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斌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與物質(zhì)財富,其中包含諸多體育活動方面的記述,也是體會古代人民真實生產(chǎn)生活的重要途徑。它們不僅反映了各個時期體育活動的場景,活動參與者的情緒與動作,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精神風貌與深刻內(nèi)涵。
體育一開始就同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逐漸與生產(chǎn)勞動、軍事演練、娛樂活動分道發(fā)展,并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與科技的進步,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射箭、蹴鞠、角抵、圍棋等在今天成了風靡世界的體育活動。
射箭是中國一項歷史悠久的體育活動,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在距今兩萬八千年前的山西峙峪人文化遺址中即有石箭頭的發(fā)現(xiàn)?!短接[》中記載,夏朝已有了專門的習射機構,《孟子》有云:“序者,射也?!鄙坛匾u了夏朝的習射制度,同時《禮記》云:“耆老皆於癢,元日,習射上功?!闭f明習射是當時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重視無形中提升了習射活動的實用價值與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習射活動的普及,涌現(xiàn)出了不少射箭好手,《戰(zhàn)國策·西周策》中就載有:“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fā)百中,左右皆曰善?!卑侔l(fā)百中,可見其箭法之高超。魏晉南北朝期間,習射的競技性、娛樂性等功能日益突顯,《北史·魏諸宗室列傳》中講述有北魏孝武帝在華林園舉行射箭比賽的事,他將銀質(zhì)酒杯掛在百步之外,讓十多名射手去射,誰射中,酒杯便歸誰,這種做法,可以看作是中國體育史上第一次獎杯賽了。古代還有另一種射箭形式稱為射侯,即射靶活動,周禮記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中的射即為射侯,當時的射侯有嚴格的禮節(jié)程序,比賽過程伴有奏樂飲酒等活動,《禮記·射義》中講述孔子在矍相之圃參加射侯活動,并利用射禮對弟子們進行教育。秦漢時期,出于戰(zhàn)爭的需要,射箭技術在軍事方面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留下了諸多關于射箭的故事,盧綸的《塞下曲》即詠李廣射虎:“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漢代以后,以娛樂為目的的馳射活動逐漸盛行,這與今日的群眾體育活動一樣,帶有一定的健身性質(zhì),應玚的《馳射賦》中即記述了一場愉快而激烈的馳車競射活動,通過描寫英武射手的表現(xiàn),周圍觀眾的鼓噪助威以及飛馳的駿馬,展現(xiàn)出了馳射場面的激烈,生動而又傳神的描述,使后人感受到了馳射場的面充實熱烈,映襯出了當時馳射者的自豪與喜悅。南北朝時期,馬射常作為節(jié)令活動來舉行,以示講武之禮。到了唐代,武后設立武舉制,規(guī)定了九項擇人標準,而馬射作為測試武藝中的重要科目之一而受到重視,元稹所寫的《觀兵部馬射賦》即為兵部通過馬射而選材的射箭活動,開篇即馬射的宗旨:“擇材官以奮武衛(wèi)”,是為拔將領,而后詳細地描寫比賽的情景,馳射兼寫,一馳一射間,交織錯綜,場面雄偉,氣勢豪邁,正如李調(diào)元所評:能使爭先斗捷之態(tài)躍露紙上,精銳處殆欲突過前人。宋金時期,民間的射箭活動已十分盛行,據(jù)記載,當時的河北一帶就有六百多個的民間弓箭社,參與人數(shù)三萬之多。
蹴鞠,又名“蹋鞠”“筑球”等,“蹴鞠”一詞最先見于《戰(zhàn)國策·齊策一》:“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馬、六博蹋鞠者?!敝v的是蘇秦在游說齊宣王期間,描述齊國都城臨淄經(jīng)濟發(fā)達,商業(yè)繁榮,民間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其中便包括“蹴鞠”。《西京雜記》卷二中描述有民間以“斗雞、蹴鞠為歡”,可看出戰(zhàn)國時期蹴鞠活動受到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追捧。西漢初年,蹴鞠在上層貴族中流行開來,桓寬的《鹽鐵論·刺權》提到“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甚至會“康莊馳逐,窮巷蹴鞠”。《漢書·東方朔傳》中提及“郡國走馬,蹴鞠劍客,輻湊董氏?!