地說:只要你們堅持讀,肯定能學會。后來檢測,他們基本能做對一半,我很開心,說:“其實你們用心記一記,應(yīng)該還能更好?!边^了一天,我又對他們進行了檢測,小閔一張滿滿的詞語紙只錯了5個,這是她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實。當然,小余也進步很多。而后,他們兩個居然頗有自信地問我:“老師,我們考多少可以免做一半的假期作業(yè)?”我一下子就笑了:“你們覺得考多少可以免一半?”他們兩個相互看看,靦腆地笑了。
故事的發(fā)展還是喜人的,在學期末的考試中,小余果真進步了不少,比前一個學期末提升了20多分。小閔也有了不少進步。可我仍不覺得,這兩個孩子已經(jīng)有了學習的自信。因為,學生自信的培養(yǎng)是一個較為復(fù)雜的過程。
自信培養(yǎng)是一個連續(xù)性的積累體驗。心理學明確指出,成功與失敗,兩種結(jié)果對一個人成長的心理與性格的后續(xù)影響大不相同。說得直白些,我們往往這樣評價人:一個人對生活感到消極悲觀,肯定是有多次或長期不如意的經(jīng)歷。那么,同樣地,一個人行動積極而且樂觀,一定是由一連串的勝利體驗培育起來的。而我們老師卻很容易誤會,會自覺地認為鼓勵了學生一下“老師相信你行”,夸贊了學生一下“你真棒”,讓他答對了或是做好了,就會讓這個學生有了自信。這種誤會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而言無傷大雅,但是對于中等生或是學困生就是致命的誤會。很多年輕的老師困惑:為什么我課堂上鼓勵了,給了他機會,這個學生還是老樣子?于是老師會潛意識判斷:這個學生鼓勵沒用,給他機會也不會有變化。不是他鼓勵沒用,而是因為這個學生成功體驗數(shù)量還不夠。就像是水的沸點,每個學生也都有屬于他自己自信沸騰的那個點。
自信培養(yǎng)是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能力的過程。我們的學科教學知識,都講究要學生試一試。許多事情看似簡單,但是動手做過之后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自信培養(yǎng)也是一樣的。某一方面培養(yǎng)自信,就是成功操作幾次,學生就會在腦海中形成經(jīng)驗,積累后沉淀就會化作能力。而這些成功體驗的點滴積累,到了一定的時機,結(jié)合學生逐漸的閱讀、思考等,量變催生質(zhì)變。某些優(yōu)秀的學生其本身就有成功的經(jīng)驗,在學校學習中老師稍加鼓勵即可激發(fā)其自信。而班級中的學困生,他們本身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凍就絕不可能一次成功,而需要老師給一次又一次機會,期待再多一點期待,其過程還需要清晰化、步驟化,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經(jīng)驗,進而化作能力。千萬不能囫圇而定。浮于表面的溫熱對于學困生而言是無效的,而要努力添柴火,直到這些學生達到自信的沸點。
自信培養(yǎng)更是自我好感的增值過程。我們說,不自信的學生往往害怕在同學面前暴露自己,不僅僅是擔心自己出丑,更多的是不想自己被人注意。這樣的學生表面是缺乏自信,實際上是對自己沒有好感和認同。因而,點燃學生的自我認同,老師在表達自己對學生好感認同的同時,鼓勵他進一步增值“自我好感”就十分重要。比如,“我覺得你很適合做某某方面的事情”“我覺得你在某某方面很有天賦哦”“這個你來,我相信你一定行”這類話語的表達就不僅僅是鼓勵,而是一種促進學生自我好感增值的心理暗示。自信培養(yǎng)不是全方位的,而是可以專攻,抓住一點提升學生的自我好感,一個方面的自信也可以產(chǎn)生蝴蝶效應(yīng)。
教師是一個令人欽佩的職業(yè),甚至有時真的能“化腐朽為神奇”。讀懂學生的自信,讓我們一起在學生心間種花。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zhèn)晟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