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記者 宋韜
“什么?在紙媒生存條件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下,《民主與法制》居然是周刊?而且影響力還不減當年!”這是很多朋友在聽完我介紹之后的第一反應。
2015年3月,當我作為一名讀者、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來到位于兵馬司胡同63號的《民主與法制》編輯部時,這時的《民主與法制》還是旬刊。但是,此時,《民主與法制》改刊小組已經在為改為周刊進行緊鑼密鼓的調研、探索與可行性研討了。
是的,很多人不免會有疑問:目前紙媒生存條件如此艱難,《民主與法制》為什么要逆風而行,改旬刊為周刊呢?
“縱觀世界范圍內的知名雜志,像《時代》周刊、《新聞周刊》《人物周刊》《紐約客周刊》《明鏡周刊》《瞭望新聞周刊》《三聯(lián)生活周刊》《中國新聞周刊》等等,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新聞期刊的最終目標,就是周刊?!弊鳛閯倓偒@得“從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榮譽稱號以及“從事新聞工作30年”榮譽稱號的資深媒體人,辦一本法治周刊,一直是劉桂明總編輯的一個夢想。
無論是最初在《法律與生活》雜志工作期間,還是后來主編《中國律師》雜志以及主編《青少年犯罪研究》雜志期間,限于當時時代環(huán)境、客觀物質條件以及刊物內容定位的原因,辦一本法治周刊的夢想只能悄悄藏在心里?!暗健睹裰髋c法制》工作后,我意識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被我趕上了!《民主與法制》作為一個老牌子、大牌子、好牌子,經過幾代《民主與法制》人的不懈努力,此時,創(chuàng)辦一本法治周刊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是一件水到渠成、理所當然的事情。作為一名法治媒體人,誰不希望創(chuàng)辦一本法治周刊呢?”是呀,誰不想創(chuàng)辦一本法治周刊呢?!就是在這一理念的驅動下,最終,在民主與法制社黨委的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支持下,在全社各部門同志的集體努力、配合下,《民主與法制》成功改為周刊。
而回想起當初創(chuàng)辦周刊時的場景,劉桂明總編輯的聲音明顯提高了一個音量:“當初決定辦周刊時,那是真的苦呀。這完完全全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全新探索。誰都沒有辦周刊的經歷,怎么改?改成什么樣?整個辦刊流程是什么?改刊后的周刊設為多少頁?紙張采用什么材質?工期是否來得及?這些都是未知。但是,從目前來看,實踐證明,當初決定《民主與法制》改為周刊,無疑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說完最后一句話時,我看到劉桂明總編輯的眼睛在發(fā)光,聲音中也滿含著一種傲嬌的音色。
而之所以能在《民主與法制》實現(xiàn)自己的周刊夢想,這背后不僅有《民主與法制》社黨委領導的支持,還有各部門同事的全力配合,更多的,是幾代《民主與法制》人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的結果!“這是我們幾代《民主與法制》人40年奮斗的成果!”
說起《民主與法制》的40年,這就不得不聊聊一個長達40年的故事了?,F(xiàn)在,讓我們先將思緒拉回到40年前的上海灘。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我國法治新聞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并逐漸成為新聞報道的重頭戲。而《民主與法制》,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治類雜志,在我國法治報道中占據(jù)了“領頭羊”的位置。
《民主與法制》雜志自1979年8月創(chuàng)刊以來,就以宣傳報道法制事件為己任,由此形成了雜志發(fā)展的四個階段:1979年8月~1994年的月刊階段;1995年~2010年的半月刊階段;2011年~2015年的旬刊階段;2016年~至今的周刊階段。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國家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同時號召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自此,中國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
