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寶應縣桃園小學北校區(qū) 龔德國
統(tǒng)編版教材“雙線并進”的結構設置在工具性層面提出了“語文要素”的概念,明確了單元教學的語用訓練點,讓單元教學趨向統(tǒng)整與純粹。雖然蘇教版教材并沒有明確提出“語文要素”的概念,但受統(tǒng)編版教材的編排影響,筆者在關照蘇教版單元內課文時,也可以相機理出一條清晰的“語文要素”,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的過程中豐富體驗,通過突破要素的方法,將語文訓練點轉化為語文能力。
入選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質兼?zhèn)涞牡浞吨?,蘊含著豐富的語用訓練元素,但課堂教學究竟該怎樣提煉、研制屬于“這一篇”的訓練元素呢?一般來說,可以從三個維度展開:(1)學生現(xiàn)有的語文認知能力,讓訓練元素的提取契合學生的學習需要;(2)緊扣課后習題,讓訓練要素體現(xiàn)編者用意;(3)依循文本內容,讓訓練要素凸顯教材理念。
如蘇教版五上第五單元《黃果樹瀑布》一文,教師先從學生寫作材料組織混亂的現(xiàn)狀出發(fā),從這篇課文中“移步換景”的行文思路入手,將作者結構設置的技巧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其次,這篇課文不僅描寫了作者觀看瀑布的所見所聞,同時也對自己的感受進行了詳細描述,這也是編者之所以選擇這篇文章的匠心所在,為此,教師可以將“作者圍繞著‘黃果樹瀑布’抒發(fā)了什么感受?怎樣抒發(fā)感受”作為教學的核心點,幫助學生樹立既關注文本內容,又聚焦寫作策略的意識。有了這樣的要素提煉,這一篇文本所承載的語用價值就得到了根本性的體現(xiàn),更為鑄造高效課堂奠定了基礎。
雖然訓練要素在單篇課文中以散狀方式呈現(xiàn),但從單元整體性視角進行關照就能發(fā)現(xiàn)訓練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對相關的訓練要素依照從淺到深、由易到難的方式推進。教師就要在瞻前顧后、前后串聯(lián)中連點成線、串聯(lián)統(tǒng)整,處理好同一訓練要素在不同篇章中所承載的價值,從而在基于單元整體的視角下能夠整體而教、連續(xù)而教、有針對性地教學。
還以蘇教版教材五上第五單元為例,這一單元以描寫景色和名勝古跡為主要內容,都運用了“細致觀察+豐富聯(lián)想”的方式展開描寫,基于不同的課文、不同的描寫對象,教師對這一縱觀整個單元的訓練價值點進行了這樣的板塊設置:首先,從《黃山奇松》一文中描寫三大名松的語段中提煉出“細致觀察+豐富聯(lián)想”的寫作方法,明晰觀察與聯(lián)想之間的共生性;其次,運用上一篇課文中形成的感受來辨析與體認《黃果樹瀑布》中形態(tài)和聲音的描寫;最后,對《莫高窟》的內容進行賞析評價。
學生認知能力有限,所設定的目標就應該在學生現(xiàn)有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中,這就需要依托學生認知的發(fā)散處、瓶頸處、模糊處、臨界處,設置有鮮活情境、有明確任務、有技術策略的學習型支架,幫助孩子們在語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在內化經(jīng)驗中轉化為語文能力。
如在教學《開天辟地》時,教師先后出示了兩組詞語:精衛(wèi)填海,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要求學生說出這兩組詞語之間的共性特點。學生在統(tǒng)整對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1)這兩組詞語反映的都是神話故事,都有一個法力巨大的神;(2)從詞語的構成上都是描述了神干什么,最終將神話定位在“神奇”的特點上。
這一案例中,教師所出示的兩組詞語就是學生感知神話特質的支架,與學生原始化的認知經(jīng)驗巧妙融合,使得學生對神話的認知不再停留在原本的感性認知上,而是引發(fā)了學生的內隱學習,強化了學生的語言構建,促進了語理和語感的交融并進。
落實和突破訓練要素需要以優(yōu)化的教學結構,使課堂中每一個板塊設置、每一個教學流程都指向于訓練要素,讓學生在清晰而飽滿的結構下學得充分,并朝著較高的目標達成度邁進。
如教學《灰椋鳥》一文時,教師緊扣課文中“實寫+虛寫”的描寫策略,設置了三個遞進式的學習活動:第一板塊——朗讀課文描寫灰椋鳥歸林的語段,圈畫出課文中作者想到的、看到的,相機發(fā)現(xiàn)作者還描寫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第二板塊——聚焦這種策略,從語段拓展到全文,找出運用類似寫作策略的語段,并嘗試運用“實寫+虛寫”的策略,對課文中沒有展開想象的語段進行拓展性補充練筆;第三板塊——從課外讀物中選擇一組狀物類的課文,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關注運用這一寫法的經(jīng)典段落,在誦讀、品味與鑒賞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這三個層次的實踐性活動不僅有方法的感知,同時也有遷移訓練,更有對豐富內容的鑒賞與辨析,讓學生在舉一反三的過程中形成了對訓練要素的突破。
語言不是單獨呈現(xiàn)的,而是與審美、思維、文化交融共生的,需要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下彼此促進、相互支撐。我們就需要在活動設計中以具體的言語實踐為載體,在發(fā)展學生言語能力的同時,促進其諸多元素的和諧共生。
如在教學《“番茄太陽”》這篇課文時,教師出示了兩組同音字:(1)盲童,忙碌;(2)清脆,青翠。教師緊扣字體字形,講述“盲”字失去了自己的眼睛,就成為“盲”,而失去了自己的心,沒有任何空閑,也就成了“忙”人。在區(qū)分“清脆”與“青翠”時,教師則出示了相關的情境:一片 的竹林里,發(fā)出了一陣 的鳥鳴聲。
如此設置教學不僅尊重了漢字內在的構字規(guī)律和邏輯關聯(lián),同時也避免了讓學生機械地進行識記,而且讓孩子帶著文化的符號和視角進行感知、辨析與體驗。這一案例讓我們看到了語言和思維之間的關聯(lián),只有站在素養(yǎng)共生的角度進行關照,我們的活動設計才能多維而立體起來,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協(xié)同發(fā)展。
語文教學中訓練要素的清晰化,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明確的。作為一名一線的草根教師,就應該用自己專業(yè)化的視角,從學生的認知需要出發(fā),開掘出切合的訓練要素,并通過優(yōu)化課堂結構的方法整合這些訓練元素,全面推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