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玲玲
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情感價值觀,但僅通過教材的學習難以實現(xiàn)這些目標,因此教師要鉆研教材,拓寬教材,適時地進行知識的延伸。延伸,是指在講授新內容的基礎上,將知識面拓寬、引申。這樣做,既能開闊學生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又可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下面筆者通過幾個課堂教學實例來談談數(shù)學教學中的延伸策略。
一、解題方法的延伸
在八年級“分式”的復習課上,教師提出問題:等式[1x(x+1)=1x-1x+1]成立嗎?學生很快用異分母分式的減法驗證等式成立后,教師又依次出示題目:
例1計算:[1x(x+1)+1(x+1)(x+2)+…+][1(x+2018)(x+2019)]
例2? 解方程: [1x(x+3)]+[1(x+3)(x+6)]+[1(x+6)(x+9)]=[32x+18]。
學生運用問題中的結論解答例1,在成功中激發(fā)了解題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做例2。這樣的延伸讓學生體會在學習中所獲得的快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大大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
二、開放性問題設計的延伸
開放性問題思考容量大,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解題欲望,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學習有點吃力的學生也能從其他同學的解題中受到啟發(fā),提高解題能力。
在教學完“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在四邊形ABCD中,添加兩個條件,使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這道題目看似簡單,學生答案卻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他們積極思考,勇于發(fā)言,激活了解題思路,積極從不同的方向尋求答案。這樣的延伸體現(xiàn)了教學的開放性和個性化,既有利于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判定方法”的掌握和鞏固,又能使學生的思維越來越靈活,應變能力越來越強,且擺脫了模式化的禁錮、束縛。
三、巧用錯誤進行延伸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這些錯誤問題的處理中,如果教師能隨機應變、善對錯誤、抓住錯誤進行適時延伸,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次聽課活動中,兩個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同一道習題。
計算: [4(x+1)(x+2)]+[3(x+2)(x-1)]-[2(x+1)(x-1)]
甲:原式=[4(x-1)+3(x+1)-2(x+2)(x+1)(x+2)(x-1)]=[5x-5(x+1)(x+2)(x-1)]=[5(x+1)(x+2)]。
乙:原式=[4(x-1)+3(x+1)-2(x+2)=5x-5]。
師:誰的答案正確?
生(學生異口同聲):甲。
師:誰來說說乙同學錯誤的原因?
生:他丟分母了。
師:你們對乙同學的答案做怎樣的變通就能得到正確答案?
生:我知道了,用他的結論除以(x+1)(x+2)(x-1)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
生:哇,我明白了。
教學中,我們在面對錯誤時,不是戛然而止,而應該適時延伸,討論“錯在什么地方?怎樣改?有多少變通的方式?”這樣既幫助學生糾正了錯誤,又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和延伸,印象則更加深刻。
四、知識模型的延伸
在數(shù)學學習中,機械式的模仿是基礎知識的原始應用,在這個基礎上可發(fā)展學生思維,從而挖掘解題方法。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中線段的最值問題時可進行下面知識模型的延伸:
基本模型:如圖1,在直線L上找一點P,使得PA+PB最小。
[A'][A][B][L]
圖1
分析:作點A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A′,連接A′B交直線L于點P,則PA+PB的值最小,其依據(jù)是? ? ? ? ? ? 。
解決問題:
(1)如圖2,在周長為12㎝的菱形ABCD中,AE=1,AF=2,若P為對角線BD上一動點,則EP+FP的最小值為? ? ? ? ?。
[A][E][B][P][D][F][C][A][D][E][O][C][B][x][y]
圖2 ? 圖3
(2)如圖3,已知C(1,0),直線y=-x+7與兩坐標軸分別交于A、B兩點,D、E分別是AB、OA上的動點,則△CDE周長的最小值是? ? ? ? ? ? ? 。
問題(1)(2)與基本模型形異質同,它們只是基本模型的延伸,但解法相似。教學中能恰到好處地運用基本模型,就能順利解決問題。
總之,數(shù)學教學中的延伸,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能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可持續(xù)能力的發(fā)展夯實基礎。但延伸必須看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必須顧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教學目標,切莫把延伸弄成不切實際的超前教育,否則就會本末倒置,適得其反。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思源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