1979年3月,國務院在中共中央〔1978〕32號文件“關于恢復政法院系、培養(yǎng)司法人才”的精神指示下,批準恢復華東政法學院。
1979年5月底,上海市法學會召開了以“解放思想,發(fā)揚民主,繁榮法學,為四化服務”為主題的年會。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夏征農在會議講話中呼吁要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參會的鄭心永作了《民主與法制》籌備情況的報告。
1979年6月14日,上海市委決定原由華東政法學院創(chuàng)辦的《法學》月刊自7月起復刊,并更名為《民主與法制》,由上海市法學會和華東政法學院合辦,在上海社科聯(lián)工作的老報人鄭心永任主編。
1979年8月10日,《民主與法制》雜志第1期正式發(fā)行,這個新生命呱呱墜地。
創(chuàng)刊后的《民主與法制》由于順應了當時的形勢,為群眾說話,特別為受冤屈的人伸張正義、批判“公安六條”、揭露丑惡現(xiàn)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注意。如發(fā)生在湖北天門的一件嚴重迫害事件,經刊物調查披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受害人最終得到平反。
正是由于刊物根植于群眾,時刻反映群眾呼聲,刊物出版后一紙風行,三年之內,每期印數(shù)從開始的兩三萬冊增加到80萬冊,一度達到了洛陽紙貴的程度。
《民主與法制》當時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呢?通過一件小事兒,可窺一斑。1984年10月22日,武漢市東湖風景區(qū)建筑工程隊團支部組織了“你最喜歡什么報紙雜志”的民意測驗,有45名青工參加投票,每人限定寫自己最喜歡的報刊各5種。結果進入前五名的雜志是:《民主與法制》雜志得32票,《建筑工人》雜志得20票,分別占第一、二名。作為一本法制雜志,能夠在建筑工人群體中獲得比本行業(yè)刊物還高的投票,可見當時《民主與法制》在群眾中的受歡迎程度之高。
輝煌的背后,是初創(chuàng)時期《民主與法制》人面對艱苦的條件不斷斗爭的過程。一間不足100平方米的大房間,用三合板分割成大小不同的五個間隔,這就是《民主與法制》的編輯部。而初創(chuàng)時期的工作人員,只有兩個半人(有位同志是兼職)。就是這兩個半人,要同時完成組稿、發(fā)稿、校對、聯(lián)系印刷、發(fā)行以及一切財務、雜務等工作。同時,需要邀請各方面人士參加采訪、寫稿、審稿、改稿等工作。于是,一支比較龐大的“志愿軍”隊伍由此誕生。正是這樣一支“雜牌軍”,保證了雜志每期發(fā)表的文章既有見解、有分量,又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同時,還達到了宣傳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目標。
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為中國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也拉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序幕。而《民主與法制》,正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產物,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后最早創(chuàng)刊的法制期刊。
緊接著,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央領導同志對于法制的重視,一個圍繞經濟建設學法、用法的熱潮迅速在全國掀起。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1995年,為順應時代發(fā)展大潮,滿足百萬讀者需求,《民主與法制》決定由月刊改為半月刊。
2011年,步入而立之年的《民主與法制》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正如劉桂明總編輯在卷首語中所說的那樣:“面對世界多元化、經濟全球化、法治普及化的現(xiàn)狀,面對宣傳時效與市場發(fā)行等因素,《民主與法制》人又一次選擇了創(chuàng)業(yè),改半月刊為旬刊?!睂⒃瓉淼臋谀空铣伞熬劢古c專題”“立法與司法”“民主與民生”“社會與經濟”“爭鳴與調查”“文化與資訊”等六大板塊。同時,通過熱點問題專題化、理論問題通俗化、爭議話題正面化、重大主題系列化等多方面努力,不斷擴大覆蓋面,提高了影響力,增強了可讀性。
