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欣
在辛棄疾的眾多詞篇中,“愛國主義”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其中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以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三篇最為典型和著名。同時,這三篇多次被納入在人教版初高中語文教材和粵教版高中教材。我們不禁要問,這三篇詞到底有何魅力?有何深刻之處使得教材編排者如此難以割舍?我想除了一般的愛國情懷以外,也許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深思和考究的地方。
教材中,每一單元都會有不同的單元導讀,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程度上都會受到單元導讀的影響,教學思路受到了限制。因此,很多教師們把《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教學重點放在如下幾個方面:1.反復誦讀,體會詞句的意境;2.細細品讀,理解詞人的情感;3.領略詩歌的韻律美;4.讀出該詞的豪放。
因為該單元導讀中提到的“吟誦”一詞,結果就被教師們“大作文章”,大部分的教學目標都圍繞著“吟誦、讀”展開。與此同時,我們再來看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以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兩篇被收錄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的第二單元,這一單元的導讀是這樣寫的:這一單元學習宋詞,宋詞是詞的鼎盛時期,名家輩出,風格各異。這里選的是幾位大家的名作,兼顧了豪放與婉約兩種風格。詞的句式錯落有質,長短懸殊。小令顯得輕靈飛動,長調則顯得便于寫景、敘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詞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欣賞時要反復吟詠,體會其聲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內容的同時,運用聯(lián)系和想象,領悟其中情與景渾然交融的意境[1]。在此導讀基礎之上,教師又把教學目標放在如下幾個方面:1.反復誦讀、感受詩詞韻味、品味詩詞語言;2.明確詩人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詩人苦悶的心情;3.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4.理解詞人運用典故,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從以上的內容中,我們似乎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們把這兩首詞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舊集中放在讀、品味詞的語言、學習的寫作手法上,然而對于感受作者情懷這方面的目標倒是沒有作為重點。如果只是把重點放在誦讀或是學習寫作方法上,那么其他的詞篇也可以承擔這樣一個任務,也可以達到教師們想要的效果??蔀槭裁催€要選擇辛棄疾的詞篇呢?同時,描寫愛國主義,抒發(fā)愛國情感的詞篇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為何又偏偏要選辛棄疾的?之后又精挑細選了這三篇。我想不單單是因為這三篇是辛棄疾各個時期的代表作,更多的原因是源于這三篇詞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和打磨依然歷久彌新,這個時代依舊需要依靠它們的力量來感染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學子們。經典是可以復制的,但每一個經典又似乎不太一致。講辛棄疾的詞就應該講出他與其他經典不同之處,講出他獨有的味道,這樣我們教學才靈魂,教育才有意義。綜上所述,當前關于辛棄疾愛國詞篇的教學實踐是不能夠凸顯出它們的經典意義。同時,也有悖教材編寫者的初衷。
什么是“經典”?詹福瑞先生在《論經典》中認為作為文學應具有藝術上的審美性和思想內涵的深刻豐富性才能成為經典。[2]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要讀經典》中解釋道道“經典具有特意的影響力,它們不可能從頭腦中清除,它們潛藏在大腦的記憶曾中,披上了集體或個體無意識的偽裝”、“經典只有在與其他經典相權衡才能確定;但任何人都是先讀了其他經典,然后才讀它的,因而立刻就能在族譜上確認其地位。”[3]
的確如此,基于詹福瑞先生和卡爾維諾先生的理解,我認為,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于深刻,在于歷經數(shù)百年甚至數(shù)千年依舊具有時代意義,依舊可以點醒世人。既然提到了深刻之處,在這里,就避免不了要談談稼軒的愛國詞與其他詞人的愛國詞之間的區(qū)別,看看稼軒詞何以在眾多愛國詩詞中脫穎而出。杜甫在《春望》中寫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又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睆倪@兩首詩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杜甫的愛國情懷是包含愛家情懷的。然而在稼軒的愛國詞中是找不到類似“家、妻子、孩子”之類的字眼的。杜甫愛國詩與稼軒愛國詞相比較在愛國情感的濃烈程度上則要稍遜一籌。從稼軒的愛國詞中,我們找不到關于“家”的影子,詞中的一切都是為“國”。他所具有的愛國愛民的情感是不同常人的,是非常純粹的,是不摻雜一點“私心”的,是義無反顧的。我想這大概是為什么在眾多愛國詞人中,教材編寫者們以極其犀利的眼光看中了辛棄疾,在眾多愛愛國詞篇中,偏偏選中了稼軒詞的重要原因吧!
