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
【摘 要】 在理性行為模式中,目的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本文將這種以目的為導向的理性行為模式應用到外交決策的分析中,指出決策者基于特定目的選擇利益最大化的途徑,并做出相應的外交決策。并以理性行為模式中的“目的”因素為核心,從四個方面詳細討論了其特性和作用。
【關鍵詞】 目的;理性行為模式;外交決策;有限理性
一、導言
古希臘諺語道,“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理性行為體都有自己想要到達的“羅馬”,它代表切實確定的目標。不論“旅行者”選擇哪條道路,或路途中的遭遇是否符合預期,目標都殊途同歸——順利抵達“羅馬”。反推之,知道了旅行者要去往的終點站,便可推測其對于“道路”的選擇。在理性行為體模式中,“目的”在具體的時間、空間和情勢下有著不同的地位,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性。本文以理性行為模式為依托,以理性行為體模式中的“目的”因素為核心,分別從四個不同角度,結(jié)合案例對圍繞“目的”這一理性行為模式的核心因素的特性及作用進行具體探究。
二、“目的”導向是理性行為模式的重要標志性因素
在國際政治中,“通過國家或政府的目的與利害計算來解釋國際事件,是理性行為體模式的標志性特征”。[1]首先,在國際政治領域,研究國際問題時的典型做法便是從分析行為體的目的入手,反向推導出包含著不同方案的決策樹。決策樹中每條方案分枝都由復雜的步驟和情形組合而成,并不相近。為使結(jié)果盡可能精確,每個方案要清晰且能夠相互區(qū)分,需要深入剖析行為體的目的和動機。其次,在對于當代公共決策的分析,尤其是外交決策的分析中,通過目的與途徑選擇的雙向作用,可以利用任何一方對另一方進行推導。
正是由于這種經(jīng)典的、以目的為導向的、常常被決策者沿用的理性決策方式,使得外交決策的制定及其研究有章可循,且具有了連續(xù)性。撇去政治家們的動機、偏好和道德水平的不同,許多國家的外交決策呈現(xiàn)清晰的連續(xù)性。以冷戰(zhàn)時期美國對外政策為例,20世紀50-60年代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提出了“和平演變”思想,旨在對蘇聯(lián)及共產(chǎn)主義采取遏制措施。其后,杜魯門(Harry S·Truman)的遏制戰(zhàn)略、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的解放戰(zhàn)略和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的和平戰(zhàn)略思想一脈相承。[2]為獲取安全和經(jīng)濟利益、傳播美國文化技術與價值觀等目的,美國在冷戰(zhàn)思維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其對外援助體系??傮w上,這一時期美國的對外政策呈現(xiàn)出明顯的延續(xù)性。
在理性行為模式中,“目的”不僅是做出決策的重要因素,更是衡量不同方案可行性的終極標準,如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手段和渠道的便捷化等。以”目的“為導向的理性行為模式在研究中不斷樹立起其嚴謹性和一致性,即在嚴謹?shù)目蚣苤畠?nèi),在擁有一致模式的前提下,可對目標研究對象進行預測和推導。
三、“目的”導向的推導方法具有典型性和潛在性
由于理性的假定提供了巨大解釋力,目的導向的研究方法在多個學科領域都可推而廣之。一方面,這種研究方法在多學科、多領域普遍應用,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這一方法成為研究者的潛在標準,有其潛在性。
典型性理性行為理論不僅在國際政治、外交等相關領域使用普遍、參考性強,在其他領域也被視為“典型模式”。在經(jīng)濟學、決策論、博弈論和政治學等領域,理性行為模式應用廣泛且富有價值。以經(jīng)濟學為例,經(jīng)濟學理論與理性行為模式聯(lián)系密切。源于利潤最大化、手段便捷化等考慮,商人會基于理性的、規(guī)律性的原則,使決策具有連貫性和持續(xù)性。安東尼·唐斯(Anthony Downs)認為,理論家可以通過決策者試圖達到的目的,推斷出其可能做出的決策;約翰·豪爾紹尼(John Harsanyi)認為,人在理性行為狀態(tài)下,其決策可以完全得到解釋。為達成某個目的,理性行為體通常會采取最利于自己的方案。利用這種導向,在研究決策者行為時便可樹立起一套相互聯(lián)系的程式、一個相互推導的框架。
潛在性目的導向的方法于不知覺中被研究者所采用。在多個領域,“目的”成為推導決策行為的非系統(tǒng)化的潛在標準。尤其在涉及領導人政策偏好與觀念認知時,不論是經(jīng)濟學家、政治學家,還是安全戰(zhàn)略家都要從這一分析路徑通過。如研究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赫魯曉夫與肯尼迪的決策時,需要從雙方意圖達到的目的切入:于赫魯曉夫而言,他已達到了威脅美國、要求美國撤回已部署的針對蘇聯(lián)的導彈基地,及顯示蘇聯(lián)軍事實力的目的;于肯尼迪而言,他也達到了海岸防御、平息事態(tài)嚴重性、協(xié)調(diào)國內(nèi)“鷹鴿”之爭的最佳調(diào)和點。[3]此時領導人的目的在于協(xié)調(diào)國內(nèi)外兩個大局,在確保自身利益不受侵犯和損害時,達成利益訴求的妥協(xié)。
客觀而言,理性行為模式并非總是正確而深刻,僅僅將目的作為決策導向的唯一因素,忽略其他影響決策者行為的內(nèi)外部條件,可能會產(chǎn)生誤解。如美國策劃并發(fā)動豬灣事件時,由于對古巴的預計出現(xiàn)偏差且受小集團思維影響,整個行動以失敗告終。[4]情勢的變化與發(fā)展、收益與成本等因素都會影響決策者行為。
四、研究路徑在有、無意識情況下體現(xiàn)出相似性和合理性
有意識的情況中的有意識,主要指研究者在研究決策行為時將對象視為理性行為體,且明確知曉并承認自己使用理性行為模式這一“明確的內(nèi)在一致的價值體系”。在解釋某一事件時,研究者會首先假定行為體意欲達到的目的,在這一基礎上推斷各種可能的選擇,進行不同方案的篩選,剖析行為體作出決策的過程。