>>2011年年初,在上海試行《民主與法制·財經評論》。圖為《民主與法制·財經評論》封面。 資料圖
“改旬刊是為改周刊進行的一次嘗試?!被叵肫甬敵鮿偢难瘯r的情景,阮瑩副總編輯不由感慨,“其實當時從半月刊改為旬刊,相當于每個月要多辦一期,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對于我們三個執(zhí)行主編(阮瑩、連繼民、黎偉華)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p>
“當時每一期都要做一個聚焦話題,執(zhí)行主編要負責將每個選題分解,分析出從哪些點、哪些面入手,才能讓整個選題更立體、更全面,才能給讀者呈現(xiàn)更生動的文字、視角。尤其是編者按這塊兒,按照劉總的要求,每期的編者按部分,需要提煉出本期選題的亮眼之處,因此,當時撰寫編者按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也是一次難得的磨煉自己的機會?!?/p>
雖然改旬刊的過程異常艱苦,但探索的過程總是充滿了未知,而未知的探索就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封面設計就是其中一個驚喜。“我記得那時的選題是‘事故車維修黑幕’,當時美編設計了一個繁體的‘車’字作為那期的封面,字中間加了兩個車轱轆,劉總看后覺得這個創(chuàng)意非常妙。于是,就是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劉總決定以后每期的封面都提煉一個關鍵字作為封面、也作為本期選題的點睛之‘字’?!闭f起當年的場景,阮瑩臉上流露出了滿滿的成就感。
求變,一直是《民主與法制》基因中的性格底色。在改為旬刊后不久,勇于創(chuàng)新的民主與法制社領導又于2011年年初在上海試行《民主與法制·財經評論》(即《民主與法制》財經版),由馮慧、陳紅梁、胡崢、侯勁松、董啟元、傅文彬、董啟泉等同志進行具體的雜志編輯出版工作。
說起《民主與法制·財經評論》的創(chuàng)建,馮慧副總編輯的思緒一下拉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案母镩_放初期,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法制上。到了90年代,社會大眾的注意力逐漸轉移到了經濟方面。而此時,有關經濟方面的報刊寥寥無幾,此時,創(chuàng)辦一本聚焦經濟議題的刊物成為大家的共識。于是,在社領導的鼓勵與支持下,《民主與法制·財經評論》應時而生?!?/p>
試行三年,《民主與法制·財經評論》大多通過贈閱的方式,送到了各位業(yè)內專家與忠實讀者的手中,收獲了大量極具建設性的建議。“在發(fā)行方面,還有一件比較有趣的事兒。當時上海有很多外資便利店開始在店里銷售雜志,面向年輕讀者,通過不斷溝通,最終,我們將《民主與法制·財經評論》擺進了便利店,效果非常好。當時甚至占到了總發(fā)行量的10%”。
不斷的實踐證明,《民主與法制》由旬刊改為周刊是完全切實可行的。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歷,也是一次探索《民主與法制》改為周刊可能性的意義重大的嘗試。這個過程中,《民主與法制》上海記者站的同志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不僅是這次改革的先行者,更是探索者、參與者、見證者。
為了改刊工作的順利進行,2015年,《民主與法制》社領導決定成立雜志改刊領導小組,在劉桂明組長的委托下,時任總編室副主任王健、發(fā)行部副主任李建福和辦公室副主任孫英哲先后走訪了《三聯(lián)生活周刊》《瞭望新聞周刊》以及《中國新聞周刊》等國內發(fā)行量和影響力較大、公信力較強的三家新聞性周刊進行專題調研。
旬刊時期的《民主與法制》為每期4個半印張、72個頁碼。從市場調研情況來看,三家新聞性周刊中,只有《瞭望新聞周刊》頁碼與《民主與法制》雜志最為接近,4個印張、64頁?!度?lián)生活周刊》和《中國新聞周刊》的頁碼分別為10個印張、160頁和9個印張、96頁。那么,改刊后的《民主與法制》頁碼定為多少頁最為合適呢?
“當時我們進行了測算,如果改為周刊后依然設為72個頁碼的話,就意味著半個印張(8頁)需要印刷廠手工搭頁,隨著工期的縮短,這樣會嚴重影響裝訂印刷時間,導致不能按時出刊。最后,社領導綜合考慮,決定改為64頁碼?!崩罱ǜ1硎?。
而在雜志定價上,改刊小組也進行了詳細測算。“《民主與法制》雜志當時每期定價為5元,全年訂閱價為180元。如果改為周刊后,隨著人工成本、紙張成本、購買圖片版權等費用的增加,原計劃定價為10元。但考慮到讀者的消費承受能力,定為10元漲幅較大。最后社領導集體決定定價設為6元,全年訂閱價為288元,這樣讀者更容易接受?!眲⑽「鄙玳L指出。