1.追根溯源、尋求共性?!镀脐囎印殛愅x壯詞以寄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以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三篇詞雖然是在不同學段進行學習,但它們之間有一個最大的共性即主題一致,通通抒發(fā)了作者的愛國情懷。譬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詞人通篇以浪漫的筆調描寫了氣勢磅礴的沙場點兵的場面,實際上傾吐了詞人的抗金情懷。在詞中揭示出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對立,將詞人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者在夢中也忘不了自己的理想。[4]再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詞人在表達了祖國依舊風雨飄搖,不勝憂慮的情懷時,渴望能得到執(zhí)政者的理解。詞人的“登臨意”就是為報效祖國,赴前線殺敵的迫切心意,可卻“無人會”。這正是詩人對南宋小朝廷表示的強烈不滿和無比的憤慨。[5]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詩人既義憤填膺又悲痛無力的問:“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作者用廉頗自喻,感慨時光飛逝自己年邁,在不被朝廷重用的歲月中,逐漸老去,無法上陣殺敵。由此可以歸納,三者主題一致。因此,教師在教學其中任意詞篇的時候都可以把另兩篇拿出來,進行對比教學,追根溯源、尋求共性,進而使得學生們與辛棄疾產生情感共鳴。這樣一來,學生則會更加清晰、深刻的理解辛棄疾的愛國情懷。
2.互文對照、挖掘個性。上文提到這三篇詞中最大的共性是愛國的情懷。雖然三者是在表達愛國情懷,但是這三篇詞的表達手法卻不盡相同。教師應該抓住其間的個性對其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拿《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來說,這首詞是非常具有浪漫主義氣息的,由入夢開篇,又以夢醒結尾。同時首詞中運用了很多的意象來刻畫情境、烘托情感。例如:“燈、劍、吹角、沙場、馬、弓”這一系列意象,難得的是這所有的意象都與戰(zhàn)場有關,詞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去描寫戰(zhàn)場情景抒發(fā)自己一腔報國熱血。這是另外兩手詞寫作手法上所不及的?!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愤@一篇最大的特點在于運用典故,在此篇中典故共有五處“孫仲謀、寄奴、元嘉、佛貍、廉頗”,難能可貴是每一個典故的選擇即恰當又意味深長。譬如“元嘉草草”,詞人前一句說道“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表達了自己對劉裕的贊賞,緊接著就說到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使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用年號“元嘉”來諷刺劉義隆有辱父業(yè),更是為了警示當朝人士進軍北伐決不可草率決定。該詞中每一處典故的諷今力量極強,這是這首詞最為經典之處。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也有兩處用典,但是比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典故就稍遜一籌。《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同樣也有運用典故之處,全部集中在上闋。除了用典之外,主要運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傳統(tǒng)手法。這是與前兩首詞不太相同的地方。同時在語言的運用上也要比前兩手華麗許多,這大概是與年齡和閱歷有關。這三篇詞分別是稼軒在34歲、45歲和66歲所作。詩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創(chuàng)作思路肯定會有所差異。如果在了解共性的同時能夠挖掘出其間個性,我們的教學就顯得格外的有意義,而不是傳統(tǒng)的模式化。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運用互文對比的教學方法來講解這三篇詞作,將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這三篇詞作的經典之處。
3.反思自己、培養(yǎng)情懷。詩詞憑借著短小的篇幅、精煉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可以在一瞬間內帶領學生們穿越時空,感受歷史,體驗古人的經歷。這是小說、散文等其他體裁所不能及的。如果學生在學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以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是三篇詞后,沒有被辛棄疾的廣闊的胸懷和愛國主義情懷所感染,我們的教學就顯得格外的蒼白無力。經典并不是遙不可及,它們就在我們身邊。學習經典是為了什么?卡爾維諾說:“每一次重讀經典,就像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fā)現(xiàn)的航行。”[5]的確如此,學這三篇詞不就是為了讓學生們透過辛棄疾看當時的歷史,再透過當時的歷史來感受辛棄疾的胸襟和情懷嗎?因此,在那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上,必須要讓學生們聯(lián)系自身實際,雖然我們處于和平的年代,說像辛棄疾那樣去帶兵打仗、上陣殺敵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這種愛國愛民的情懷,人道主義的精神是必須要向辛棄疾學習的。
綜上所述,教學辛棄疾愛國詞篇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清晰、明了的了解各詞間的異同,更要讓學生們感受、體悟辛棄疾式的義無反顧的愛國情懷。以此,激發(fā)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從而聯(lián)系個體生活實際進行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