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貴州省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放珠鎮(zhèn)哩東小學,貴州 畢節(jié) 551700)
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所以課堂無疑就成為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素材,從而在進行知識講授的同時,也為學生滲透德育的教育。比如小學的思品學科便承擔了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在其教材中有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教師要充分的運用這些素材,并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不斷加強學生道德品質(zhì)的建設。此外,像語文、英語等學科,雖然不像思品學科一樣有著豐富的德育素材,但作為人文學科,只要教師努力挖掘,也一定能夠發(fā)掘出德育的素材,也一定可以將其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德育更是如此,如果單純通過口頭進行教育,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踐活動將德育進行深化。而且,由于小學生年齡的限制,很多小學生并沒有和社會有過過多的接觸,這就導致一些德育的概念不能被學生所理解,因此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更為突出。比如,教師可以定期帶領學生去看望一些孤寡老人,為這些老人講講故事,打掃打掃衛(wèi)生,制作一些小禮物等。又比如在寒冷的冬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一個“一杯姜茶”的實踐活動,為冬日里清掃街道的環(huán)衛(wèi)工人送去一杯熱茶。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產(chǎn)生的影響要遠遠大過教師,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家長的作用不能忽視。所以,除了定期的家長會之外,教師還要借助一些交流平臺加強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將學生的一些問題及時反映給家長,讓學生家長能夠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此外,教師還可以建立一個和學生家長共同學習的平臺,針對一些德育的理念和方法一起學習,一起實踐,從而在家校的合力下共同推動學生道德品質(zhì)的建設。
總之,教師要將德育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并不斷的展開探索和嘗試,從而使德育教育的成效不斷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