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海月 徐賢卿
同為早期海派工筆仕女畫名家,潘振鏞和錢慧安可謂有諸多相似之處:都有多件作品見藏于代表中國書畫最高收藏級別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都在晚清海派工筆九大名家(改琦、潘振鏞、沈燧、胡錫珪、任熏、任熊、沈心海、馮超然、錢慧安)之列,還同為上海豫園書畫善會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錢慧安為首任會長),都曾師法清代中期仕女名家費丹旭而仕女藝術(shù)風格相近……作為同時代(晚清民初)、同地域(生活或寓居于上海)、同畫種(仕女畫)、同師承(藝術(shù)風格都部分師承清代中期大家費丹旭)、同結(jié)社(豫園書畫善會)的早期海派名家,潘振鏞和錢慧安藝術(shù)與收藏的比較,就頗讓人感慨機緣巧合而藝術(shù)無價。
潘振鏞和錢慧安一樣,在中國各大博物館收藏數(shù)量可觀——見藏的數(shù)量都在一、兩百幅左右。對于慢工出細活的工筆畫家來說,一幅作品精雕細造,可能花費個把月都不止,透過這些我們至少可以推測:
1.作為晚清職業(yè)畫家的潘振鏞和錢慧安,對待自己的工作,都極其嚴謹、認真和勤奮,這才有可能留存下如此大量精美的博物館級別的作品。
2.見藏于中國頂級的博物館,足以說明潘、錢兩人的藝術(shù)造詣。
3.就工筆仕女畫而言,和作畫時間相對較短的寫意畫相比,盡管兩人十分勤奮,但總體存世的作品,應(yīng)該仍是有限的。去除已經(jīng)被官方收藏的作品,民間藏家手中的資源可謂十分有限,再去除一部分贗品,潘、錢二人的真跡就顯得十分可貴。
● ?時代和地域
潘振鏞(1852-1921),字承伯,號亞笙,又號雅聲,別署冰壺琴主,晚署訥鈍老人、鈍叟、鈍老人,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出身于繪畫世家,祖父潘楷工花卉;父潘大臨,工仕女。
錢慧安(1833—1911),享年七十八歲。寶山高橋鎮(zhèn)花園浜村(今上海浦東)人。字吉生,號清溪樵子、退一老人,又號雙管樓主。
潘、錢二人的家鄉(xiāng),一個在上海,一個在緊挨著上海的浙江嘉興。清末民初的上海,已然初具移民城市的規(guī)模,不少江浙周邊城市的人,都寓居或移民上海。相近的地域,不僅造就了潘、錢兩人相近的語言和達濟天下的為人處世觀(兩人后來都加入了具有慈善性質(zhì)的豫園書畫善會),更造就了相似的清秀雅致的藝術(shù)氣質(zhì)和藝術(shù)風格。
圖1《人物冊》是錢慧安的代表作之一,此幅作品筆意遒勁,人物態(tài)度嫻雅,間作有山水花卉。錢慧安的人物造型和潘振鏞的弱柳扶風頗有不同——豐滿臉型,形同青果,頗有福相。錢慧安的線描也作干筆細線,釘頭鼠尾,勁峭古勁。
圖2潘振鏞的《巾幗英雄圖冊》是2011年上海朵云軒成交的冊頁,這幅作品非常契合諸文進在《改費遺風一脈傳——淺談潘雅聲的仕女畫風》中談到的:“潘雅聲(潘振鏞)的仕女畫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風格,無疑是深深受到了‘改費兩家的影響。在他的工筆仕女畫作品中,透露出一種十分淡雅和清新的浪漫格調(diào),以及流暢而輕柔的悠閑筆致和潔凈且明麗的令人十分難忘的仕女美人形象,都與‘改費一脈的經(jīng)典畫風,保持著一脈相承的一致?!?/p>
這幅冊頁還有潘振鏞及當時諸多文化名人的題識:
潘雅聲(即潘振鏞)題巾幗英雄目錄:巾幗英雄目錄:其一、天女送子圖。其二、麻姑獻桃園。其三、弄玉吹簫圖。其四、雙成吹笙圖。其五、虢國早朝圖。其六、昭君出塞圖。其七、西施浣紗圖。其八、貂蟬拜月圖。其九、二喬觀書圖。其十、孫夫人看劍圖。其十一、東坡參禪圖。其十二、明皇七夕圖。其十三、潯陽琵琶圖。其十四、息夫人思故圖。其十五、壽陽公主點額圖。其十六、謝庭詠絮圖。壬子夏日,雅聲錄于南湖之濱。鈐?。赫耒O。
高邕(豫園書畫善會的第二任會長)冊首題識:潘郎妙筆。儉盦主人藏有潘雅聲畫巾幗英雄圖十六頁以此四字屬書,壬子,高邕。鈐?。焊哏咚接?。
