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俊
(甘肅省武威第九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則是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學生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在全民學習英語的今天,英語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斷提高,有些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在這樣的學習背景下,有些學生仍無法得體地運用英語,遇到需要運用英語的交際場所,不是磕磕巴巴,就是漏洞百出,甚至鬧出笑話。而學生不會得體地運用語言這一問題的根本在于欠缺文化意識。那么,英語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才能讓學生得心應手地運用英語呢?
跨文化交際,從外語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終極目標來看,包含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性;幫助學生形成文化的平等觀,承認各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加強對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傳播文化的使命感[2]。在此過程中,學生只有很好地理解并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能更好地將中國最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出去,才能在學習與交際中找出中國文化與英語文化的不同,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適應并學習英語文化,不斷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例如,在中國文化中,“狗”含有貶義色彩,與其有關(guān)的表達貶義的詞語比比皆是,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等,而在英語文化中,它的含義則截然不同,如從“a lucky dog”就可以看出。語言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以文化為基礎的,沒有文化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而語言中的許多方面,尤其是詞匯意義,都包含著文化因素,從這一層面來看,語言是一種文化行為,語言的象征意義來源于文化。因此,英語教師應深刻理解并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我國外語教學中有關(guān)文化因素的內(nèi)容已出現(xiàn)了近一個世紀,但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我國外語教學的相關(guān)人士對文化因素才有所重視。然而,時至今日,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而缺乏對學生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言又肩負著傳遞文化的任務,而課堂就是將語言與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場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挖掘語言與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成為教師教學的當務之急?!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shù)、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初中英語教材涉及的內(nèi)容包括多個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加以引導,讓學生意識并逐步體會中西方語言的文化差異,然后加以對比分析,使他們根據(jù)場合和特定文化背景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最終在交際中得體地運用。
例如,八年級下冊 Lesson72中,布朗太太要去看醫(yī)生,于是她的醫(yī)生接見了她,經(jīng)過仔細檢查,醫(yī)生說:“There's nothing much wrong with you.”可是,布朗太太仍然說:“I'm not feeling well.”醫(yī)生說:“You're eating too much.”當課文進行到這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醫(yī)生不說“You’re too fat?”然后讓學生分組展開討論,討論完畢,小組選代表發(fā)言。最后,集合各小組意見,教師點撥,通過文章學習,學生明白了在西方文化中,“fat”一詞是貶義、不禮貌的,尤其對女性更是帶有冒犯性,而在中國文化中,這一詞是暗示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有“發(fā)福”之意。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能形成能善于分析文化差異的習慣,逐步提高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并把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學習文化的工具,細細揣摩與感悟。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培養(yǎng)一定的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是初中階段英語學習的主要目標?!睂W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得體地進行交際。學生只有在真實的交際中,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語言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一定的任務,也可以定期安排一些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在交際中體會成功的喜悅[3]。教材中的閱讀部分涉及許多東西方文化,內(nèi)容有時代感,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教師可通過整理拓展,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某一單元或幾個單元涉及的共同話題,發(fā)掘并適當拓展這一話題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異,讓學生自編對話或進行課本劇表演。通過交際練習,學生能更深入地體會文化差異,從而主動、有意識地進行學習和跨文化交際。
(1)寫英語日記或周記。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身邊的小事或趣聞用英語寫下來,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教師要及時評改和指導。
(2)開展英語專題或課題展覽。教師讓學生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圖片、明信片和郵票等,了解其風俗習慣,將它們做成專題并配以圖片或文字等,在班級展出。
(3)編制英語小報。學生通過收集英語國家的相關(guān)資料,仿照中文小報式樣,創(chuàng)作出某個國家的???/p>
(4)創(chuàng)建校園英語角。英語角的作用是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效開展英語角,能夠為學生提供口語交際的平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英語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5)多媒體制作比賽。學生用英語制作網(wǎng)頁、電子小報等,激發(fā)了他們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教會學生得體地運用語言,要注重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結(jié)合中西方文化教學與語言知識的傳授,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在真實的交際中流暢并得體地運用英語,從而在學習中感受英語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