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細英
(廣東省東莞市洪梅中學,廣東東莞 523160)
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英語興趣、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一直落后于全市的整體水平,尤其是英語口語水平一直不高,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是筆者的研究重點。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需求,更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與能力的重要手段。
受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并沒有被完全打破,絕大部分教師仍然十分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在課堂上花了大量時間詳細講解語法規(guī)則、解釋詞義,導致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缺乏了解。加之英語教師平時教學任務重,工作煩瑣,忽視了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一旦涉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時,就會感到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識不夠全面[1]。進入初中,因所學科目增加、初中英語教材詞匯的增多和語法難度的提高,學生每天疲于對語法知識的學習和對詞匯的記憶,忽視了對文化差別的學習,不利于文化意識的形成。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迅速發(fā)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需要培養(yǎng)適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因此,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英語是一門全球性語言,這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與之相應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交際能力。為此,《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英語課程目標應該包括文化意識、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和情感態(tài)度。這是我國首次把文化意識列入課程標準。這標志著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目標由單一注重工具性向人文性與工具性并重的轉(zhuǎn)變,也表明了文化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冻踔杏⒄Z教學大綱》也同樣提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2016年10月,中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其中“文化品格”成為英語學科素養(yǎng)之一[2]。
語言和文化不可分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語言學家弗賴斯強調(diào)了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他說:“講授有關(guān)文化和生活情況是語言學習的各個階段不可缺少的部分?!闭Z言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最終也要歸于生活中去。因此,筆者認為學好一門語言,就要創(chuàng)造語言的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去了解、模仿,進而掌握在這個生活環(huán)境中應使用的語言,從而使學生用好這個工具,表達自我、與人溝通,深入了解這門語言的文化,進一步掌握這門語言。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而且要滲透與英語有關(guān)的文化內(nèi)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chǔ),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就會鬧出笑話。例如,諺語“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譯為“天正下著傾盆大雨”。因為雷雨交加的聲音聽起來像貓和狗在打架的聲音,學生如果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則會直譯為:“天空正下著貓和狗”。所以教師必須進行異國文化的滲透,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在教材中,學生學了很多有關(guān)動物的詞匯,如dog, bat, owl等。在英語中,狗是“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而在中文里,狗會被用在一些臟話里,如“狗東西”“狗改不了吃屎”等。在英語中 “as blind as a bat”可譯為“有眼無珠”,而對中國人來說,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在英語中 “as wise as an owl”譯為像貓頭鷹一樣聰明,他們把貓頭鷹當作智慧的象征,而中國人則視貓頭鷹為不祥的象征。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中必須結(jié)合相關(guān)文化背景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比較詞匯在不同文化中的含義。
英語和漢語在語法上存在比較顯著的差異,尤其是句子結(jié)構(gòu)。比如,在講時間和地點時,中國人習慣從大時間、大地點到小時間、小地點;英文中的表達則與中文相反。例如,常見的句子“我就讀于第一中學,七年級,六班”,很多學生都會按照中文的順序表達:“I study in No.1 Middle School, Grade 7, Class 6.”而英語對地點的表達應該是從小到大“I study in Class 6, Grade 7, No.1 Middle School.”再如,“現(xiàn)在加拿大在下雪”,學生依然按照中文順序表達:“Canada is snowing/snowy now.”而在英語中指示代詞“it”可以指代時間、距離、天氣等,所以正確的表達為“It is snowing/snowy in Canada now.”
在初中英語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應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文化內(nèi)涵。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了解西方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等。例如,在人教版新目標九年級Unit 2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有三篇文章是關(guān)于中秋節(jié)、萬圣節(jié)以及圣誕節(jié)的。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本單元的重點語法知識賓語從句及感嘆句的用法,而且需要了解這三個節(jié)日的習俗及由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利用課余時間上網(wǎng)查閱相關(guān)信息,切實了解這三個節(jié)日的傳統(tǒng)習俗及由來。之后,教師可以讓各小組在班級中分享、匯報成果,互相補充。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既體會了小組合作的快樂,學習到了相關(guān)文化知識,同時在實踐中了解了賓語從句和感嘆句的用法。教師還可以在本單元設(shè)計一篇話題作文——“春節(jié)”,讓學生學會用英語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真正做到在用中學,學中用。
(1)觀看英文電影。不少英文電影內(nèi)容生動、真實,涉及很多文化背景知識,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劇Good luck,Charlie每集獨立,時間不長且輕松幽默,其中融入了很多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每周觀看一集,之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配音、寫觀后感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記電影臺詞的方式積累詞匯,擴大他們的詞匯量。長此以往,學生聽、說、寫的技能一定會有顯著的提高。
(2)組織英語活動。初中生喜歡玩,他們模仿能力強,教師可以利用重要的節(jié)日開展實踐活動,如學唱英文歌、制作主題文化手抄報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熟悉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例如,在圣誕節(jié),英語教師組織自己班級學生參加全校圣誕歌曲大比拼。學校還制訂了獎勵制度,師生們熱情高漲,紛紛為比賽出謀劃策,參與者既感受到節(jié)日的快樂,同時也體驗了異國的節(jié)日氛圍。
(3)拓展課外閱讀,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簡易的外國文學讀本、報刊,如《21世紀中學生英語報》《中學生英語輔導報》《英語周報》等輔助性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文化信息,讓學生體會英美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差異。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認識到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改變傳統(tǒng)的以語法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正確運用英語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探索培養(yǎng)初中生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固化有益的教學方式并堅持不懈地改進,可以使教師教有所得,讓學生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