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華
整本書閱讀本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20世紀20年代初期,胡適、葉圣陶等人就已經呼吁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整本書閱讀,并把此類主張編入課程綱要,指出“精讀與略讀,每項暫定八種名著為最低之數”,并用附錄對應讀的名著列出了兩組共28種,其中第一組要求精讀6種,略讀5種,第二組要求精讀2種,略讀3種。[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有關整本書閱讀的內容更多是放在了課外,在1956年的《高級中學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后附錄了課外閱讀參考書目,分為必讀與選讀兩個部分,要求“學生每學期課外閱讀的書不宜少于四本”,目的是“配合課堂教學完成高級中學文學教學的任務” [2]?!拔母铩苯Y束以后,段力佩、顧黃初[3]、王孝坤[4]等人開始大力提倡整本書閱讀,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教學建議。新課程改革以后,特別是近10年來,隨著國外基礎教育階段整本書閱讀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引介,我國整本書閱讀教學逐漸引起了中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許多一線優(yōu)秀教師投入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和研究中來,涌現了許多成果,成為語文教學改革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
整本書閱讀的校本課程
開發(fā)與實施
現行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 [5]這里的“讀書”當然應該包括整本書在內。然而,在“課程目標與內容”部分除去第四學段提到“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6]之外,并沒有提到“整本書閱讀”這一概念。因此,整本書閱讀在中小學階段首先面臨著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實施的問題。
當前,我國中小學整本書閱讀的課程開發(fā),我們稱之為“過程—目標”模式。這種模式的課程開發(f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基本符合課程開發(fā)的“過程模式”,首先提出整本書教育的目的、有價值的知識等問題;第二步,提出社會對整本書課程的要求;第三步,針對學習、教學和學生的發(fā)展,提出整本書課程設計的問題;第四步,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步驟組織和實施課程。[7]第二階段,當整本書閱讀課程初步開發(fā)出來以后,再進一步圍繞以下問題展開討論并進一步修訂完善課程:(1)整本書閱讀應力求達到何種教學目標;(2)要為學生提供怎樣的整本書閱讀經驗,才能達到這些目標;(3)如何有效地組織好這些文本和閱讀經驗;(4)我們如何才能確定這些教學目標正得以實現。[8]如江蘇吳江實驗小學的“兒童繪本的讀寫繪”課程、深圳寶安區(qū)的“初中整本書的閱讀”課程等,基本上都是按照這種模式開發(fā)的。整本書閱讀課程開發(fā)的過程也是課程實施的過程,也可以這樣表述,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是課程開發(fā)的過程。
故事類整本書《一片葉子落下來》教學課例,既是南康一小整本書閱讀的經典案例,也是整本書閱讀課程開發(fā)的一個片段。小學中段的孩子對“死亡”問題充滿好奇和疑問,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主動而真誠地去和一個孩子討論關于死亡的問題,以至于大多數孩子對死亡因為無知或懷著深深的恐懼,或漠然以對。美國作家利奧·巴斯卡利亞的作品《一片葉子落下來》講述的是一片叫作弗雷迪的葉子的故事。他和他的伙伴們經歷了四季的變化,逐漸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在于經歷美好的事物和給別人帶來快樂,明白了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表現四季變化的照片和繪畫,更營造出溫暖的意境。這個發(fā)人深省的童話寓言溫馨簡潔,充滿智慧,1982年出版以來,幫助了千千萬萬人好好對待生死問題,一直讓大人和孩子深受感動。
為了讓學生獲得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和策略,讀懂故事的主題,課程實施者從學生年齡特點、讀物特點、閱讀能力元素出發(fā),通過 “導讀課”“推進課”“交流課”“延展課”四種課型進行整本書閱讀指導,層層推進,讓學生從會讀一本書到會讀一類書,最后真正愛上閱讀,并增進對死亡問題的了解,培養(yǎng)積極面對死亡的人生態(tài)度。
二
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型的建構:
讀、思、議、拓的“1加N”模型
贛州市南康區(qū)第一小學自2016年10月起正式啟動主題閱讀活動。其中在班級主題閱讀課上,學校嘗試以閱讀整本書為途徑,圍繞“讀、思、議、拓”四個方面來引導和推動學生的閱讀活動,并讓學生從中獲得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和策略。
其中,“讀”是導讀;“思”是在讀的過程當中思考、品味、揣摩,把自己閱讀過程當中生發(fā)的問題梳理出來;“議”是通過討論,消除疑難,分享思想成果;“拓”就是深化拓展,指導閱讀一類主題書目。為固化這些要素,課程實施者確定了“導讀課”“推進課”“交流課”“延展課”四個課型,這四個課型分別完成 “讀” “思” “議” “拓”的任務。這樣,在每一個時間節(jié)點上,通過相應的課型把整本書的閱讀推深,推透,并輻射到多本書,讓閱讀走向更加明媚、自由、詩意的遠方?!兑黄~子落下來》就是嚴格按照四類課型分步實施教學的。
主要教學過程按如下設計進行:[教學
流程 時間
安排 閱讀內容 學習任務 教學
資源 設計意圖 導讀課例 40
分鐘 了解作者,感受繪本的語言風格;通過猜想、賞讀產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初步了解本書的主要內容,對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認識。 (1)認識整本書的結構。(2)學會通過“拆—猜—合”的方法了解一本書的內容。 PPT
書冊 通過對繪本的封面、封底、勒口、序言、書脊等內容的了解,教給學生讀整本書的方法;通過“拆—猜—合”的方法串聯(lián)繪本內容。 推進課例 40
分鐘 欣賞圖片,品讀文字,梳理《一片葉子落下來》的故事情節(jié)。 (1)賞圖片,感知四季的變化。(2)品語言, 梳理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3)談感受,初探生命的意義。 PPT
書冊 通過賞圖片、品語言、談感受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初步探討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表達能力。 交流課例 40
分鐘 (1)用理解人物品質、感悟對話內涵的方式體會生命的含義。(2)另一個角度做“好書推薦”。 了解人物特點,感悟生命的內涵。 PPT
