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闡述了我國學界關于《白馬論》是否是詭辯論的爭論:白馬論指稱客觀世界的實體還是邏輯上的概念,《名實論》的形而上學性。闡述了用因明學來解釋白馬論:因明學的形色與顯色,從因明學的量學認識論來看,公孫龍的觀點是片面的;因明學中的不相應行法,按照因明學的解釋應該是“白馬非白”;因明學解釋邏輯上的屬種關系,白馬是馬之別是成立的,所以馬與白馬不能稱為同性相屬關系。
【關鍵詞】 白馬論;白馬非馬;屬種關系;因明
一、關于《白馬論》是否是詭辯論的爭論
1、白馬論指稱客觀世界的實體還是邏輯上的概念
如果白馬指代客觀世界的實體,那作為客觀存在的白馬不是馬,這顯然不屬于客觀事實,也不符合語言學的命名規(guī)則,在現實世界中說白馬非馬一定是不被大多數人認可,因為客觀世界語言學的命名已經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概念,人們按照約定俗成的概念早已形成了思維定式,所以白馬非馬的命題是荒謬的,那“白馬非馬”就是一個詭辯命題。
如果把“白馬”作為概念來分析,那“白馬非馬”可以按照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內涵、概念的屬種關系,將“白馬非馬”的命題視為邏輯上的成立。白馬非馬揭示了邏輯關系中屬種關系的屬概念和種概念內涵與外延的不同,所以認為白馬非馬的觀點是合理的。但有些人認為即便是將白馬論作為概念判斷的邏輯命題,但仍然擺脫不了詭辯論的事實。因為公孫龍將“白馬”命色,實際上是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公孫龍曾提到白馬者,馬與白也,“白馬”是“白”與“馬”的屬性集合,但是公孫龍僅僅將“白馬”命為色這是單單只講兩種屬性相結合的概念片面的突出其中一種屬性,而忽略了“馬”的形狀屬性,顯然是對概念性質解讀的片面性,一方面說“白馬”是“馬”與“白”的結合,另一方面又說將“白馬”命為色,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白馬論是一種詭辯論。
2、《名實論》的形而上學性
公孫龍認為,“物”就是天地及化生的萬物,“實”是物之所以為物的那個“形而上”的本體,或該物所以為該物的本質屬性。[1]所以,白馬論中的“馬”指代的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本體,是從經驗世界中總結所有存在的馬的所有特征抽象出來的一種本質屬性的概念,不是存在的實體。所以經驗世界中事物的存在是不能等同于彼岸世界中超驗的存在。在公孫龍的白馬論中提出,白馬者,馬與白也,但是“白”與“馬”的結合就一定是馬嗎?人的抽象思維作用正表現在從白馬中舍去白這一性質(舍象),而把握這一本質(抽象)。[2]人們在經驗世界的感性思維的認知只是認識到事物的表象而已,而把握事物的本質還要用理性的思考去認知,而白馬非馬實際上是感性認知的表象與形而上學思辨的本質的差異,這表明抽象的概念不等同于實體的概念,但形而上學的概念也是離不開經驗世界的表象與總結。所以,白馬論將抽象概念不等同于實體概念是成立的。
二、用因明學來解釋白馬論
1、因明學的形色與顯色
因明學中,眼識所取是色處的性相,色處又分為顏色和形狀,首先,堪為顏色是顯色的性相。其次可為輪廓是形狀的性相。[3]因明學中對形色與顯色下了明確的定義,顯色中有四種根本色和八種支分色,而形色也有八種。在白馬論中,公孫龍將“白馬”命為色,將“馬”命為形,實際上是因明學中色處的形色與顯色的關系搭配。在因明學中按照形色與顯色的關系搭配可以分為四種,是顯色不是形色,是形色不是顯色,是顯色也是形色,不是顯色也不是形色。按照公孫龍的命名安立因明學的分類,“白馬”指代顯色,“馬”指代形狀,白馬非馬的含義是指,色處中屬于顯色不屬于形色的一類,正好是顯色中四種根本色中的“白”屬于顯色,不屬于形色。
公孫龍將“白馬”視為“白”屬性與“馬”屬性的結合,那在因明學中安立為顯色與形色結合,即屬于既是顯色也是形色的一類。色處中既是顯色又是形色的有云、煙、塵、霧,而白馬不屬于既是顯色又是形色的這一類之中。所以,因明學中對于事物屬性的分析有著嚴格的概念界定,而不是事物屬性的簡單疊加,而公孫龍對于顏色屬性和形狀屬性的分析只是分析出了顏色屬性與形狀屬性的區(qū)別,對于兩種屬性的聯系只是進行簡單的疊加而沒有具體的界定與限制,所以從因明學的量學認識論來看,公孫龍的觀點是片面的。
2、因明學中的不相應行法
