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朝陽新村第二小學 朱 媛
所謂類屬化閱讀,是將閱讀活動中獲得的案例文本信息歸入一定的“類屬”之中,使案例文本信息的“個”在這個“類”的層面上形成聯系,或者將若干“個”的案例文本信息進行歸并,形成新的“類”及類屬關系,促進閱讀認知結構的形成、成熟、裂變及新的生成,從而提高閱讀效率,使“信息處理、策略運用、認識深化統(tǒng)一”。
類屬化閱讀就是教會學生由例及類,提高獨立閱讀能力。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指導學生閱讀一篇篇課文實例學會閱讀,在閱讀中通過對照比較、尋找發(fā)現相似點,這樣通過類屬化閱讀,掌握閱讀規(guī)律,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對于同體裁的文章,需要讓學生感知鮮明的文體特點。以蘇教版語文六上第二單元 《船長》《愛之鏈》兩篇小說為例,小說閱讀教學重點多在人物塑造、情節(jié)設置、環(huán)境描寫、主題表達、語言妙用等方面,這些可以和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核心素養(yǎng)整合起來?!洞L》一文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品讀人物語言或對話,感受一位忠于職守、舍己救人的哈爾威船長;《愛之鏈》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如“破汽車”“黃昏”“寒冷的天氣”等烘托出喬依內心的凄涼以及喬依家境貧窮……在初步感知這些細節(jié)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生活環(huán)境有著重要作用的基礎上,拓展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窮人》,此文的核心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關注“窮人雖然生活貧窮,但內心善良、勤勞的品質”。這一核心價值可與“文化”和“審美”素養(yǎng)結合起來,形成豐富的教學價值。
另外,在小說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碎片化的場景中把握內在的邏輯,并與“思維”素養(yǎng)相結合,形成新的教學價值。在教學《窮人》中,文中有多處人物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語言對話。雖然家庭貧困,孩子沒鞋穿、沒菜吃,但這對夫妻卻很勤勞,家里“干干凈凈”“食具閃閃發(fā)亮,白色的帳子”,即使是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夫妻倆一點也不猶豫地選擇撫養(yǎng)鄰居西蒙的兒子。引導學生從單一地品讀某一處環(huán)境或心理描寫延伸到整體思考,深度分析,從而走進文本與情節(jié)深處,在全面把握人物情感、心理與性格的基礎上,提高深度鑒賞小說人物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以“主題”為中心,整合本單元課文,并適度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開展“大閱讀”,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蘇教版四上第三單元是寫景抒情單元,以《泉城》為例,筆者進行了同主題、同體裁的拓展閱讀——《趵突泉》。核心價值在于學習語言文字,從中感受大泉的壯美、小泉的趣美,并感知人民藝術家老舍的親切活潑的語言風格,并與語言和審美的核心素養(yǎng)相結合。
同樣寫趵突泉,《泉城》和《趵突泉》都寫出了泉水的特點,不過《趵突泉》具體描寫了冬天的趵突泉給人帶來的神秘感,內容更豐富,語言也更加具體生動,“冒出水面半米來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斷地翻滾”“沒日沒夜地冒,冒,冒”,寫出了泉水的不知疲倦、充滿活力的特點,讓人感受到趵突泉旺盛的生命力。
此外,筆者還補充了歷朝歷代史書對《趵突泉》的記載:早在3500多年前,就有文字記載趵突泉。14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寫到趵突泉:“觱(bì)涌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00多年前,北宋《齊州二堂記》中第一次出現趵突泉的名字:“有泉涌出,高或數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00多年前,清朝劉鶚的《老殘游記》中這樣描繪趵突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三股水均比吊桶還粗?!?/p>
這幾段文字不僅讓學生深刻感知到趵突泉旺盛的生命力,也讓學生感知同樣是描寫趵突泉,現代文、白話文、古文三種文體的不同表達方式,不同詩人在表達風格等方面的異同,從而習得語言的熏陶。
在類屬化閱讀中,學生充分感知趵突泉的特點,這樣以一篇帶多篇,達到深化這一專題的認識。
有一些作者的文章特別受兒童青睞。如金波老師的作品,有曾被編入蘇教版教材一下的《晨光》,現行蘇教版三上的《做一片美的葉子》,以及部編版教材一下的《樹和喜鵲》。我們就可以以金波的作品開展類屬化閱讀,選擇他的詩集《讓太陽長上翅膀》《烏丟丟奇遇記》《追蹤小綠人》《自然筆記——昆蟲印象》等進行閱讀??梢酝ㄟ^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整本書脈絡等。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深入感受人與動物、人與大自然之間豐富的情感,也能發(fā)現作者寫作的“密碼”。將作者作為閱讀的起點,讓學生關注作者新作品的誕生,為后續(xù)的繼續(xù)閱讀做鋪墊。
當然,類屬化閱讀不僅局限于同主題、同題材、同體裁、同作家的閱讀,還包括類似閱讀方法的歸類閱讀、同一緯度的歸類閱讀等。在類屬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文體意識,引導學生感悟不同的語言風格,探尋不同的表達技巧,遷移運用語言藝術,讓學生進行整理、提煉,體會文章的表達藝術,讓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發(fā)展、審美情趣、品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素養(yǎng)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