關于改彩印,則是一次全新的飛躍。“《民主與法制》雜志之前為黑白印刷,內文紙為70克膠印書刊紙,封面為128克銅版紙。而改為彩色印刷后,內文采用64克輕圖紙,封面采用157克銅版紙,印刷成本基本維持不變。證明周刊采用彩色印刷是完全可行的?!卑l(fā)行部主任劉燕燕分析道。
于是,2016年1月,《民主與法制》改旬刊為周刊,全彩印刷,并對欄目及內容作了相應的調整,增加了法治、經濟、熱點等欄目板塊,使得雜志內容更具新聞性,也更接地氣,刪去了旬報、服務等跟網站、微博、微信新媒體內容重疊的欄目。以更專業(yè)、深刻、嚴謹?shù)木?,通過每期策劃一個封面主題的形式,著力解決發(fā)行量和影響力的兩大難題,用力平衡深度與速度、宣傳與監(jiān)督、趣味與品位等三大矛盾,大力完善制度改革、案件追蹤、事件挖掘、現(xiàn)象分析等四種報道,及時引導社會焦點熱點事件,反映群眾呼聲,弘揚社會正義,關注百姓生活,普及法律知識,倡導文明新風,抨擊違法犯罪行為,真正辦成一本主流、權威、有影響力的法治周刊。
這是一個探索、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探索、改革、創(chuàng)新,也就意味著前面的路該怎么走,誰也不知道?;叵肫?016年第1期的出版過程,王健主任感慨萬分:“改為周刊后的第1期印刷時,我們全編輯部的人都趕到了城南的印刷廠現(xiàn)場見證印刷全程,生怕出一丁點兒的錯誤。說實話,當時每個人心里都是很慌的。最終,編輯部門、發(fā)行部門前后經過長達半年的磨合、摸索,大家才熟悉了所有流程?!比缃?,周刊出版工作已經走上了正軌。每周五上午,每期的執(zhí)行主編王健、侯兆曉、崔勃、劉瑜都要從城北趕到南郊40公里外的印刷廠,現(xiàn)場見證本期雜志的印刷。有時開車去,遇到限行,就算倒三趟地鐵也要趕過去,為的就是確保雜志印刷順利進行。有時遇到突發(fā)情況,需要調整版面,美編就一直在后方等待支援。
“當時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每次從印廠回來的路上,內心總是非常焦慮的。而這種焦慮一直要持續(xù)到下周一將雜志拿到手上,翻閱一遍之后,心才會踏實下來?!苯箲]的同時,成就感也是同比例增長的,阮瑩談道:“改周刊之前,執(zhí)行主編只是負責編排階段,而改為周刊之后,每期的執(zhí)行主編則要從發(fā)稿、后期制作到最后的看樣階段全程參與,這個時候,更能深切地體會到,雜志就是自己的孩子?!彪s志與印廠的關系,套用劉桂明總編輯的話說就是:“你負責技術到家,我負責妙筆生花?!?/p>
可以說,周刊的順利刊發(fā),是整個民主與法制社同志集體努力的結果,無論是《民主與法制》上海記者站的同志,還是已經退休的連繼民副總編輯、呼滿紅主編,以及現(xiàn)在民主與法制社的領導、同事。他們都參與了《民主與法制》周刊誕生的過程、經歷了《民主與法制》周刊發(fā)展的歷程,更見證了《民主與法制》走向新時代的進程?!睹裰髋c法制》周刊,是一代一代的《民主與法制》人不斷努力、團結奮斗的成果!
如今,改為周刊后的《民主與法制》與《民主與法制時報》、民主與法制網共同構成了一套完善的發(fā)稿體系。借用劉桂明總編輯的話就是:“《民主與法制時報》代表了報道的高度,民主與法制網代表了報道的速度,《民主與法制》周刊代表了報道的深度。高度、速度與深度的結合,使得《民主與法制》形成了報刊網三位一體的媒體矩陣,從而更高、更快、更加深入地進行法治宣傳報道,更好地向社會大眾傳播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思想,更有效地參與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中國的建設?!?/p>
媒體的發(fā)展一直源于技術創(chuàng)新,書籍、報刊、廣播、電影、電視、互聯(lián)網其實是在同一個陣營中傳遞信息并激發(fā)公眾思考。新媒體時代,紙媒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唱衰紙媒的聲音甚囂塵上。但在媒體為社會公器這個層面,沒有誰替代誰?!睹裰髋c法制》相信,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印制精美的、接近書籍的雜志依然是深度內容的最佳載體。
形式、內容、介質,都在應時應勢而變,但唯有追求原創(chuàng)好內容的宗旨始終不變?!睹裰髋c法制》人,用一個又一個的典型案例,講述著中國的法治故事;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與求變,訴說著對于民主與法制不變的追求;用40年的堅守,詮釋著什么叫做《民主與法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