因明學中,不是色和識任何一種的有為法,是不相應行的性相。事例如:瓶的生滅住壞四位、補特伽羅、時間、年月、東方等。[4]白馬論中的白馬,如果按照因明學的解釋,白馬應該屬于不相應行法,因為白馬屬于不相應行法舉例中的布特伽羅。在佛教的思想中,一切的有情眾生都為補特伽羅,白馬雖然投生于三惡趣中的畜生道,但仍然屬于六道輪回中的眾生。補特伽羅為什么是不相應行法呢?因為,補特伽羅者,其是五蘊聚合之分位,而其聚合事中,色、識以及不相應行三者皆有,因此色和識二者的聚合體既不是色也不是識。而又是有為法,因此,唯應是不相應行。[5]所以白馬論中的“白馬”屬于不相應行法,而“白”屬于色法,色法與不相應行法同屬于有為法,所以有為法是屬概念,色法和不相應行法是并列的種概念,二者的關系為不相容并列關系。按照因明學的解釋應該是“白馬非白”。即白馬有法,非白,是不相應行法故。從因明學的分析來看,因明學將“白馬”另辟蹊徑的單獨劃分為一類,因為白馬是多種屬性的結合,而彼此的屬性之間的關系與性質非常復雜,因明學認識到補特伽羅的屬性不僅僅是屬性的簡單相加,而有著其復雜性與特殊性。所以,因明學對“白馬”這一系列概念單獨劃分可以看出其對概念界定的嚴格與細致。
3、因明學解釋邏輯上的屬種關系
因明學中用總和別來指代屬概念和總概念,《釋量論》中有:“言總言差別,此別于覺義,從此及于遮,觀察法差別?!盵6]《釋量論》設總與別品,闡述總類與個別之性相和特征??傊妇哂幸活惖氖挛铮稍S多分子組成的總相。[7]從定義上來看,可以將總稱為邏輯上的屬概念。所謂別,能歸入自身能遍之法為別之性相,這里的“能遍”就是指“總”,某事物能歸入一個大外延概念中,那么此法便是這一能遍法之“別”。[8]由此可知,可以將別稱為邏輯上的種概念。如瓶為總,那金瓶,銀瓶為別。馬為總,白馬,黑馬,黃馬為別。但是因明學中的總與別的概念必須是存在的,不存在的不能為總與別。《攝類學》在判定一法是否是“總”時,設法找出屬于它的別,并以判定別的三因進行推理,證明此法是彼法之別,判定三因是:“二是彼法,而與彼法同性相屬,非爾卻是彼法之共依若干”屬于別這一概念的事物必須是屬于總這一概念的事物,二者是同性相屬關系,屬于別這一概念的事物必須存在同一屬概念下與其有著不相容并列關系的存在。如白馬有法,應是馬之別。按照判定別的三因應該是,白馬是馬,白馬與馬是同性相屬關系,非白馬而卻是馬的共依有黑馬,黃馬。白馬是馬之別是成立的。
因明學從相違與相屬兩方面探討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問題,在判斷別的三因中,二者必須是同性相屬。所謂同性相屬,二法相異,且自性同一,能遣法無時,所遣法定無者為同性相屬之性相,如瓶與物、物與無常等。同性相屬關系實際上是指概念之間的同一關系或屬種關系。而判定兩個概念是否是同性相屬關系,《攝類學》提出三項判定要點,二事物必須相異,具有自性同一性,若無彼法必無爾。兩事物的概念必須是不同的,二者必須屬性相同,若無后一種事物肯定沒有前一種事物。缺少了三者的任何一項就不存在同性相屬關系。而白馬與馬,二者的概念不同,二者的屬性是相同的,如果不存在馬,也一定不會存在白馬,所以白馬與馬是同性相屬關系。但是如果把白馬與馬的順序互換,馬與白馬就不是同性相屬關系,因為馬與白馬,不符合判定三因的第三因,若沒有白馬不一定沒有馬,所以馬與白馬不能稱為同性相屬關系。由此可見同性相屬只能表示種概念對于屬概念而言的邏輯上的真包含于關系,而對屬概念對種概念而言的真包含關系卻不能表示,這是因明學的同性相屬在表示邏輯上的屬種關系時與西方邏輯學對屬種關系表示的區(qū)別。
三、結語
白馬論作為中國傳統的邏輯命題因為概念指稱的模糊化造成了對該命題的爭論,在西方邏輯體系的解釋下使得問題更加的復雜化,用因明學體系解釋白馬論使得該命題在概念的命名分類,邏輯關系的梳理方面獨樹一幟,為白馬論這一中國傳統邏輯學命題提供新的借鑒和思考方式。
【參考文獻】
[1] 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6.
[2] 林穎.淺議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J].寧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
[3][4][5] 毛爾蓋·三木旦等著,羅勁松編譯.因明學入門[M].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5.12、79、87.
[6] 法尊譯《釋量論》,中國佛教協會印行轉引于祁順來著.藏傳因明學通論[M].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68.
[7][8] 祁順來著.藏傳因明學通論[M].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68.
【作者簡介】
何鵬程(1990.12—)男,漢族,山東萊蕪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傳佛教哲學與藏族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