書冊 通過填寫閱讀單讓孩子了解人物特點,通過課堂交流討論讓孩子感悟生命的意義,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表達能力。 延展課例 40
分鐘 類文閱讀《獾的禮物》,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無。 PPT
書冊 通過交流討論生命的意義,正確處理面對死亡或親近的人去世的情緒。 ]
三
讀、思、議、拓的“1加N”整本書閱讀
教學模型的討論
整本書作為閱讀對象,承載的內容多,語言量大,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其次由于整本書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連貫,思維比較流暢,表達方式相對來說比較多樣,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隱含著多種思維方法的運用,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目的是:(1)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2)豐富閱讀經驗,主要是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3)豐富生活經驗,掌握更多的百科知識,豐富情感經驗。要達成這三個教學目的,整本書教學模型的建構要考慮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1)學生個性化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2)閱讀對象的體式特點,或者說書籍的類型,如實用型的書籍,故事類、詩歌類、劇本類的文學書籍,科普類的書籍,研究類的書籍,等等;(3)整本書閱讀的層次:基礎閱讀、檢索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9](4)閱讀過程與閱讀教學過程的整合。參照上述要素,反觀本教學模式,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較有特色。
(一)四類課型依次開展,在閱讀過程中學習閱讀的方法,豐富閱讀體驗
對于中年級的兒童而言,繪本閱讀和語言表達的訓練,這之間是一個有機整合的過程。在導讀課上,授課教師指導學生用“拆”“猜”“合”的方法共讀一本繪本,在讀完繪本之后,分別從封面、封底、書脊、前言、后記等方面展開小組討論。推進課著眼于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精神、美的思想,用一根“美”的情索,引導學生品讀關鍵詞句和語段。交流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課前閱讀單,讓孩子采用“讀一讀、圈一圈、寫一寫”的方式品讀語言,放手讓孩子走進書本,真正地與文本對話。延展課選擇了《獾的禮物》作為拓展和比較的文本。本節(jié)課首先運用導讀課學過的“拆書”的方法來讀這本書,然后讓學生看插圖猜一猜故事內容,討論“離別”“死亡”等生命話題。最后,再對兩本書進行比較異同,孩子們在對比閱讀中加深了對生命的意義的理解,從而碰撞出自己思維的火花。從導讀課到延展課,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在閱讀過程中掌握了閱讀方法,豐富了生命的體驗。
(二)依據書籍的體式特點,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
《一片葉子落下來》是一本故事書,除了掌握書籍基礎閱讀和檢索閱讀的方法外(認讀文字;通過讀題目、扉頁、目錄頁,把握一本書的主要內容),重點是掌握閱讀故事類書籍的方法。在本教學模型中,老師們在導讀課上指導學生使用“猜讀法”讀故事,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化了學生對故事書的理解。在推進課上,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是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走進故事中人物的心理世界,領悟故事的主旨。在交流課上,語文教師把課堂學習的機會充分交給學生,通過組織三個教學活動,分享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延展課上,語文老師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兩個:(1)鞏固故事類書籍閱讀方法的學習,遷移知識,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2)聯(lián)系核心文本《一片葉子落下來》,深化對“死亡”經歷的認知和理解。正是由于上述教學內容的選擇,并在課堂教學中轉化為學生的經驗,學習目標才能夠順利達成。
(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成為整本書閱讀的主體
艾德勒指出,閱讀的目標是“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10]?!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體目標中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1]讀、思、議、拓的“1加N”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探究和掌握閱讀方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信息,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當然,這種教學模型在實施的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導讀課”上,教師引得不夠自然,在學生閱讀興趣和問題意識還沒有充分形成之前,教師就急切地引入文本,教授閱讀的方法,明顯有“牽”的痕跡,這種“牽”的形式也多次出現在后面三類課型上。另外,這類教學模型還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是不同課型任務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學習支架的搭設。因此,此類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型要想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并總結經驗和教訓,如此才能夠得以完善,并發(fā)揮更有效的作用。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77-278.
[2]? 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93.
[3]? 顧黃初.提倡讀點整本的書——葉圣陶語文教學思想研究[J].語文學習,1981,(08):54-55.
[4]? 王孝坤.應重視“整本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探索,1996,(05):47-48.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
[7]? 丹尼斯·勞頓.課程研究的理論與實踐[M].張渭城,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
[8]? 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1.
[9][10]? 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