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單爽
社會矛盾研究方法是認識和研究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探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銳利的思想武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屬于馬克思主義中的高級社會形態(tài),馬克思認為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矛盾。矛盾是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動力,運用社會矛盾研究方法來分析和諧社會建設,是尋求社會發(fā)展動力,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社會發(fā)展的必要途徑。
社會和諧是人類追求的美好社會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者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即“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焙椭C社會的建設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聽到看到許多“不和諧”的聲音或現(xiàn)象,這些“不和諧”因素就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體現(xiàn)。中國古人將和諧社會的特征歸納為: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人與人的“和睦相處”、人與社會的“合群濟眾”、各種文明關系上的“善解能容、和而不同”。在當代,和諧社會的特征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特征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建設”的完整體系。
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是存在矛盾的?!吨泄仓醒腙P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主要矛盾為:“城鄉(xiāng)、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huán)境壓力加大;就業(y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y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xiàn)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再一次提出我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發(fā)展中不平衡、不協(xié)調、不可持續(xù)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科學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xiàn)象易發(fā)多發(fā),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最早于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如何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轉變好政府職能,有效提高社會服務與福利成為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矛盾的重要途徑。
社會組織有很多別稱,如:“非政府組織”“民間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社會服務機構”等等。我國1998年10月施行的《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中指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是指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這一稱呼是在2016年《社會服務機構登記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修訂稿)出臺后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其明確將我國社會組織分為社會團體、基金會和社會服務機構三種類型。關于其具體作用和功能,在我國《慈善法》中則有體現(xiàn),即與慈善類相關的公益活動。近幾年,我國愈發(fā)重視社會組織的存在。社會組織的成長與興起往往意味著國家干預、國家控制的退縮和公民自治、社會自治的擴張,即“市民社會”在國家社會中的興起。社會組織的存在和作用能夠有效彌補政府失靈的部分領域,提供政府難以涉及或不便提供的專業(yè)服務,對于維持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極大的作用。
1.社會組織登記注冊問題
這一點在嚴格意義上來說,從2016年《社會服務機構登記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修訂稿)》《基金會管理條例》出臺后得到較大的規(guī)范和改進,但仍存在條件要求較高,注冊程序繁瑣等問題。具體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明確要求社會團體成立必須具有50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30個以上的單位會員,雙重混合會員總數(shù)不得少于50個;基金會管理條例中明確要求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原始基金不低于800萬元人民幣,地方性不低于400萬元人民幣,非公募基金會原始基金不低于200萬元,原始基金必須為到賬貨幣資金。
無論是《基金會管理條例》《社會服務機構登記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修訂稿)》都明確提出,社會組織的登記注冊都需要受登記管理機關、業(yè)務主管單位的雙重領導。但由于政府有關部門作為社會組織的業(yè)務主管單位并不能給部門帶來更多的績效,反而讓業(yè)務主管部門承擔額外的社會組織相關業(yè)務和責任,導致很多社會組織找不到業(yè)務主管單位,無法順利登記注冊。在我國,社會組織如果無法順利在各級民政部門登記注冊,即被認為不被國家認可,其社會公信力將大大降低,組織資金將難以募集,組織活動亦難以開展。
2.社會組織生存保障問題
