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影
(貴州省綏陽縣教育局教研室 貴州 綏陽 563300)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fā)展狀況,以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達成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小學科學既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的啟蒙課程,又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中所采取的評價方式,直接會影響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結果。為此,深入分析與研究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
眾所周知,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此種目標的引導下,過程性評價應運而生。過程性評價和以往所實施的傳統(tǒng)評價不同,其評價功能得到極大程度的拓展,會將整個評價貫穿于科學教學全過程中。但是,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不是朝夕就能夠形成的,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所采取的評價方式不能夠較為單一,需要圍繞三維目標來采取不同的教學評價方法,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達成預設的素質教育目標。為此,小學科學教學中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已成為教學的必然趨勢。
以往的小學科學教學之中,老師的評價總是停留在課堂診斷層面,新時期的小學科學教學之中,老師的評價應停留在促進學生學習、成長層面。評價不僅在課堂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在課外也會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激勵。這就要求科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深入思考教學評價的相關問題。針對評價內容的全面化特點,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對不同目標、內容進行有效評價。
2.1 隨堂評價方法。這里所指的隨堂評價,即課堂教學中的現場觀察。所謂的現場觀察并不是指老師用眼睛看,而是有目的的關注評價對象的具體表現,搜集與之相關的有效信息。每節(jié)科學課都是老師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有效時機,而想要提高實際觀察效果,就需要老師將觀察重點放于現象之中,這樣能使老師對學生進行更為合理的評價。大量教學實踐表明,將每個評價內容選用不同的側重點,實施隨堂評價,能兼顧到全班每位學生,自然能取得十分理想的教學評價效果。
2.2 整體評價方法。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所以針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評價是極難的環(huán)節(jié),為此,這就需要老師靈活運用整體評價方法來對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進行評價,可以針對學生完成一項作業(yè)的實際情況,或者從學生獨立完成的作品加以判斷。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需要較長的時間,這便給教學時間緊湊的老師提出了難題,在有限的時間中讓學生完成一些作業(yè),難度是極大的。為此,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延伸性的教學,在每單元設計一到兩個長期性的作業(yè)。通過對學生長期性作業(yè)完成情況,可以綜合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科學方法與研究能力的運用水平,并且能達成拓展評價主體多樣性的目的,讓學生的思維在整體的評價中得到更好的發(fā)散與提升。
2.3 個性評價方法。小學科學教學之中,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科學探究活動,而針對此就可以借助科學日記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將個性評價的作用更好的發(fā)揮出來。比如在教學教科版的《秋冬季的生物》這節(jié)課的內容之時,老師的評價就可以從課堂中解脫出來,將之延伸到校園生活及課外生活之中。具體課堂教學中老師需讓學生對觀察生物進行確定,然后對其觀察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跟蹤觀察,并將觀察內容進行及時記錄,整理成為科學日記的形式,并以此來進行展示與交流。相信通過這樣的展示與交流,加上老師的有效評價,能使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從而在反思中更好的優(yōu)化自己,促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fā)展,這便是個性化評價的積極作用。
2.4 實驗技能比拼評價方法。實驗是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的主要內容,學生想要學好此門學科,就必須要具有較強的實驗操作能力、實驗數據分析能力,為了確保全班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實驗操作的過程中,需要老師對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進行全面而客觀的評價。為此,在每學期開始的初期,老師就需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實驗技能大比拼的內容,并將之告訴全班學生。相信通過這樣的實驗技能比拼評價方式之后,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分析、實驗總結等能力會得到完美的提升,能將教學評價本身具有的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作用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出來。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極為重要,老師針對學生評價之時,需要徹底從以往的結果性評價中走出來,從隨堂評價、整體評價、個性評價及實驗技能比拼評價等方面著手,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情感、學習能力及學習素養(yǎng)進行綜合評價,為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