闭f明了當時已有以蹴鞠為職業(yè)者。到了唐代,蹴鞠已然成為各階層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而此時鞠的制作工藝有了很大的精進?!冻鯇W記》卷九說“蹴鞠之球,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說明當時已有了能充氣的鞠。且每逢節(jié)日及春季,宮廷和民間都會舉辦大規(guī)模的比賽,如《酉陽雜俎》中記載:“武宗會昌二年,寒食日,與其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倍鸥Φ摹肚迕鳌芳从校骸笆牾砭蠈㈦r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踢球的習俗在當時已十分普遍。蹴鞠在宋代更是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北宋劉攽的《中山詩話》中講述了柳三夏通過踢球的方式獲取了官職。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甚至有男女對踢球的場景,并對不同踢法、動作技巧、姿態(tài)等作了細致的描述。
宋元以后,相繼有女子參加蹴鞠活動,錢福的《二姬蹴毬》中,時逢春光二月,少女們在踢球過程中玩得“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撲蛾眉柳帶煙”,并且詩中以花露、翠柳、金蓮等為喻,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少女們踢球時的動作與神態(tài)。
角抵是一種極為古老的競技運動,中國古代的角抵是融合了散打與相撲的一種類似摔跤的項目,據(jù)南朝《述異記》中相關記載,上古蚩尤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而這種“以角抵人”的方式,后逐漸演變?yōu)槿藗儭皟蓛上嗟帧钡乃踊顒?。到了秦漢時期,角抵雖十分盛行,卻已不是一種兩兩相抵的方式,據(jù)《漢書·刑法志》記載:“春秋之后,滅弱吞小,并為戰(zhàn)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夸視,而秦更名角抵?!闭f明當時的角抵在表演過程中帶有了明顯的游戲和娛樂色彩。而到了唐代,角抵表現(xiàn)為比賽性的競技,且多用于軍事當中。宋代繼承漢唐遺風,將角抵百戲列為了重要的宴會慶典表演項目,楊萬里的《角抵詩》云:“角抵罷時還擺宴,卷班出殿戴花回。”描寫的是詩人觀看宮中舉辦的角抵表演,突顯了比賽的盛況和恢宏的皇家氣派。胡祗譎《相撲二首》中:“摩肩累跡隘康衡”,可以看出元大都人民觀看角抵時熱情高漲以及當時社會崇尚勇武競技的風氣。宋元以后,角抵逐漸在民間盛行起來,《水滸全傳》七十回中,“燕青智撲擎天柱”即可略見其概貌。
圍棋起源于中國,古代稱之為“弈”,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jù)傳為堯所創(chuàng),先秦典籍《世本》中述:“堯造圍棋,丹朱善之?!贝呵飸?zhàn)國時期,圍棋已在社會中廣為盛行,《左傳》有記:“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這是歷史上對圍棋的首次可靠記載。馬融《圍棋賦》中,以用兵作戰(zhàn)為喻,類似沙盤模擬,常常用語雙關,論的是下棋,卻與實際作戰(zhàn)打仗無異,步步見智、勇、權、慎,以培養(yǎng)軍人的才能。之后,由于隋朝國力強盛,對外交流頻繁,圍棋文化也流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而唐宋時期,受到帝王的喜愛,圍棋更是風靡全國,此時的圍棋也不僅具有軍事價值,更多則是用來陶冶個人情操,愉悅身心。《云仙雜記》中就記述有翰林學士王積薪在出游途中,與百姓下棋的故事,表明在當時社會,對弈已十分普遍,且百姓的棋藝也十分了得。張籍《美人宮棋》則描述了唐代宮中女子有對弈下棋的愛好。明清時期,隨著棋藝水平的迅速提高,涌現(xiàn)出了如《適情錄》《石室仙機》《弈史》等至今都頗有價值的棋譜,從中可窺探當時社會圍棋的技藝及理論研究已高度發(fā)達。
早期的體育同季節(jié)性娛樂項目以及民俗活動聯(lián)系緊密。古代人民熱愛自然,希望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盡情放松享受,因此以體育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也在展示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人們的愉悅心情以及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方面彰顯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秋千原為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所創(chuàng)造,《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有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贝呵飸?zhàn)國時期傳入中原,因其簡單易學,且娛樂性強,深受人們喜愛,故很快就在各地推廣流行。