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彩泳
[摘 要]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經濟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主線能煥發(f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新思路、新路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的改革則能為新時代大學生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使命提供堅定的信念支撐。因此,本文將從經濟領域的供給側視角出發(fā),探尋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政策脈絡,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求關系中失衡的困境,最后總結出供給側視角下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三大路徑。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19)10-006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0.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yōu)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fā)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1]。這充分體現(xiàn)了我們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經濟發(fā)展和經濟工作主線的新定位、新要求。經濟、政治、教育具有的相互交融性以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啟示著我們:不單是經濟亟需改革和發(fā)展,高等教育也亟需改革和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一環(huán),更是刻不容緩。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涵與要素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簡單說就是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或物;具體來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為了滿足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所提供的教育產品和服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是將經濟學領域中的“供給理論”與教育思想相結合的一種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新思路,即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具體是高校在對大學生的政治意識、道德素質、法律觀念等進行教育時,為達到學生所具備的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要求的一致,并且使學生獲得更具吸引力、更有影響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側重供給的主要包括:供給的內容、供給的主體、供給的方式、供給的環(huán)境等。
從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出發(fā),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載體[2],并將供給內容、供給主體、供給方式、供給環(huán)境等融入這三要素的分析中,進而尋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三大路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的政策邏輯分析
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因此,經濟領域上對供給結構問題而實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必然能夠呼喚教育領域上的改革。一方面,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奠定了基石;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的改革也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為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提供動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策脈絡正能體現(xiàn)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的可實踐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學習借鑒的供給。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我國政府只能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同蘇聯(lián)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接受當時的社會主義強國——蘇聯(lián)的資金、技術與人才的援助。在供給的方法上,中國主要借鑒蘇聯(lián)的教育方法,實行“全面灌輸法”,這里的“全面”專指課程、科目的全面化,即無論是理科課程還是文科課程、體育課程,都注重將系統(tǒng)的馬列主義、民族精神等貫徹到各個學習課程中,使馬列主義的學習盡可能地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1949年《華北??埔陨蠈W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課過渡時期實施暫行辦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正式開設,也標志著思政的供給走上了正規(guī)化的道路。1952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全國高等學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課程的指示》,將原有的“新民主主義論”“社會發(fā)展史”兩門課程改為“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新民主主義論”“政治經濟學”,并詳細規(guī)定了課程的學時及講授次序。1956年,高等教育部發(fā)布《關于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程的規(guī)定(試行方案)》,將政治理論課程明確為“馬列主義基礎”“中國革命史”“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四門課程。由此可見,思政的供給內容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偟膩碚f,這一時期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是在借鑒蘇聯(lián)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時我國的社會政治運動,為政治斗爭服務,同時也有效地推動了建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發(fā)展[3]。
“文革”后期是撥亂反正的供給。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工作的修復和重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也逐步得到修復,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內容更加全面化、供給目的更加理性化、供給隊伍更加專業(yè)化。(1)從供給內容來看,“文革”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內容較以前更加全面。供給內容的全面化主要體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政治的教育,還包括品德的教育和社會實踐的教育。1982年教育部《關于在高等學校逐步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的通知》中指出,高校要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這是實現(xiàn)高等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由此可見,經歷“文革”洗禮后,我們黨和政府進一步認識到大學生的政治理論與政治認同固然重要,但為人的基本品德素養(yǎng)不可或缺,于是在堅持政治理論課主導地位的同時,還不斷地加強大學生的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素養(yǎng)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進行了一系列良性的政策調整。
