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標
材料作文一般表述為: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寫作要求大致是: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其中,“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的范圍”尤為關鍵,先例析如下。
一.自然類材料。如:兩條小魚一起游泳,遇到一條老魚從另一方向游來,老魚向他們點點頭,說:“早上好,孩子們,水怎么樣?”兩條小魚一怔,接著往前游。游了一會兒,其中一條小魚看了另一條小魚一眼,忍不住說:“水到底是什么東西?”看來,有些最常見而又不可或缺的東西,恰恰最容易被我們忽視;有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卻能夠引發(fā)我們深入思考……
【示范解讀】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思想、觀點、行為往往通過一些自然物的擬人化的形式反映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善于將材料的內(nèi)容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從而挖掘其中的含義與導向。這類材料推薦“聯(lián)系實際法”——由物及人(社會)。本題的材料就是老魚與小魚的一則簡單對話。老魚問:“水怎么樣?”小魚說:“水到底是什么東西?”。寓言所講的是,魚要懂得認識自己所生活的水是什么,寓意就是:人要懂得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以及環(huán)境中的那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如此,才能正確定位自己的身份,才能正確選擇與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交往相處的方式。我們在審題構(gòu)思時,也要把思維打開,不可單從生存與環(huán)境的意向思維去立意。
二.人事類材料。如:周末,我從學?;丶?guī)椭赊r(nóng)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濘,我挑著一擔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沒幾步,就心跳加速,雙腿發(fā)抖,擔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媽媽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態(tài),大聲地喊:“孩子,外衣脫了,鞋子脫子,再試試!”
我脫了外衣和鞋襪,卷起褲腳,重新挑起擔子。咦,一下子就覺得腳底下穩(wěn)當了,擔子輕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媽媽跟前。
媽媽說:“你不是沒能力挑這個擔子,你是擔心摔倒,弄臟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脫掉外衣和鞋襪,就甩掉了多余的顧慮。
【示范解讀】事件類材料的審讀一定要根據(jù)我們強調(diào)的“整體把握的原則”和“主體分析的方法”——概括中心事件(材料講述了一件什么事)→確定材料對象(有幾個主體,并分清主次)→他們有哪些言論和行為?結(jié)果怎樣?→(探求出現(xiàn)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能準確地提煉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為文章的主旨,一定會使所寫文章既切題又有深度,常規(guī)的操作: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結(jié)果→提煉道理(一般有關鍵詞句提示)→組句,壓縮成主謂賓觀點句子。有時也會用到“因果分析”,比如我們找準了對象:孩子、媽媽,概括了大意:孩子挑擔,媽媽指導,也抓好了關鍵:“脫掉外衣和鞋襪,就甩掉了多余的顧慮?!本涂捎蓛鹤拥慕嵌扔晒菀颍航Y(jié)果句——一下子就覺得腳底下穩(wěn)當了,擔子輕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媽媽跟前→原因句我脫了外衣和鞋襪,卷起褲腳,便可立“放下顧慮”的意。從媽媽角度——關鍵句:脫掉外衣和鞋襪,就甩掉了多余的顧慮,也可立“放下顧慮”之意。但是考慮到“整體把握的原則”,我們認為最佳立意應該是——做好事情,就要甩掉了多余的顧慮。
三.哲理類材料。如: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還有更重要的事。這種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人們對此的思考不盡相同。請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示范解讀】這類材料我們采用“關鍵詞提煉法”審讀——找出關鍵句→提煉出關鍵詞→組句:關鍵句中的關鍵詞+謂語+關鍵句中的關鍵詞。具體就是(1)找出材料中“主體性”的關鍵詞。(2)根據(jù)“主體性”的關鍵詞,選擇一個作為自己開掘的方向。也可以兼顧,談它們之間的關系,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本材料中“主體性”關鍵詞:“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我們要注意轉(zhuǎn)折關系:材料的第一個句子,是一個轉(zhuǎn)折關系的復句,一般情況下立意的指向是后半句。我們要注意材料中的代詞:“這”指代的是上面兩種情形,“人們對此的思考不盡相同”則告訴我們立意的多元性。另外,材料中“自己認為”和“似乎還有”這樣的詞,也提示我們立意不必一定偏向后半句的“所指”。因此,立意方向可以:一從“重要的事”切入(1)腳踏實地,做好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2)勇于實踐,切忌好高騖遠;(3)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提升自我。二從“更重要的事”切入(1)風物長宜放眼量;(2)生命不息,求索不止;(3)書寫人生的大我。三從“兩者的關系”切入(1)自己埋頭干活沒錯,但不時也要抬頭看天,仰望星空,拓寬視野;(2)人該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奮斗,也該思考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3)每個人除了要灌滿自己這條小河,也該思考如何匯入社會這條大河。
四.實戰(zhàn)演練。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穿過幽暗的歲月,也曾感到彷徨。當你低頭的瞬間,才發(fā)覺腳下的路?!S巍
路走錯了,奔跑又有什么用呢?——貝納姆
我們已走得太遠,以至于我們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o伯倫
【審題立意】三則材料圍繞“人與路”這一“話題”展開,可以根據(jù)“整體把握”的原則去解讀材料。第一則是“在路上”彷徨時要“低頭”去思考、審視才可以“發(fā)現(xiàn)”,是基于經(jīng)歷后的一些認知和感悟;第二則材料相對容易,是講“路”的“方向”而非一味注重速度,否則定適得其反;第三則材料與第一則材料有相通之處,此處的“忘”需要回頭看看、想想為什么而上路。綜合起來,無非三個問題——一是為什么上路?途中彷徨時怎么辦?我們要走向哪里?
審題立意是寫作的起點,要堅持“整體把握”材料,而非肢解或者斷章取義。實際寫作中,有不少同學抓住“我們已走得太遠,以至于我們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這句話,深入挖掘“人性的缺失,要認清人性的根本”“不忘初心”“不改初衷”“等等靈魂的腳步”等,也有同學抓住“穿過幽暗的歲月,也曾感到彷徨。當你低頭的瞬間,才發(fā)覺腳下的路”大寫“留心沿途的風景”“慢慢走,欣賞啊”“不要忽視親情”“關注身邊的底層”等;很多同學也能夠整體把握材料,但立意有的“高大上”——“鄉(xiāng)村變遷”“城市化改造”“人性的完善”,有的過于“自我”——“高中三年流水賬”“期末考試的影響”,甚而有的太過“苛刻”——“‘批判’高考”“‘批判’教育”。總而言之,上述立意沒有整體圍繞“人與路”這一話題下展開,沒有“寫對”何談“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