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啟
摘要:指出了大通縣是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依然嚴峻的縣域之一,干旱陽坡造林成活率低下的問題是困擾大通縣林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培育抗旱樹種,綜合應用抗旱造林配套技術,解決青海省困難立地的造林成活和保存問題,便成為林業(yè)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采用通過培育樟子松容器苗,應用保水劑、集水托盤等措施,進行了抗旱造林技術試驗,結果表明: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為青海省相似立地條件的地區(qū)造林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樟子松;抗旱造林技術;生態(tài)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72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9-0094-03
1造林試驗地基本概況
在大通縣區(qū)域內選擇5個不同立地類型造林地作為試驗點,分別為長寧鎮(zhèn)韓家山村、長寧鎮(zhèn)黑溝村、良教鄉(xiāng)白崖村、塔爾鎮(zhèn)半溝村和景陽鎮(zhèn)大寨村。
長寧鎮(zhèn)韓家山村造林點為宜林地和退耕還林地(造林失敗地),海拔2600m,坡度18°,坡向為南坡,坡位為上坡,土壤為栗鈣土,土層厚度20cm,表土系褐、灰黃色亞粘土。肥力貧乏,容易板結,通透性差,鈣化鹽化嚴重,pH值8.0以上。年降雨量450mm左右。淺山陽坡、半陽坡類型。
長寧鎮(zhèn)黑溝村造林點退耕還林地(造林失敗地),海拔2465m,坡向為東坡,坡度5°,坡位為下坡,土壤為栗鈣土,土層厚度20cm,年降雨量450mm左右。
塔爾鎮(zhèn)半溝村造林試驗點為棄耕地,海拔2675m,坡向為北坡,坡度10°,坡位為中坡,土壤為栗鈣土,土層厚度20cm,年降雨量450mm左右。
良教鄉(xiāng)白崖村造林試驗點為棄耕地,海拔2858m,坡向為東北坡,坡度為20°,坡位為上坡,土壤為黑鈣土,土層厚度25cm,年降雨量500mm左右。
景陽鎮(zhèn)大寨村北山試驗點為山地陽坡,棄耕地,坡度15。,坡向東南,坡位上部,海拔高度2588~2670m,土壤為栗鈣土,土層厚度20cm,年降雨量450mm左右。
2試驗材料與方法
(1)在以上4個造林示范點分別采用樟子松容器苗、容器苗投放保水劑、裸根苗、裸根苗投放保水劑4種處理方式進行造林,苗齡為2~3(5年生),造林密度采用2mX 2m的株行距(167株/畝),魚鱗坑整地。
施用保水劑前應將其投人大容器中充分浸泡,使之充分吸水呈飽和凝膠后施人植樹穴,施入保水劑500g(相當于干保水劑4g),而后與植樹穴內的土壤充分攪拌、均勻混合,一般情況下以占施入范圍內(植樹穴)干土重的0.1%為最佳。
(2)在長寧鎮(zhèn)韓家山村造林點開展不同苗齡造林試驗,分別采用2年生、5年生容器苗和8年生帶土球苗,造林密度采用2m×2m的株行距(167株/畝),魚鱗坑整地。
(3)在景陽鎮(zhèn)大寨村設50cm和80cm容器苗,造林密度采用2m×2m的株行距(167株/畝),穴狀整地,鋪設集水托盤。
以上試驗均在土壤解凍深度20~30cm時,即4月中下旬開始進行。每個試驗設立5個重復和1個對照,每個區(qū)組固定50株進行調查。栽植時容器苗要去掉外面容器缽,根部土塊不能碎裂。將試驗苗木按株行距規(guī)定放入坑中,扶正苗木,填土,邊埋土邊將土踩實,填土時先將潮濕而細碎的表土填入坑內,用剩余土做成溝堰以便于集水,保證苗木的正常生長。
秋季對造林成活率、徑生長、高生長等因子進行了調查,翌年調查造林保存率。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立地不同處理造林生長表現(xiàn)
在造林中設置了容器苗、容器苗投放保水劑、裸根苗、裸根苗投放保水劑造林等處理,并對成活率、徑生長、高生長、冠幅等因子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見表1。