(2)從供給目的來看,“文革”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目的更為理性化。從過去的單一“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為滿足階級斗爭的需求”轉變?yōu)椤耙兴枷?、有方向地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1983年出版的《鄧小平文選(1975—1982 )》中,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也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方向是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提高科學文化的教學水平,從而使其 “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4]。
(3)從供給隊伍來看,“文革”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隊伍更加專業(yè)化。一方面,在供給隊伍的廣度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者不應該只局限于思政課的教師,還把高校大學生的輔導員、班主任等教輔人員納入供給者隊伍。1980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要注重發(fā)揮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干部的作用;要建立健全高校輔導員制度、班主任制度;發(fā)揮各課程教師的引導作用,尤其是馬列主義理論課教師和優(yōu)秀骨干教師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干部在學生群體中的政治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供給隊伍的深度上,需要建設一支優(yōu)秀的政治骨干教師隊伍。1981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應配備精干的專職人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同時還要積極動員和組織教師、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兼職思想政治工作[5]??梢?,我國當時已逐漸認識到精英化的政治教師隊伍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充分利用學生干部這支貼近群眾的思政隊伍。
十八大以后是綜合性改革的供給。2013 年 11 月 12 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強調高校深化綜合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6]。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7]。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對象——大學生,必須扛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接力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內容也將更具針對性和廣泛性,從而培養(yǎng)起一代有堅定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方困境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不同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相互傳播,相互碰撞,社會思潮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將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傮w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進行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將面臨三大困境:供給目標功利化傾向、供給人才吸引性危機、供給載體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功利化傾向是指: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側重于學生能掌握的為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所需要服務的工具性技能以及政治性覺悟,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功能和享用功能。這種培養(yǎng)傾向容易導致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思政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在提高人們政治覺悟的同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張耀燦等學者認為,為達到這一目標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內容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治觀教育、道德觀教育[8]。但是長期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功利主義立場傾向,使高校思政往往只重視其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忽視其對健全人格、完美人性與促進人素質發(fā)展的作用[9]?,F(xiàn)階段,我國普通高校開設的公共性課程大概可以統(tǒng)稱為“兩課”,即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具體包括:馬原、毛概、思修、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等。雖然也有類似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這樣提高學生道德修養(yǎng)、職業(yè)修養(yǎng)和法律意識的課程,但是這類課程的學時一般是少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并且在課程性質的設置中,某些高校會將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意識之類的課程設定為選修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課程設定為必修課。從高校“兩課”的課程設置中我們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色彩大于素質教育,思政的政治性目的高于人格發(fā)展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思政目標所涵蓋的其他內容。
供給人才吸引性危機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思政管理人員專業(yè)性不強,缺乏系統(tǒng)學習培訓。鄧小平曾指出: “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老師?!盵10]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是影響高校思政效果的關鍵因素。有學者曾對我國13所高校的400多名思政管理人員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思政管理隊伍中專業(yè)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和教育學專業(yè)有關的人只占其34%,可見,當前高校思政管理隊伍存在著專業(yè)知識不足的危機,這容易導致管理階層在思政實效的設計、管理、決策方面缺乏專業(yè)的宏觀把握能力[11],影響高校思政效用的發(fā)揮。第二,思政理論課教育者教學方法單一?,F(xiàn)階段,高校思政教學工作者的招聘門檻和考核標準一般是高學歷、多科研,面對如此的量化標準,相比起花時間、花心思去設計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卻起效周期長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工作者更愿意花時間鉆研學術科研,爭取個人更好的考核成績以取得顯性的個人收獲。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養(yǎng)有待提高。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yǎng)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yǎng)”的定義是:人們面對各種信息媒體的能力,一般包括: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評估響應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12]。現(xiàn)階段,教師的媒介素養(yǎng)主要是針對新媒體時代下,教師面對新媒體的回應能力。網(wǎng)絡和智能手機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依賴和精神寄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還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團活動、校園媒體等形式進行,并沒有充分、有效利用新媒體等手段來轉變高校思政活動的形式和影響力。因此,新媒體的特性將對高校思政占領網(wǎng)絡陣地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時也提高了對高校思政工作者新時代媒介素養(yǎng)的要求。
