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同里實驗小學 張 怡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小學生由于受到地域限制、家庭狀態(tài)的影響,會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造成一定影響。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要從基本現(xiàn)實入手,緊扣小學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內容、教學策略上作出應有的調整,彌補這類兒童的缺失與不足,為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助力。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材的價值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例子?!毙W的資源有限,我們就需要在充分解讀教材的基礎上,提煉出適切而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比如《哪吒鬧?!愤@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哪吒大鬧東海龍宮的神話故事。神話故事本身就是學生喜歡閱讀的一種體裁樣式,故事中神奇的法力和打斗場景,都是孩子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小學生的精神資源非常貧乏,他們對于這種故事有著積極的認知體驗。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就需要站立在學生的視角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本深處,開掘出豐富的訓練資源:首先,從整體視角“概述故事”,引導學生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故事中“攪動龍宮”“打傷夜叉”“打死太子”三個板塊,并串聯(lián)起來,形成整篇課文的故事梗概,以鍛煉學生把握故事、概括提煉的能力;其次,基于故事的基本情境和人物的形象,通過“詳述故事”來補充人物的言行細節(jié),著力再現(xiàn)哪吒與夜叉、龍?zhí)又g的故事,以鍛煉學生語言的描寫力和再現(xiàn)力;最后,教師重新設置語境,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東海龍王將哪吒告到玉帝那里,他們站立在自己的角度分別會怎樣來描述這個故事呢?通過置換角色,嘗試以不同的身份和口吻來進行轉述,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教材中所蘊藏的訓練資源開掘出來,并搭建了“概述”“詳述”“轉述”的訓練平臺。這對于訓練資源相對匱乏的小學來說,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過:“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的關注本身就是思維運轉的過程,事實上思維的快速運轉需要以大量的既定知識信息作為支撐。這對于很多小學來說無疑就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教師要在教學中,準確洞察和考量學生的原始學情,在積極運轉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意識,真正為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助力。
比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撰寫的小品文《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薩沙一家周末來到森林,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只有一件雨衣,父親就將雨衣給了母親,母親給了孩子,最終薩沙將雨衣又給了雨中的薔薇花,揭示了要學會保護弱小的道理。學生在閱讀整篇故事時就發(fā)現(xiàn)了,全家人將這一件雨衣逐個地依次傳遞,為什么不直接給孩子呢?這是一個非常有力的發(fā)現(xiàn),與蘇霍姆林斯基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息息相關,需要學生積極運轉自己的認知思維,才能真正窺探到作者如此設置情節(jié)的根本用意。是啊!為什么爸爸不能一步到位,直接將雨衣給最小的孩子,而需要一個個傳遞,這不是很麻煩嗎?很多學生能夠提出這一問題,但始終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正是鍛煉小學生思維認知能力的重要契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篇課文的作者,并相機出示蘇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經歷和教育成就;隨后,從作者的身份和寫作用意出發(fā),讓學生重新考量這一問題。很多學生立刻意識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能夠懂得保護弱小的道理,爸爸將雨衣傳遞給媽媽,媽媽再傳給孩子,就是用榜樣示范性的力量來對孩子、對薩沙進行教育,所以薩沙才能從大人的身上獲取力量,將雨衣給了比自己還要弱小的薔薇花。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學生原始的初步認知上,尊重了學生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并通過拓展資料來彌補學生的知識信息缺口,為學生思維訓練提供了認知動力。
葉瀾教授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睂W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的語文教學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一方面需要充分開掘教材文本中的美學元素,一方面要利用生活資源與文本之間的深入勾連,更好地促進學生審美意識的不斷發(fā)展。對于留守兒童,尤其是小學生來說,雖然他們對于信息資源的掌握數(shù)量有限,但農村中有著眾多獨特的資源,可以將其作為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要保障。為此,教師要善于運用農村周邊的豐富資源,將其與教材中的課文有機結合起來,真正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比如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所描寫的《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就展現(xiàn)了農村暮春時的優(yōu)美景色和兒童爛漫天真的和諧之美。這首詩所蘊藏的美學元素就在于農村質樸的景色之美和兒童天真活潑的人文之美。怎樣才能讓學生更為真切地感受到農村生活的質樸之美呢?筆者就展開了這樣的教學:首先,出示這首詩中描寫農村景色的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蔭。在理解詩歌之后,教師相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并結合自己的生活說說,農村生活還有哪些優(yōu)美的景色,學生在描述的過程,就是捕捉美、表達美的過程;其次,緊扣兒童所呈現(xiàn)的動景,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于美的捕捉,教師可以從課文中“急走”“追”“尋”等動詞中引領學生想象兒童的表現(xiàn),將一片盎然生機融入自然之境中。
縱觀整個教學板塊,教師就充分結合了農村生活的資源優(yōu)勢,將語言文字沖擊到學生的原始積累中,形成文本與生活的有效對接和碰撞,強化了學生的審美意趣,為小學語文核心能力的生長奠定了基礎。
我國有著幾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很多傳統(tǒng)習慣和風俗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價值資源,是學生進行文化品位和認知發(fā)展的重要依托。因此,教師要積極洞察教材文本中所蘊藏的傳統(tǒng)資源,將知識的積累轉化成文化的積淀,利用學生對農村生活的獨特體悟,提升他們的文化層次和品味。
比如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先從自然之景出發(fā),感受青山、綠水、桃花、鱖魚等形成的和諧、優(yōu)美畫卷,然后聚焦這首詞中的人物,即漁翁,從詩詞中“青箬笠”“綠蓑衣”來感受其獨特的外形,并緊扣詩詞中“不須歸”引導學生探究:詞人張志和為什么“不須歸”,學生結合詩詞內容分別從景色太美、鱖魚真肥、風雨不大等多種原因,理清了詞人“不須歸”的眾多原因。最后,教師則引導學生聚焦詩詞中一個具有鮮明傳統(tǒng)文化意味的景象,即“垂釣”,并相機補充了柳宗元的《江雪》進行對比:同樣都是釣魚,這兩首詩詞中垂釣的環(huán)境、心境有什么不同?從而最終認識到“垂釣”在古典文學中其實蘊藏著豐富的價值,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中的匯總,凸顯了與世無爭、淡泊名利、置身事外的高超情懷,有著鮮活的文化印記。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通過理解、拓展,將學生的認知提煉到文化的層面,并對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藏的博大情懷進行了感知與體驗,真正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小學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著不足之處,也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教師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彌補其不足,凸顯其優(yōu)勢,從而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