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橋仔 江西工業(yè)貿易職業(yè)技術學院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言:“課堂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可以使學生快速獲得思想道德修養(yǎng),因此教師要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并采用親和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其他各個課程要做好本職工作,砥礪前行?!苯陙?,各個高校對思政教育高度重視,并制定了與之相關的重要通知,明確提出各專業(yè)、各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此實現(xiàn)育人功能。
長期以來,高校對實踐教學存在一種誤區(qū),慢慢走向了死胡同,認為“思政課程”僅僅是思政課程的任務,其他學科只需要完成本身的授課內容即可,這樣涇渭分明的界限,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止步不前,一度陷入困境。從而使得高校大學生對思政的學習陷入有心無力的局面,很多知識點和專業(yè)教育不能有效銜接,出現(xiàn)了“德育教育”“專業(yè)教育”兩難的境地。
作為體育課,是高職學生必須要接受的必修課程,其活動內容實踐性強,具有較好的育人功效,在新形勢背景下,教師需要與思政教育融合,這樣可以再次激發(fā)育人的功能,也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與其他課程相比,優(yōu)勢較大。主要是因為,體育課程存在一定趣味性,在運動中實行寓教于“行”,可以將思政教育更好地融于課堂,當學生進行運動過程中,能夠明顯感覺到情緒的跌宕起伏,也就說明親身體驗感更強,此時加入思想政治和人文道德的教育,會更讓學生有認同感,試想一下,若是單純?yōu)閷W生進行思政教育,只是一堆大道理,學生已經聽過無數(shù)遍,自然不會有什么心靈感應,往往事倍功半。
馬克思曾說過:“若想要實現(xiàn)思想,需要具有實踐精神的人。”因此,可以說明思政課程學生的感悟是一方面,教師的引導也是一方面,兩者相互結合才能形成良好的局面。在為學生授課過程中,教師的身份也隨之轉變,成為“引導者”“組織者”,教師需要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來感化學生、引導學生,這對建立學生三觀有著關鍵作用。身為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學習體育相關的內容,同時閱讀或者瀏覽國家新思想,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析黨的十九大的重要精神含義等等,以此提升自身的“精華”,才能為學生帶來豐富的演講,并有效融進體育課程之中,以確保思政與體育課程的學習質量。其次,教師身為育人者,自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影響甚大,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記住以身作則原則,潛移默化的帶領學生變好、變優(yōu)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謹言慎行,用自身行為向學生演示,讓學生在心底里尊重教師,這樣“無聲”的思政教育便慢慢展開。再者,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除了以身作則之外,還需要為學生樹起榜樣。也就是說,教師在做榜樣的同時,還可以將班級上樂于助人、團隊意識強的學生作為榜樣,以此激發(fā)學生向他看齊,慢慢形成一種友好的、向上的環(huán)境氛圍。
體育課程的實踐性較強,于其他課程相比差別很大,也就意味著蘊含大量思政因素。例如:進行體育課過程中,需要向器材室借取大量體育器材,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在課程結束后需要及時歸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有跆拳道教學,跆拳道這項體育運動向學生傳達著禮儀、堅持等內容,其中的禮數(shù)包含很多,有:師長禮、握手禮、國旗禮等等,可以讓學生學到很多人文知識,對自身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文化素養(yǎng)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可利用這些媒介為學生展開思政教育,就拿歸還來說,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高尚品格;那么跆拳道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問候他人的習慣。其次,體育也承擔著愛國精神傳導的責任,教師克制啊課堂上播放國家參與各項運動會的奪冠畫面,或者為了團隊拼搏向上的精神,這些都是值得學生學習的高尚內容。例如:北京天安門升國旗,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意識。
綜上所述,是對高職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的簡要分析。鑒于以上論述,可見高職體育蘊含大量思政素材,身為教師要學會利用這點優(yōu)勢進行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受益終生的體育教學環(huán)境。另外一方面,身為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學生,讓學生向著更好的方向前行,當然,也要讓學生實踐過程中注意安全,以防身體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