汪洵冊頁題識:秀水潘雅聲先生畫寶。巾幗英雄圖一十六葉,嘉禾吳儉盦珍藏。壬子春日,陽湖汪洵淵若書端。鈐?。宏柡翡?/p>
● ?流派和師承
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潘振鏞出身于繪畫世家,祖父潘楷工花卉;父潘大臨工仕女。潘幼年即染家學,六七歲時便能畫人物。父親去世后,為生活所迫,曾當過短期商店學徒。不甘就此消磨時日,仍專心習畫。后從師錢塘名畫家戴以恒 ,畫藝日臻精妙,尤工人物仕女。戴以恒之后,潘振鏞畫仕女師法清代畫家費丹旭(費曉樓),如圖3,用筆遒勁挺秀,設(shè)色淡雅,清麗絕俗。潘振鏞的花卉和書法則師法清初書畫大家惲壽平。
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錢慧安少時從民間畫師學寫真,早歲摹仇英、唐寅、陳洪綬,繼學費丹旭、改琦、上官周等,更心追手摹《晚笑堂畫傳》,融會諸家之法。
由此可見,潘振鏞和錢慧安的仕女畫,都曾師承吳門畫派費丹旭,但后期兩者在藝術(shù)風格上逐漸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潘振鏞的仕女更加古典,接近吳門畫派及費丹旭一脈的弱柳扶風;而錢慧安在費丹旭基礎(chǔ)上,后期還借鑒了“老蓮派”陳洪綬的夸張人物造型等技法,更多地吸取了當時別派人物畫技法和風格(圖4)。
● ?濟世與結(jié)社
在民國初年的上海,以美術(shù)開展慈善活動的團體當中,豫園書畫善會是規(guī)模較大、持續(xù)時間較長、參加人數(shù)眾多的重要一例,對當時及后來的海派藝術(shù)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
豫園書畫善會(又名邑廟書畫會、上海書畫善會)于宣統(tǒng)元年成立,畫會的地點設(shè)在上海豫園九曲橋荷花池畔得月樓。豫園書畫善會成立之初就吸引了大批當時活躍于上海大批著名的書畫家參加活動。
1947年編纂的《中國美術(shù)年鑒》又這樣記載這一書畫組織:“清宣統(tǒng)元年,上海書畫界同人,以慈善為懷,設(shè)書畫善會,賃豫園得月樓上為會所,訂立章程,將各家合作書畫,陳列會中待沽,除匾對碑版及壽屏書撰不能合作,歸專件例論潤外,其他均系合作。訂定合作潤例,售出之件,半數(shù)歸作者,余半數(shù)捐會儲蓄,存錢莊生息,遇有慈善事宜,公議撥用。冬施米、夏施藥,并助販甘浙魯豫各省水旱之災(zāi),以會員書畫潤例所得,半充善舉,故稱書畫善會?!?/p>
并且在后面羅列了眾多的發(fā)起人,有“錢吉生、楊佩父、馬瑞西、吳昌碩、黃旭初、蒲作英、楊逸、顧翔生、姚伯鴻、沈心海、高豈、黃克明、馮夢華、潘雅聲(潘振鏞)、潘叔和、金鞏伯、楊古醒、楊了公、郁屏翰、馬企周、朱紫翔、何詩孫、程瑤笙、張善開、沙輔卿、王一亭、徐吶甫、洪庶安、汪仲山。”
豫園書畫善會在此后的發(fā)展中“吸引了近二百余人入會參與畫會活動,前后活動近四十年,年因上海淪陷而一度暫?;顒樱箲?zhàn)勝利后又恢復(fù)活動了一個時期?!?/p>
● ?收藏行情比較
2016年香港蘇富比的春季拍賣會上,潘振鏞的《臨曹岳〈竹垞圖〉手卷》(1918年作、設(shè)色絹本)以87.5萬港元成交。潘振鏞以仕女畫聞名,以山水為主的《臨曹岳〈竹垞圖〉手卷》已經(jīng)接近7位數(shù)大關(guān),顯然令當時的藏家們倍感振奮。
而2017年,錢慧安也迎來了他首個破百萬港元的成交記錄:他的《福祿壽喜人物》(四條屏立軸,紙本)在香港恒大四季以165萬港元成交,使得市場再次確認了早期海派工筆仕女畫的藝術(shù)價值與收藏價值。
當然,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潘、錢兩人尺幅較小的扇面、冊頁和鏡心,也不妨可以納入考慮范圍:西泠印社、上海朵云軒、香港蘇富比等主流拍賣行里,也常常能見到其小尺寸的精品上拍,雖然價格一般都在幾十萬元左右,但對于作為早期海派工筆名家的潘振鏞和錢慧安來說,顯然未來仍然有著較大的想象空間(圖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