盡管有些社會組織可以順利注冊,蓋上“官印”,但更多的社會組織,甚至部分順利登記注冊的組織仍處于“無依無靠”的狀態(tài)。這些社會組織往往在運行中長期的時間后,出現(xiàn)組織運營資金的匱乏,工作人員溫飽問題難以解決而漸漸脫離組織等問題。針對這類社會組織出現(xiàn)的問題,我國目前還沒有明確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僅有的扶持鼓勵政策僅發(fā)現(xiàn)于國家對基金會的扶持中并寫入《基金會管理條例》。而這意味著這類“無依無靠”、無穩(wěn)定收入來源的社會組織將在社會中以這種狀態(tài)“自生自滅”。此類問題若不得到解決,將大大影響我國社會組織的發(fā)展,降低社會組織公信力。
3.政府對社會組織監(jiān)管范圍問題
對某些社會組織而言,登記注冊對它們極為有利,但對某些社會組織而言,進行登記注冊并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與他們期望的結果不太一致。具體表現(xiàn)在某些社會組織在登記注冊之前,其項目、業(yè)務已經開展得十分成熟,知名度也很高,進行登記注冊無非是“錦上添花”,并不能帶來更多的實際效益。反而,社會組織進行登記注冊后要受到登記管理機關、業(yè)務主管單位的雙重領導,大大增加社會組織工作中的行政業(yè)務和部門設置,如頻繁的“會議制度”、業(yè)務報表、收支報表、年度預算、財務管理、項目審查等。
在社會組織與業(yè)務主管單位或政府部門相處中,還存在項目話語權爭奪的問題。爭取政府購買的服務項目是許多社會組織登記注冊的最大動力,對于大多數(shù)自身缺乏盈利能力的社會組織來說,政府項目的資金是他們生存發(fā)展的唯一生機,然而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在項目發(fā)展上的想法往往背道而馳。社會組織注重實效,希望將更多的時間、金錢運用在實際項目中,而部分政府部門、官員則需要的是短期成果,希望項目取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為年度工作報告上寫上濃重的一筆。
化解矛盾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好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也就能得到解決。政府在不斷改進優(yōu)化自身職能,亦希望通過出臺利民政策來保護社會組織成員的基本需求,但有些政策的制定可能出發(fā)點是好的,但脫離部分社會組織實際導致出現(xiàn)一些工作難度。如2016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等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支持和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鼓勵政府部門購買志愿服務類項目,并鼓勵培育優(yōu)秀的志愿服務人才,這對很多社會組織而言是一項很好的利好政策。但同年5月6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發(fā)布的《關于〈志愿服務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中建議所有志愿服務組織為參與服務的志愿者購買保險。盡管政策出發(fā)點是好的,防止志愿者在服務中受到意外傷害而得不到補償。但這也對一些志愿者人數(shù)較多的大型社會組織帶來新的難題,他們的活動經費有限,志愿者基數(shù)龐大,購買保險著實是一項不小的開支,如果突然支出這么大一筆開支,很可能導致組織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項目無法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為防止這類問題的出現(xiàn),政府與社會組織應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溝通渠道,政府有關部門及領導人員要能夠及時、充分地了解社會組織所面臨的問題,并針對其反映作出回應。同時,良好的溝通渠道還能夠幫助社會組織及時了解政府發(fā)布的相關政策信息,加強政府的領導功能,改進和完善相關政策,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溝通模式。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高價值取向。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全體人民,包括社會各個階層。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考慮到老百姓的利益問題,不考慮全體公民的利益,就會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這對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極為不利的。
社會組織的成立和發(fā)展正是社會中市民社會自行發(fā)展,彌補政府功能失靈產生的結晶。堅持和扶持社會組織蓬勃發(fā)展,能夠有效完善政府職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專業(yè)的、有效的社會服務,對建設社會組織和諧社會而言必不可少。
因此,政府部門及官員在對待社會組織的態(tài)度理念中,應轉變以前怕麻煩的不當觀點。社會組織不是政府部門的附庸,政府部門應減少對社會組織自身的干預和限制,應將社會組織視為政府最親密無間的伙伴,減少自身工作機制對社會組織原有工作機制的影響,堅持通過和社會組織達成友好協(xié)作來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堅持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就是堅持培育和發(fā)展社會組織,幫助其健康成長,不斷承擔更多社會職能,讓人民當家作主。
統(tǒng)籌兼顧指的是堅持科學發(fā)展的根本方法。在化解社會矛盾過程中,我們也必須要堅持統(tǒng)籌兼顧,要全面的、客觀的看待社會矛盾,在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的時候也要關注其他次要矛盾。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存在的矛盾都是非對抗性矛盾,不需要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決。這些非對抗性矛盾我們可以通過協(xié)調好各方利益來化解,在協(xié)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時我們就必須要做到統(tǒng)籌兼顧。
因此,處理政府與社會組織矛盾時,要切實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組織間的矛盾,更要關注好社會組織與其他職能相近的國家職能部門間的矛盾,了解好社會組織與社會盈利組織、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個體成員之間的矛盾。政府應當主動承擔起中間人角色,幫助社會組織處理好、協(xié)調好社會組織與其他各方面的矛盾,讓社會組織充分發(fā)揮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