從表1的4個示范點的造林成活率上看: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明顯高于裸根苗造林,尤其是容器苗+保水劑的處理造林成活率均明顯高于不用保水劑的處理,不同立地造林成活率均達到95%以上,平均為96.6%。
從造林示范點的立地條件來看,降雨量低的干旱陽坡與降雨量較大的陽坡相比,苗木高生長略低,但徑生長明顯增加,冠幅增大,生長健壯。說明樟子松容器苗適宜在全縣干旱陽坡造林,且成活高,生長良好。
從越冬保存率上看,容器苗造林越冬保存率明顯高于裸根苗,尤其是在栽植時投放了保水劑的容器苗其造林后的越冬保存率均可達到90%以上,平均越冬保存率達93%。
3.2不同苗齡造林生長表現(xiàn)
從表2中的樟子松不同苗齡造林的當年成活率上看,采用5年生容器苗造林,其當年造林成活率最高,可達95.4%;其次為2年生容器苗造林,當年成活率達89.3%,當年造林成活率較差的是采用8年生帶土球大苗造林,其成活率為74%。
從樟子松不同苗齡造林后當年生長量上看,8年生帶土球大苗造林后,當年生長量最大,高生長和徑生長分別為19.88cm和0.9cm;其次為5年生容器苗,當年高生長和徑生長分別為15.00cm和0.51cm;生長量最小的是2年生容器苗,當年高生長和徑生長僅為4.34cm和0.23cm。
從樟子松不同苗齡造林越冬保存率上看,苗齡越大,越冬保存率越高,這與樟子松幼苗抗性差,隨著苗齡的增大,抗性隨之增強的特性有關。采用2年生樟子松造林,隨當年成活率較高,但越冬保存率極低,僅為9.75%,在生產中不易采用。
3.3集水托盤對比造林試驗
本次試驗使用的集水托盤規(guī)格為55cmx 70cm。
3.3.1苗木規(guī)格及栽植時間
本次試驗采用苗高50cm和80cm的樟子松容器苗,于2017年5月在景陽鎮(zhèn)大寨村北山營造各3畝的試驗林和對比林。
3.3.2調查分析結果
(1)苗高、地徑生長量調查分析。從表3分析得出:在50cm的樟子松容器苗托盤對比試驗中,實驗組的苗高生長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者地徑生長量差異不顯著;同樣在80cm樟子松容器苗托盤對比實驗中,也顯示了同樣的對比結果。
(2)成活率、保存率的調查分析。從表3分析得出:在50cm樟子松容器苗托盤對比試驗中,實驗組的成活率、保存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在80cm樟子松托盤對比實驗中,也顯示了同樣的對比結果。
(3)溫、濕度調查分析。測試方法:使用RC-61GSP溫濕度自動記錄儀從當日3:OO開始,每間隔4h對試驗地集水托盤內外溫濕度進行測試。結果見表4、5。
通過以上對集水托盤內、外溫濕度數(shù)據(jù)的分析,可以得出,當白天11:00~19:00時集水托盤內的溫度比托盤外溫度低,相應的集水托盤內濕度就會比集水托盤外濕度高,說明使用集水托盤可以吸收紫外線,更好地通過降低土壤溫度來增加土壤濕度,起到保持水分的作用,有利于苗木生長。
4結論
(1)容器苗造林:采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明顯高于裸根苗造林,可達89%。
(2)集水整地方式:因地制宜,沿等高線方向,采用大坑、水平階、水平溝、集水魚鱗坑等方式進行整地。大坑整地適用于坡度15°以下的宜林荒山;水平階整地適用于坡度15°~20°的宜林荒山;水平溝整地適用于坡度20°~25°的宜林荒山;集水魚鱗坑整地適用于坡度25。以上,地形較為破碎的宜林荒山。
(3)保水劑的應用:一般每畝施入保水劑2.5kg。在施用前要以1:80的比例浸泡,浸泡時間為2~8h,當保水劑吸水形成白色凝膠狀,即可施用。施用時以撒施的方式在植樹穴內將保水劑與土壤充分均勻混合后再栽植苗木。容器苗+保水劑的處理造林成活率均明顯高于不用保水劑的處理,不同立地造林成活率均達到95%以上,平均為96.6%。
(4)集水托盤的應用:樟子松容器苗栽植后,先將穴(坑)周邊土層整平,然后將塑膠集水托盤套在樟子松苗木根部,把苗木根部與托盤中央孔洞的間隙用土塊填實,最后將托盤開口處和托盤周圍用土壓實,高度以不超過托盤厚度為宜。集水托盤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抗旱造林技術,使用了集水托盤的樟子松容器苗無論是在苗高、地徑生長量及成活率、保存率等指標方面,都比未使用集水托盤的樟子松容器苗要高,造林成活率可達88%,保存率達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