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蘭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鼎美小學,福建廈門 361000)
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它是現(xiàn)代社會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實現(xiàn)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訴求[1]。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語文積淀與素養(yǎng)發(fā)展的奠基階段,開展群文閱讀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用能力,因此,廣大教師應對其進行積極探索。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由于缺乏足夠的語用經驗與積累作為支持,因此需要教師基于學生語言建構及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引導學生研習規(guī)律,立足多元。
研習規(guī)律。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滿足于“授生以魚”,還要注重“授生以漁”,要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通過朗讀、圈畫、比較、賞析等方法,研習語言建構的一般規(guī)律,從而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建構的方法與經驗等。例如,在《寓言二則》(《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的教學中,圍繞這兩則寓言故事,筆者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來引導學生探究寓言故事的語言特點: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比較和閱讀《亡羊補牢》與《揠苗助長》兩則寓言,結合寓言的特點小組討論寓言的語言具有怎樣的特點。學生通過朗讀,對寓言的語言特點獲得了感性認識,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開展,彌補了小學生語文學習經驗的不足,促進了學生間的相互配合,使學生體會到了寓言故事語言精辟、簡練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筆者又對學生進行了適當?shù)奶崾?,使其對寓言故事語言“敘事性”的特點獲得了深入的體驗。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在課后展開寓言群文閱讀,強化了學生對寓言語言規(guī)律的認識。
立足多元。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文本的語言建構特點,需要教師借助群文閱讀,立足于多元體裁,引導學生圍繞小學教材中常見的幾種文學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神話、寓言、兒童詩等,通過多元化的群文閱讀教學,豐富學生的文本閱讀體驗,使其對不同體裁的文本語言特點獲得直觀的認識。例如,在《羿射九日》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之與《寓言二則》組建群文,比較寓言語言與神話故事在語言運用上的不同點。課后,筆者又給學生布置了“圍繞寓言、神話故事與童話展開比較式研習”的作業(yè),旨在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興趣特點,逐步向其他文學體裁延伸,從而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語用能力的發(fā)展。
叔本華說:“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边@段論述啟示廣大教師,要想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必須引導學生思考,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2]。每位學生都具有思維能力,但是需要教師將其激活。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的矛盾點、困惑點,在學生的思維之潭中投下石子,激發(fā)學生問疑質難的積極性,從而在解決疑難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并使其能夠順利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山村詠懷》一詩中包含大量的數(shù)字:“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睌?shù)字的運用讓詩歌妙趣橫生,回味無窮。圍繞這首詩,筆者設計了一個群文閱讀議題——古詩中有趣的數(shù)字。并以該詩為引,引入了杜甫《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中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王之渙《涼州詞》中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以此組建了群文,來開展閱讀交互式學習。
閱讀教學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展開,由每個小組自選兩首詩為對象,討論探究詩歌中數(shù)字運用的妙處。在展示環(huán)節(jié),筆者基于交互辯論的需要,進行了比較展示。對于同一個展示內容,引導小組之間展開辯論,從而闡述不同的觀點,尋找賞析思維的差異點,從而實現(xiàn)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目前,基于經典的閱讀活動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同,經典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價值與地位越來越突出。學生審美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要得益于經典載體價值的發(fā)揮。在鑒賞經典作品深厚的內涵與形式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的內涵美與形式美。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他們的鑒賞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尊重學生閱讀認知的起點;不能盲目拔高,可以從視聽名家對經典的解讀入手,再到師生共賞,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望天門山》一詩,全詩只有二十八個字,但意境優(yōu)美、壯闊,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鑒于該詩的內容與形式特點,筆者擬從兩個角度開展群文閱讀設計。群文閱讀議題一:選取李白的寫景類詩歌一組,包括《早發(fā)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峨眉山月歌》等詩歌,聽詩歌朗讀,想象詩歌表現(xiàn)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表現(xiàn)出來,并體會詩歌的情感。群文閱讀議題二:以《望天門山》為例,選取《小池》《詠柳》《村居》《小兒垂釣》等五首七言絕句,選擇自己喜愛的朗讀方式進行朗讀,分析七言絕句形式上的特點。
第一個議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力,通過再現(xiàn)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等。第二個議題則是從形式上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現(xiàn)出來的結構美。語篇的選擇兼顧了課內、課外,最后以名家的賞析收尾,提高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實現(xiàn)了與名家的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審美層次。
語文是記錄人類文化的有效載體,這就需要教師基于對文化傳承的理解,尋求群文閱讀的有效策略。教師要拓展學生的閱讀面,架構起聯(lián)通古今文本的橋梁。要實現(xiàn)中西合璧,既要深入解讀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要廣泛閱讀外來文學,從而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感受語文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例如,在教學《望洞庭》這首古詩時,筆者以“寫景”為群文閱讀議題,選擇了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中寫景的現(xiàn)代詩,又引入了外國的寫景詩歌,如英國托馬斯·厄納斯特·休姆的《秋》一文。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比較寫景方法的異同、語言特色等,增進了學生對于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尊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國別的文化,以此增進了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熱愛之情。
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豐富多彩的群文閱讀活動,如“主題文化大講堂”“群文閱讀演講大舞臺”等來實現(xiàn)群文閱讀的活動化,迎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靜態(tài)的群文閱讀與動態(tài)的群文閱讀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群文閱讀的良好氛圍,提高學生群文閱讀的遷移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