無意識的情況中的無意識,主要指部分研究人員為避免研究的盲目性,考慮到除“目的”之外的影響因素,試圖使研究更為全面客觀。但盡管研究者們認為的重點和核心不同,都無意識的在相似的框架中解釋目的,或多或少都帶有理性行為模式的影子。就外交事務而言,“將世界上一個國家的有關表現(xiàn)概括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決定或‘決策,也就(至少潛在地)落入了理性行為體模式的框架內(nèi)”。[5]
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情況,研究人員表現(xiàn)出了使用同樣推導機制的相似性。他們都認同解決方法是行為體經(jīng)過利害考慮后而選擇的,將概念等同于主體為實現(xiàn)一定目的而采取的行動。以卡斯特羅執(zhí)政初期為例,當時美國將以下幾方面作為衡量古巴新政府與美國關系的標準:古巴革命是否由共產(chǎn)黨領導;國家對經(jīng)濟的控制對美國利益的影響;對泛美體系的支持;古巴在冷戰(zhàn)中的態(tài)度。[6]從某種意義上,美國將古巴的政策選擇等同于其目的的導向,并作為美國對古政策制定及戰(zhàn)略部署調(diào)整的依據(jù)。因此,不論是否有意識地使用理性行為模式,大多數(shù)決策者會利用理性選擇模式分析對象,并在框架中思考并改變策略。這種以目的為導向的研究方法,體現(xiàn)出了相似性。同時,這種被稱為“經(jīng)典模式”的理論框架也有其合理性。
五、“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中“目的”的地位和作用相異
為進一步細化理性的程度和范圍,西蒙(Herbert A.Simon)將“理性”作出了明確的區(qū)分:即“完全理性”(comprehensive rationality)和“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假若將“目的”的重要性量化為五星級模型,在兩者間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需要做出明確區(qū)分。
在完全理性中,“目的”的重要性可達四顆星,而行為體本身屬性則為一星甚至更少。通?!爸恍枰肋M行決策的行為體的目的和該情景的客觀特征。而對于該行為體本身,我們根本不需要有絲毫了解”。[7]行為體被視作同質(zhì)化、程式化的個體,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可將差異忽略不計。類似于華爾茲(Kenneth Neal Waltz)層次分析理論中的單元層面行為體——國家:做出抵制和反應,但并不能超脫于結(jié)構(gòu)的影響;也類似于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自由主義和平論中的國家和國際,為使邏輯成立而特意簡化了部分因素的復雜性。
在有限理性中,目的與行為體本身的認知力、判斷力和掌控力等能力同等重要。再向下細分,有限理性可分為較高的有限理性和較低的有限理性。明確劃分了理性之后,在研究國際問題時方能從更全面、多層次的角度了解研究對象的行為決策??陀^而言,行為體的認知也起著重要作用,完全將其視作毫無自主性是有失偏頗的。
與完全理性相比,有限理性盡可能科學地照顧到所有影響決策的因素,是對理性選擇理論的一種優(yōu)化和折衷。它肯定理性選擇行為存在著的客觀事實,也強調(diào)其本質(zhì)上是有限的:理性并不代表先驗和一成不變,不確定性因素和限制確實存在。根據(jù)不同事件可選擇不同程度的理性行為分析模式,才可能達到客觀精準。如國際社會上的行為主體依據(jù)由簡至繁的假定,可分為完全理性的“概念化國家”;含有相關細節(jié)和背景的“某種類型國家”;“具體的國家”;領導人占據(jù)支配地位的“人格化國家”等,不同場景適用不同的概念分類。
六、結(jié)論
在具體分析過程中,應在以“目的”為導向推理決策者行為的同時,合理考慮各種可能性因素,分清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淺層含義和深層目的等。這樣才能從現(xiàn)象中提煉出隱含信息;從決策行為中升華出優(yōu)化方式;從決策結(jié)果和影響中反思出經(jīng)驗教訓。
當使用目的導向方法分析外交決策時,應分清這些基本概念是否對非西方國家具有適用性。如“絕大多數(shù)在美國發(fā)展起來的決策理論關注的都是美國的政治”,[8]不恰當?shù)膶⑽鞣經(jīng)Q策者的經(jīng)驗運用到其他決策環(huán)節(jié)中是有失偏頗的。因此,在面對目的導向的理性行為分析方法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化、程式化,或機械化地代入至其他國家的外交決策研究之中。
【參考文獻】
[1][5][7]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菲利普·澤利科.陳振明編.決策的本質(zhì):還原古巴導彈危機的真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2-36.
[2] 劉金質(zhì).冷戰(zhàn)史(上卷)[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146-147.
[3] Robert D. Putnam.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2,No.3,1988.427-460.
[4] [美]歐文L. 賈尼斯著.張清敏.孫天旭譯.小集團思維:決策及其失敗的心理學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16-50.
[6] 王偉.肯尼迪政府初期的美國對古巴政策探微[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76-179.
[8] 鐘龍彪.雙層博弈理論:內(nèi)政與外交的互動模式[J].外交評論,2007(2)61-67.
【作者簡介】
王 靖(1996.01—)女,漢族,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外交決策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