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芳芳
(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浙江杭州 310006)
小初銜接階段對學生學習十分重要,這一階段承接小學的基礎教育,又為后續(xù)教育奠定基礎。這一階段的學生缺乏一定的學習方法,加之古代詩歌學習難度較大,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本文對此展開分析,以期能更好地帶領學生學習古代詩歌。
誦讀是詩歌學習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漢語文學講究審美和直覺,詩歌的情感和意味,都蘊含在語言和意境中,反復吟詠誦讀,就能感受和體會[1]。小初銜接階段,教師要重視詩歌誦讀教學,關注學生的初始感覺和個性體驗,不宜條縷分析,過度講解。小初銜接階段的學生有朗讀的表演熱情,但缺少朗讀技巧。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誦讀指導,幫助學生理解詩歌、體會情感。
實詞能準確表達意思,而虛詞往往和表現(xiàn)情感有關。例如,筆者帶領學生朗讀《觀滄?!?,第一句“東臨碣石,以觀滄?!保攸c關注“以”字的意味,“以”在這里表示目的,相當于“來”。筆者引導學生想象一位雄才大略的將領登上高聳陡峭的碣石山,迎風而立,就是為了看看這波濤起伏、浩瀚無邊的滄海,這時曹操的英雄形象和豪邁氣概就不言而喻了。
朗讀要融入情感,讀出抑揚頓挫。對于表達強烈情感的詩歌,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重讀、輕讀或拉長語調的方法進行強調。在朗讀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時,最后兩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這里“又”字若處理成輕讀,則表達的是曾經(jīng)的繁華蕩然無存,如今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失落和惘然;如果處理為重音,則表達的是生逢亂世,劫后余生再度相見的悲欣交集。不同的誦讀處理方式,是對詩歌的不同理解。
剛上初中的學生想象力比較豐富,天馬行空。教師要抓住學生善于想象的特點,要求他們發(fā)揮想象力,把自己代入相關意境,沉浸其中,想象的畫面越具體越好,細節(jié)越生動越好。
在學習第三單元課外古詩《夜上受降城聞笛》時,筆者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每一句詩都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此時教師無須進行誦讀指導,只需引導學生想象大漠如雪、笛聲悠揚的情景,學生便能用低沉緩慢的語調演繹出荒涼無邊的沙漠、冷淡如霜的月光和守邊將士們濃烈如酒的鄉(xiāng)愁。
讀者對詩歌具有再創(chuàng)造的作用,所謂“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但作為課堂學習資源,我們對詩歌的解讀應合理,不能毫無依據(jù)任意詮釋。小初銜接階段的學生理性思維發(fā)展較快,對文化知識的渴求強烈,從不求甚解到刨根問底。教師應針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變化,適度補充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知識,帶領學生知人論世,有理有據(jù)地分析詩歌。教師不但要從眾多背景資料中篩選鑒別出有效知識,還要指導學生自主查找資料,總結記錄。
教師應結合背景知識,站在更高的層面,鼓勵學生思考問題,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而不是直接告知學生答案,以免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在學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筆者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年紀老邁,饑寒交迫,身患重病,獨自一人,流落孤村,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你躺在床上會想些什么?將自己代入到這樣的具體情景中,學生紛紛發(fā)言,有的想象自己在想念親人,有的想象自己回憶往日的榮光或人生遺憾,有的想象自己在等親朋好友來看望自己。筆者再請學生朗讀這首詩,看看陸游在這樣的情景下都想了些什么。陸游為什么會和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呢?筆者適時介紹陸游與眾不同的生平理想、懷才不遇的坎坷人生和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這時,學生讀懂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悲情、悲壯與悲哀。這是詩人心憂天下卻不得重用的悲情,一心報國不改初心,在夢中也要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悲壯,以及朝廷不思進取屈辱求和,使大批忠臣義士被冷落閑置的悲哀。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師喜歡在導入課文后,甚至在介紹課題后,就立即引入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人生平等資料。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此舉并不妥。七年級的學生尚不能自覺主動地學習,依然憑興趣引導。如果教師沒有針對性地設置疑問,羅列的資料對學生便會缺乏意義。所以,教師應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適時提供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高年級詩歌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感情?!背踔须A段的要求是:“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由此可見,初中和小學在詩歌教學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提出了“運用”這一要求。藝術手法就像一把打開詩歌鑒賞大門的鑰匙,能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藝術手法,幫助學生理性欣賞詩歌。教師切忌生硬傳授知識,割裂詩歌內容和形式。藝術手法的講解,要注意以下方面。
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學的時機十分重要。當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感,卻說不出為什么這樣寫能表現(xiàn)美感的時候,教師只需輕輕點撥,指出方法,便能將學生的感性體驗推進到理性認識上。
很多學生認為《夜雨寄北》平實如話,筆者啟發(fā)學生思考作者如何表達思念。作者沒有直接表達,而是想象未來團聚時剪燭西窗的溫馨畫面,今夜的孤苦是實寫,重逢的幸福是虛寫,虛實相生,變幻出曲折深婉的情誼。詩歌離不開想象,想象虛化出旖旎的風光,擴大了詩歌的容量。學生恍然大悟,然后發(fā)現(xiàn)很多詩歌中都運用了想象的藝術手法,如《觀滄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想象這片海域吞吐日月星辰,恢宏壯闊的想象,表達了詩人昂揚奮發(f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對寫作方法和藝術技巧的點撥,固然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但不宜作為教學的重點。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習慣和學習方式尚未完全改變,如果過多進行藝術手法的教學,會導致課堂教學抽象空洞、枯燥無趣,脫離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打擊了學生學習古詩的信心。所以教師應點到為止,隨時歸納。
七年級初始階段的詩歌學習,以體驗、感悟和培養(yǎng)興趣為主。對比閱讀是很好的教學方法。對比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詩歌體裁、內容、風格和情感的認識。小初銜接階段,學生認知能力和知識儲備有限,不宜進行復雜的多角度對比。筆者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詩歌對比閱讀:(1)對同一詩人在不同階段所寫的詩歌進行對比,全面了解詩人;(2)對不同詩人就同一內容所寫的詩歌進行對比,深入體味情感。
詩歌的教學方法有其規(guī)律性,筆者在遵循詩歌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把客觀規(guī)律落實到小初銜接階段的教學實踐中,關注學生的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學習方式、心理變化和審美偏好,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fā),力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讓教學落到實處,結出實效,從而更好地讓學生開展詩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