供給載體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為高校思政開辟一片新天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使用、運載、傳播思政內容,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產生影響的器物或者表現(xiàn)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從過去的表情、手勢、橫幅等逐步發(fā)展成報紙、雜志、書籍和其他印刷載體。如今,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但如果只是形式上追趕互聯(lián)網(wǎng)載體的潮流,去迎合學生的大眾需要,形式上采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代替其他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這樣反而容易減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承載內容的真正效用。因此,面對新的供給載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理性對待+充分利用”,堅決反對形式主義的錯誤傾向。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路徑分析
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困境,針對性地從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載體與環(huán)境出發(fā),總結出供給側視角下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三大路徑:升級教育者,優(yōu)化供給體系的整體性;契合受教者,提高供給內容的可接受度;優(yōu)化教育載體與環(huán)境,盡顯供給合力。
(一)升級教育者,優(yōu)化供給體系的整體性
1.思想方面,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落實以“人”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所說:“不管課堂上所使用的教材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政治思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總是作為目的被首先認知,并且努力去了解它、學習它、記住它,老師也全力以赴去追求它。這樣長久下去,知識的目的性就牢固地占據(jù)了學生的內心,而思想也就越來越遠地被退居于次要地位,把知識轉化為信仰(信念)的有效系數(shù)就越來越低?!盵13]一直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總目標呈現(xiàn)出政治取向的傾向,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視人格塑造、素質養(yǎng)成的目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一門政治科學,更應該是一份使命,是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講奉獻、全面發(fā)展的人的使命。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首先,教育者在設定供給目標時,要摒棄以工具理性為指導的機械教學理念,而是通過塑造美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心愉悅的功能,以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其次,重視接受者即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是否具有接受的意愿和產生認同的態(tài)度,強調人文關懷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
2.能力方面,未來幾年將是我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因此,一是通過多種途徑努力強化管理者的能力意識,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新時代接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能力,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理論能力,而低學歷的管理者則亟需加強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利用業(yè)余時間研讀管理學、政治學、哲學、心理學等相關書籍。二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樹立為人師表的榜樣,是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給的關鍵。在教學方法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挖掘教育資源,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而不是滿堂灌。在思想政治課堂中引入探討開放式教學。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痹陂_放的全球化環(huán)境下,學校不僅要給學生干糧,還要給學生獵槍去自主學習[14]。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指出,大力振興和支持教師教育,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能力和師風師德建設,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yè)[15]。三是提高教育者媒介素養(yǎng)。專業(yè)化的新媒介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應以理論教育為基礎,實踐訓練為保障。李·雷恩尼(Lee Rainie)和巴瑞·威曼(Barry Wellman)在《網(wǎng)絡化:新的社會操作系統(tǒng)》中提出:“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應該具有的新媒介素養(yǎng)包括:圖像處理能力、導航能力、信息的組織和聯(lián)通能力、專注能力、多任務處理的能力、懷疑精神以及道德素養(yǎng)?!盵16]因此,網(wǎng)絡時代下,需要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媒介素養(yǎng),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新媒體與教育相結合的基本技術要求,建設一支具有深厚理論水平、熟練掌握先進技能的現(xiàn)代思政隊伍。
3.在數(shù)量上,嚴控比例,關注輔導員職業(yè)成長。目前,我國五大要素都面臨著結構不合理、不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的情況,需要進行深入改革[17]。我們要明確,輔導員給予大學生的指導和幫助不僅是思想啟發(fā)和政治覺悟的教育,還要為學生提供成材規(guī)劃、心理咨詢、就業(yè)指導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務。但是當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嚴重失衡時,將使輔導員陷入有限精力與繁雜的工作事務之間的矛盾,容易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學生工作格局中敷衍應付學生問題。因此,在輔導員數(shù)量的控制上,高校應嚴格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的1∶200控制輔導員和學生的比例配備,各省級教育廳應將輔導員數(shù)量的配備列入每年的教學考核當中,并勒令違規(guī)高校進行整改。
(二)契合受教者,提高供給內容的可接受度
契合大學生所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才能吸引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提高興趣,從而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效用。
1.雪中送炭“補短板”,延展供給空間?!把a短板”是我國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把a短板”,可以理解為供給側改革中的“加法”,是指要針對當前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持續(xù)改善有效供給的數(shù)量和質量,提升有效供給的效率和效益,以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18]。而高校思政的短板則主要體現(xiàn)在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和法律意識教育上。國家體育總局和北京體育大學聯(lián)合編撰的《中國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報告(2015)》稱,800米、1000米耐力測試,大學生整體成績不如中學生,有大學生跑到一半發(fā)生暈厥等狀況。這是因為“大學基本是放養(yǎng)教育,很多同學平時不鍛煉,體質堪憂”??梢?,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是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外是法律意識的培育,大學生不僅應具備良好思想道德素質,也應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在培育法律素質過程中,使大學生領悟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當今中國,法治已成為黨和政府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為了防止自身的權益不受侵害,也為了自己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大學生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還要樹立法治理念,維護法律權威。因此,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既是時代要求,也是成人成才和全面發(fā)展所必需的。
