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華
(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400)
高中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升學,更是為了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在高考的壓力下,音樂學科素養(yǎng)在學生的成長中顯得尤為重要,這種素養(yǎng)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對基于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展開分析。
在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要想從學科素養(yǎng)角度切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應激發(fā)學生鑒賞音樂作品的興趣,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音樂知識的意識,讓學生在興趣驅使下自發(fā)參與音樂鑒賞活動[1]。因此,高中音樂教師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極具吸引力,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與審美情趣,從而提升他們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小河淌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歌曲《小河淌水》,搭配一幅幅美麗的山水交融畫面,實現聽覺與視覺的同步,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拍子、節(jié)奏特點和情感特征,使其在聽賞時邊聽邊劃拍,體會歌曲自由的節(jié)奏特點,并思考以下問題:這是一首表現什么題材的民歌?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有怎樣的特點?教師通過這樣的形式帶領學生初步了解歌曲基本信息。接著,學生視唱歌譜,學唱歌曲,準確演唱重難點樂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學生劃拍唱譜,注意裝飾音的準確演唱和大跳音程的音準,糾正學生難以把握的重點樂句,并進行示范演唱。最后,教師組織學生深入分析歌曲的音樂結構、表現內容和民族地域特色,指導他們準確表達歌曲的內容和意境,并采用獨唱、合唱的方式進行練習。
這樣一來,教師借助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使學生在樂曲中感受到輕松和寧靜,學會放松心理、調節(jié)自身情緒,讓學生主動參與鑒賞活動,深刻體會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
音樂是一門歌唱藝術,作品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作者希望利用歌唱表達和傳遞情感,使聽者產生心靈共鳴。在學科素養(yǎng)下的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除了帶領學生聆聽和學唱歌曲外,還要注重在教學中滲透音樂情感,引領學生感悟作者想要抒發(fā)的情感。情感體驗是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構成部分,能讓學生感知音樂作品中的美,使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提高。
以《遼闊的草原》教學為例,教師先播放蒙古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人》,提問:你們能聽出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作品嗎?學生能夠輕松聽出是蒙古族的音樂作品。此時教師追問:同學們對蒙古族有什么了解?簡單講述蒙古族的歷史及民歌特點。接著,教師播放長調《遼闊的草原》,讓學生聆聽、思考:這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學生在討論中總結:這是一首愛情題材的民歌,表達了蒙古族人對愛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現了一位年輕人思念愛人,擔心愛人像遼闊草原上的泥沼一樣難以捉摸。隨后師生一起分析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特點:這首歌曲節(jié)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多處出現裝飾音,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yōu)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字少腔長,節(jié)奏自由悠長。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以情感為突破點帶領學生研究歌曲的情感,鑒賞蒙古族民歌的節(jié)奏、旋律和歌詞,使學生了解蒙古族音樂的草原風格,提升他們的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
音樂是一門以聽、唱為主的聽覺藝術,學科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調節(jié)心情、錘煉意志、陶冶情操等[2]。音樂是人類的一種特殊語言,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的內心,讓人受到音樂作品的熏陶和感染,從而達到一定的思想境界。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歌曲或樂曲時,應讓學生盡情想象和聯想作品的內涵和意義,使學生更深入地鑒賞和理解音樂。
例如,在學習《少女的祈禱》時,教師先帶領學生聆聽這首鋼琴曲,簡單介紹作者信息及創(chuàng)作背景,提問:這首鋼琴曲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舒緩、委婉,還是高昂?教師整理學生答案,并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你們知道什么是變奏曲式嗎?教師帶領學生了解變奏曲式的概念后,引出《少女的祈禱》的曲式結構圖,將音樂分為五個小段欣賞,讓學生通過對每一小段的對比發(fā)現其變化所在,說出包括演奏用的樂器、節(jié)奏、音高上的變化,這時要求學生閉上雙眼用心聆聽,使其根據聆聽到的內容自由想象,聯想少女在什么環(huán)境下祈禱,她祈禱些什么,為誰而祈禱等。隨后教師重新播放完整的音樂,讓學生在互動中分別說出五個部分,并欣賞楊千嬅演唱的歌曲《少女的祈禱》,要求學生分析在哪里注入了鋼琴曲旋律。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合理應用聯想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使學生在想象中安靜、用心地聆聽音樂,體驗音樂的樂趣,讓學生在欣賞樂器的過程中了解其基本結構。
高中音樂教學離不開樂器的輔助,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樣需要樂器的支持。教師在樂器的配合下設計課堂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這要求高中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選擇和使用樂器,借助樂器演奏音樂,如鋼琴、手風琴、鑼鼓等,可以增強音樂的節(jié)奏感,讓學生明確地認知音樂節(jié)奏,借此鍛煉他們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龍騰虎躍》教學中,教師出示小堂鼓實物,指導學生認識樂器的名稱和結構構成,設問:這些是什么?能用它做什么?此時教師邀請學生上臺演示打一個鼓點節(jié)奏,感受鼓的使用方法,并討論:鼓能帶給大家什么感受?什么場合會用到鼓?有什么作用?這樣能使學生了解鼓的重要作用。接著,師生一起欣賞完整的鼓樂曲《龍騰虎躍》,小組合作探討:引子的鼓聲速度有什么變化?閉上眼睛你能感受到怎樣的情緒?教師讓學生學習一個小節(jié)奏,并變換速度打節(jié)奏,感受鼓聲變化的氣氛。隨后詢問:第一部分分為幾段,情緒怎樣?每一段的速度、情緒、場面、樂器分別是什么?教師指導學生跟著音樂演唱主題旋律樂譜,帶領學生演奏鼓譜節(jié)奏,使學生感受加快速度演奏的快感。
在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時,不能僅傳授純粹的音樂理論知識和學唱歌曲,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使他們在實踐中充分抒發(fā)個人情感,增強鑒賞體驗。音樂實踐能力包括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表達和創(chuàng)造等,教師需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文藝氣質,使學生獲得更深刻的聽覺享受和鑒賞體驗。
在高中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基于學科素養(yǎng)視角設計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教師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發(fā)自內心地鑒賞音樂作品,從中收獲心靈的凈化與精神的愉悅,進而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