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nèi)容洋溢著人間的真情實感,蘊含著豐富有趣的哲理,值得學生好好學習。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愛上教材,鉆研文本,教出獨特的味道。筆者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關(guān)哲學的內(nèi)容很感興趣,并進行了粗淺的探索,現(xiàn)在分享給大家。
“哲學”一詞源于希臘語,有“愛智慧”的意思。兒童哲學,最初是由美國學者李普曼和他的同事設計制定,根據(jù)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及其在不同階段的認知能力,運用易于理解的語言和故事,運用對話的形式喚起兒童的思考,誘導兒童自問問題,最后在集體調(diào)查和討論中找到答案。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包含的知識面很廣,有地理、歷史、經(jīng)濟、政治、社會、生物、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識,是對小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及讓他們認識社會、了解世界的重要陣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很多內(nèi)容具有哲學意味,是極佳的兒童哲學教學材料。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好奇的天性,從他們的生活視角去學習教材,讓學生在思辨性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縮短課本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引導他們關(guān)注周圍的哲學,理解人生哲學,從而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周國平說:“孩子都是哲學家,應該是我們向他們學?!边@不只是戲言,有心的父母一定會注意到,兒童尤其是幼兒特別愛提問,而且提出的一部分問題是大人回答不了的,這些問題恰恰是哲學問題。哲學始于懷疑,孩子與陌生新鮮的世界相遇,他們會對世界感到驚奇,發(fā)出哲學追問。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兒童哲學有什么作用呢?其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承載了道德與法律的內(nèi)容與力量,是小學階段哲學故事、道理最多的一門課程。其二,兒童哲學教育可以更好地拓展教育寬度。其三,發(fā)散性的問題思考無所謂對錯,對孩子沒有壓力,能保護并發(fā)展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讓他們從小就有智慧、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其四,將兒童哲學的理念滲透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中,有助于提升教師和家長的兒童意識,使他們成為“智慧型教師”和“智慧型家長”。
由此可見,“兒童哲學”的本質(zhì)是以哲學為載體來推動孩子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有助于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他們能持續(xù)探索自身和周圍的世界,提升智力發(fā)展的寬度與深度。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筆者和學生討論了一些哲學話題,如“生死”“智慧”“幸?!薄白杂伞钡?,由于這些話題符合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他們對學習很感興趣??傮w來看,有三個元素特別有利于兒童哲學智慧的發(fā)展。
兒童哲學思想的培養(yǎng)需要在舒適放松的自由狀態(tài)下進行。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時,筆者帶著學生一起探究怎樣擺放教室里的花草才漂亮。首先,擺放花架上的花。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明白了要根據(jù)花架格子的高低擺放高矮不同的花盆,還要注意,如果格子較小就不要放枝葉過于濃密的花盆。其次,師生一起探討窗臺上花盆的擺放技巧?;ㄅ璧母甙e落有致,擺放注意距離均等,開花的和不開花的花盆分開擺放,這些都是學生在動手過程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實踐結(jié)束后,學生暢所欲言:“花盆擺放好看了,花架好看了,窗臺也好看了!”“花盆的位置移動了,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美麗。”“看似簡簡單單的物品擺放,也有著大大的學問?!?/p>
這樣的思考有了哲學的意味。筆者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嘗試整理身邊的東西,用合理的方式來安排和擺放自己的日常物品,讓它們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與影響,讓自己擁有一個美麗的空間。
哲學是科學和詩歌的結(jié)合。哲學遵守類似于科學的理性邏輯,同時充滿了詩歌的味道,可以通過“詩意思維”感知生命智慧。很多文學作品中包含哲學,因此,在文學作品中進行哲學啟蒙更符合兒童的本性。
例如,教學二年級《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時,筆者播放了歌曲《國家》,其中,“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這幾句歌詞很有思辨性。筆者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說‘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學生討論后回答:“我們生活在中國,中國就是個大家庭。”“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是一家人,都在中國生活、工作?!痹诼?lián)系生活的思辨中,學生的答案充滿了哲學的智慧味道。課堂中充滿思辨是如此美麗!
此外,在哲學啟蒙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為兒童推薦哲學書籍。例如,柏尼菲等編著的《兒童哲學智慧書》,舒比格的《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等。筆者相信,隨著我國兒童哲學教育的進步,也會出現(xiàn)一些深受兒童喜愛的中國作家創(chuàng)作的哲學作品。
哲學思維是一種反思性的思維,通過精神的感染和智慧的碰撞促進自我反思。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士認為,哲學探究可以通過群體對話來實現(xiàn),這個過程經(jīng)歷了諸如“不安”“懷疑”“尋求答案”“形成假設”“消除疑慮”和“獲得穩(wěn)定”等環(huán)節(jié),然后出現(xiàn)了新的“不安”,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信念變得越來越堅定。
太原杏花嶺區(qū)新建路小學陳陽老師教學《大家排好隊》一課時,教育學生“為什么要排隊”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很精彩。
師:近期,太原市都在齊心協(xié)力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全市的少先隊員也積極參與了“共創(chuàng)文明城市 爭做文明少年”的主題活動。作為一名輔導員,老師也想邀請我們學校的少先隊員來當文明觀察員,用你們的眼睛尋找文明榜樣或者不文明現(xiàn)象,大家愿意嗎?
生:愿意。
師:好,現(xiàn)在我發(fā)布招募令。凡是行為文明、遵守紀律的少先隊員都可以報名參加,在校級文明評比中獲得優(yōu)勝獎章的隊員可優(yōu)先錄取。你們瞧,金燦燦的獎章就在這里,數(shù)量有限,想要的話就來領(lǐng)取吧。
學生一哄而上,不排隊,沒有秩序。
師:孩子們,文明獎章是獎勵給舉止文明的孩子的,雖然有些同學手里已經(jīng)拿到了獎章,但這是老師獎勵給你的嗎?
生:不是,是我們自己拿的。
師:那你們剛才的表現(xiàn)文明嗎?
生1:不文明,沒有排隊。
生2:大家擠在一起太危險了,有的同學很可能會摔倒。
師:是啊,同學們,如果老師不及時制止,真的很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
生3:如果有人摔倒,其他人也會跟著摔倒。
生4:摔倒后會被其他人踩到,也有可能因為磕碰而受傷。
師:同學們都意識到了排隊的重要性,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但是生活中仍然有許多人不講文明,因此造成了一些悲劇。如果生活中大家都能自覺排好隊,我們的生活又將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大家排好隊》。
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充分體現(xiàn)了自由對話的精髓,通過自由對話,學生認識到了文明排隊、遵守秩序的重要性。通過師生對話,促進學生的自我省思,促成他們對“一哄而上等不文明的行為”的意識否定,形成“我要排隊”的自主意識。這樣,學生對“文明”的哲學思考有了一定的萌芽。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不爭不搶,是自我約束。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兒童哲學教育,就是引領(lǐng)學生在反復質(zhì)疑和回應的對話過程中深化他們對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從而提高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單純的知識傳授,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學生進行學習與情感上的交流,這才能真正體現(xiàn)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