2.調整完善“去庫存”,消除供給冗余。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標和任務決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的性質和方向。受教育者在不同階段的年齡特征和德育發(fā)展水平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的冗余主要體現(xiàn)在受教育者在大學以前接受的政治教育內容與大學所接受政治內容重復,為消除思想政治教材的供給冗余,修改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是關鍵。從橫向上,組織一批有年齡梯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和審議專家,就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進行咨詢和審議,并成立教材修訂小組,對教材中重復的內容進行調整。從縱向上,針對初中、高中、大學中思想政治教材的重復內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寫者應主動與其他編寫工作者交流,仔細對比自己所編教材與中學教材重復的部分。在加強教材編寫者之間的溝通過程中,協(xié)調相互之間重復的部分應該如何修訂[18]。最后還要對所修訂內容進行預調查,根據(jù)反饋的信息再作調整。
3.積極夯實“促就業(yè)”,擴大有效供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就業(yè)一直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并且二者相互聯(lián)系,并統(tǒng)一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落腳于大學前兩年的學習階段,還要著力于大學后兩年階段。通過大學前兩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大學生都積累了一定的政治素質和專業(yè)知識,放棄進一步深造而選擇就業(yè)的學生在大學三、四年級時容易因就業(yè)問題產生思想波動,此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繼續(xù)推進大學生職業(yè)生涯教育,突出針對性,結合就業(yè)學生特點,繼續(xù)深化對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上好大學中的最后一課。
(三)優(yōu)化載體與環(huán)境,盡顯思政教育供給合力
在當下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受教育者從移動終端獲得大部分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內容,那么如何吸引學生回歸理論性較強的思想政治課堂,回歸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將會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新課題,并有利于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合力。
1.“掃”出精彩,打造特色微信公眾號。微信平臺正是合適的新媒體工具,也是未來思政課堂要充分運用的工具。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張潤枝教授積極組織助教團隊,開發(fā)“木鐸思享”的微信公眾平臺,思想政治課堂上先讓同學們拿出的不是書本,而是拿出手機掃描大屏幕上的二維碼,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在微信號中隨時提問,助教在線進行后臺處理,教師或當堂解答,或者課后答疑,公眾號同步推送,使學生疑問得到及時反饋。公眾號還設置師生對、微調查、微書單等欄目,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此外,張潤枝教授還組織團隊開展圖說思想課教材的工作,站在學生立場,去探索學生話語中的有益因素,以圖文方式對基礎教材進行改編,并推送到微信平臺,這樣的思政課改革受到了學生們的廣泛好評。
2.啟迪人生,促進心理咨詢常態(tài)化。隨著社會發(fā)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培養(yǎng)學生具有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個性心理品質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但目前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并沒有邁入常態(tài)化發(fā)展,普遍存在心理咨詢員只顧等待學生前來咨詢,而沒有嘗試主動深入學生群體中去了解情況。對于學生來講,對心理咨詢室內部情況也不甚了解,不敢信任,有的甚至連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地址也不清楚,所以對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尤為不利。而任課老師作為大學生較為熟悉和信任的人,可以嘗試在普通課堂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咨詢,讓學生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和一系列心理互動過程,探討自我,嘗試改變不良行為,改善人際關系,嘗試獨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將有利于學生在參與團體輔導過程中得到成長,加快發(fā)展。但是如果誤用、濫用和盜用團體輔導,將有可能加深學生的自卑感和挫敗感,破壞團體輔導的真正效用。因此,這需要對任課老師進行團體輔導的學習和培訓,使其掌握團體輔導的技巧,做到真正協(xié)助學生解決問題。心理咨詢載體的創(chuàng)新是走向常態(tài)化的動力。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心理咨詢APP的研發(fā)和使用受到不少心理學學者關注。目前可以在手機上搜索到與心理咨詢有關的APP不多,其中可劃分為醫(yī)療健康類、學習教育類、聊天社交類、圖書閱讀類、影音視聽類、娛樂消遣類等,但這些APP并沒有針對性的適用人群,因此,高校心理咨詢APP 的開發(fā)應用前景廣闊,將高校心理咨詢服務應用與APP相結合,既切合心理咨詢行業(yè)自身發(fā)展需求,也切合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有一定的市場發(fā)展?jié)摿?。另外,在辦理咨詢登記時,嘗試開通綠色通道——不透露自身的信息,進行“綠色”心理咨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2]張耀燦,鄭永廷等.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6:295.
[3]張迎春.公共政策視野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
[4][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108.
[5]韓丹.新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6]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35.
[7]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
[8]陳萬柏,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5:173.
[9]蔣芝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調試對策:基于審美的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5).
[11]趙君.新時期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隊伍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12]高國偉,張光華.微博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探析[J].理論月刊,2013.
[13]駱郁廷,郭莉. “立德樹人”的實現(xiàn)路徑及有效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14]喬萬敏,邢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7.
[1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2-1(1).
[16]Lee Rainie ,Barry Wellman.Networked:The 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M].The MIT Press,2012(1).
[17]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胡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重復研究[D].西南大學,2016.
(責任編輯: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