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義平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真武中心小學,江蘇揚州 225265)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指導學生展開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具體現象中總結出抽象問題,在觀察比較中提取問題,從事物結構、功能等不同角度入手提出假設。筆者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就嘗試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讓學生學會合理展開科學探究,提高科學核心素養(yǎng)。
科學探究中提問不是武斷地臆測,而是要根據客觀事實,在思維加工后提出問題。筆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先展開觀察,總結出客觀事實,然后再整理加工自己得到的信息,最后再通過思維加工總結出問題。這樣就能避免出現提問錯雜無序的情況,讓學生能夠提出更加高效的問題。
在指導學生學習《光的行進》一課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嘗試展開小孔成像實驗,并根據此實驗結果嘗試提出問題。學生首先按照實驗的正確流程完成實驗,然后觀察發(fā)現,在小孔成像中看到的蠟燭火焰和現實生活中看到的火焰不一樣。筆者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觀察到的客觀事實。學生提出:“小孔成像中火焰倒轉了過來?!惫P者又鼓勵學生圍繞這個實驗展開思考,探究如果改變其中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否會導致實驗結果發(fā)生變化。有學生就大膽提出了自己的假設:“如果我們用的不是小孔,而是大孔的話,是否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筆者肯定了學生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實驗,嘗試擴大孔洞的直徑,看看結果是否不同。通過試驗,學生認識到要在客觀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然后再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提問和解答才是有效的。
實證意識是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指導學生提問時,鼓勵學生找到證據,將證據作為導向提出問題。這樣的提問能讓學生將思維外顯,展現出自己邊觀察邊思考的過程。如果學生能在觀察中提出問題,則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得到很大的提高[1]。
在提問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觀察活動,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并將觀察到的現象有序地轉化為問題。筆者常常在學生有問題時讓學生嘗試說出這些問題是如何得出的,在學生無問題時引導其觀察,提醒其注意那些值得注意的現象。久而久之,學生在觀察到不同的現象時,就會自覺思考其原因,并將其轉化成問題。
在指導學生學習《導體和絕緣體》一課時,筆者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觀察活動,并嘗試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轉化為問題。在活動過程中,筆者為學生提供大量物品,并讓學生展開導電實驗,看看哪些物品是導電的,哪些物品不會導電。在觀察和分析后,學生總結:“生活中的事物分為兩種,一種是導電的,另一種是不導電的。”此時,有學生提出了問題:“剛剛我們試過了,塑料是不導電的,但為何電線是塑料的呢?”在學生提出問題后,筆者引導學生觀察電線,嘗試用剪刀剪開電線,仔細觀察電線的結構。學生在觀察后提出:“原來電線外面的塑料不導電,但里面的金屬絲卻是導電的?!惫P者又鼓勵學生思考:“如果要使用電線導電,應對電線進行怎樣的加工呢?”“為何電線的外面要有塑料包裹呢?”有學生提出:“用電線時,要去掉連接處的塑料”?!坝盟芰习娋€是為了保證用電安全?!?/p>
學生在觀察提問的過程中逐步構筑起了先觀察、后描述、最后質疑的提問體系,串聯起了問題鏈,其問題思維會得到不斷提高??茖W思維也是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樣的問題鏈能促使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
在展開科學實驗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采用各種不同的實驗方式,觀察實驗條件發(fā)生變化后,實驗的結果是否會發(fā)生不同。同時,筆者還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問題,探究實驗條件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樣能讓學生逐步學會如何追本溯源地展開探究,學會從不同角度入手探究問題。
在教學《摩擦力的秘密》一課時,筆者鼓勵學生穿上有不同鞋底花紋的鞋子,并通過親自試驗的方式探究哪一種鞋底的摩擦力大。同時,筆者還鼓勵學生展開思考:“大家覺得摩擦力是如何產生的呢?摩擦力的大小又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學生發(fā)現鞋底的不同和摩擦力的大小之間有著一定的關系,于是就開始探究兩者的因果關系。例如,有學生提出:“光滑的接觸面摩擦力比較小,如果是粗糙的接觸面的話,摩擦力就會大一點?!惫P者繼續(xù)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如果兩個面不接觸,是否還會有摩擦力呢?”學生發(fā)現:“如果沒有接觸面,就不會有摩擦力?!睂W生根據摩擦力大小這個結果來探究摩擦力的成因,并提出了其他與之有關的問題,如有學生提出:“除了和接觸面的形貌有關以外,摩擦力還與什么因素有關呢?”筆者鼓勵學生圍繞此問題嘗試調換實驗的條件,并嘗試自主探究其中的因果關系,自主回答這個問題。在組織學生探究因果變化的過程中,學生會提高實驗能力,所提出的問題也會越來越接近于事物的本質,其學習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對比分析也是一種探究問題的好方法[2]。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筆者積極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對比物質,并思考它們的異同點。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更為活躍,會主動探究為何事物會出現這些異同點,并提出相關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科學體系,并且提高科學素養(yǎng)。
在教學《金屬》一課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材料,讓學生嘗試展開對比分析,找到其中的異同點。筆者首先給學生分發(fā)了生銹的鐵釘、鋁絲、塑料棒、竹筷子等物品和砂紙、熱水、燒杯等實驗工具。有學生將竹筷子、鋁絲、鐵釘和塑料棒一起放在了熱水里,并敏銳地發(fā)現鋁絲、鐵釘的傳熱能力很強,但是竹筷子、塑料棒的傳熱能力則較弱。還有學生嘗試用砂紙摩擦生銹的鐵釘和塑料棒、竹筷子,發(fā)現生銹的鐵釘變得和鋁絲一樣光滑,但是塑料棒、竹筷子基本沒有變化。最后學生嘗試提出問題:“這些東西之間為何會有共同的特性呢?難道它們是同一類的物體嗎?”這樣就將金屬和非金屬的概念引入了課堂中,有助于學生展開知識體系的自主建構。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筆者積極組織學生展開科學實驗,并在此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對比等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其科學素養(yǎng)。在學會提問的過程中,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得到提升,學習效果也得到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