到了漢代,秋千逐漸成為端午、清明等傳統(tǒng)佳節(jié)的民間體育活動,并流傳至今。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打秋千尤為女子所鐘愛,她們不僅可以借打秋千“釋閨悶”,還可以活動筋骨,鍛煉身體。唐代王健所作《秋千詞》中,生動描寫了一群少女打秋千的情景,在寫秋千戲的同時,塑造了打秋千少女們的可愛活潑形象,將她們爭強好勝的性格與內(nèi)心活動描繪得淋漓盡致,全詩洋溢著歡樂熱鬧的氛圍,可見秋千活動在鍛煉、放松身心方面的益處。宋代文豪蘇軾亦有《蝶戀花》道:“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迸哟蚯锴У膱鼍俺錆M了青春的歡快旋律,讓人心情愉悅,使行人都禁不住止步來用心聆聽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歡聲笑語。而李清照一首《點絳唇》:“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备菍⑴邮幥锴У穆顖鼍懊枥L得揮灑自如,仿若云中仙鶴,不受網(wǎng)弋,又似月里桂影,不容攀折,同時也可見打秋千對少女們鍛煉身體、改善心情方面的益處。
擊壤,作為一種體育和游藝活動,產(chǎn)生很早,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言堯之時“有年五十擊壤于路者”,并錄其所唱歌詞于《擊壤賦》中。由其名稱看,最早的擊壤活動應是以土塊投擲,大約是勞動間歇之時活動身體和調(diào)整情緒的一種方式,之后逐漸演變發(fā)展為專門的體育和游藝活動。它同射箭、角抵等不同的是,它是最單純的體育活動,與軍事訓練及競技表演無關?!读_氏拾遺》卷九《擊壤》中記載:“擊壤為木戲。壤,木為之,前廣后銳,長尺四寸,闊三寸。未戲,先側一壤于地,遠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故曰擊壤?!逼渲忻枋隽巳赖牟牧稀⑿螤詈统叽?,對擊壤的活動形式進行了具體的描寫,是一種類似于投壺的投擲游戲。漢代以后,擊壤活動在下層民眾中盛行,盛彥曾《擊壤賦》中說:“論眾戲之為樂,獨擊壤之可娛。”從中可推斷,擊壤活動已是當時人們閑暇之余游戲的首選。晉張協(xié)《七命》中有:“玄齠巷歌,黃發(fā)擊壤?!泵枋龅氖峭釉诟璩?,老翁在擊壤的情景,可見當時擊壤這項體育活動受到了各年齡段人民的喜愛。到了唐代,擊壤依然流行,李嶠《喜雨歌》中:“野恰如坻詠,途喧擊壤區(qū)?!闭f是道路中響徹擊壤的歌聲,表明了人們擊壤活動的喜愛。宋代的擊壤方式產(chǎn)生了一些變化,梅堯臣《依韻和禁煙》中:“窈窕蹋歌相把訣,輕浮賭勝各飛堶,或云起于堯民之擊壤?!闭f明宋時流行著“飛堶”的類似擊壤的游戲。明朝的擊壤活動又有了新變化,被稱為“打柭柭”“打柭兒”或“打尜”,劉侗《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小兒以木二寸,制如棗核,置地而棒之,一擊令起,隨一擊令遠,以近為負,曰打柭柭,古所稱擊壤者耶?”此時的擊壤已不再簡單地以壤擊之,是以手中棒擊地上棗核狀木棍,將其擊起后再一擊遠,打遠者為勝。
紙鳶即風箏,源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初為古代傳遞信息的工具,相傳墨子“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敝劣陲L箏之稱,則起于五代時期陳沂《詢萏錄·風箏》:“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敝笾饾u統(tǒng)稱為“風箏”。自隋唐始,造紙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民間的風箏逐漸用紙來糊裱,楊譽《紙鳶賦》,從造紙鳶到放紙鳶,再寫紙鳶墜地,透過此賦的描寫,也可以感受到放紙鳶對身體的莫大益處。初春時節(jié),氣候宜人,人們放風箏時呼吸著新鮮空氣,并時不時伴隨著輕快的慢跑和抬頭的觀望,而這些無一不有利于身體的健康。到了宋代,城市經(jīng)濟的高度繁榮,民間手工業(yè)的興起以及宋人對于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的重視,促進了風箏的發(fā)展也使其成為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重要活動之一,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放風箏已然成為民間一項廣受群眾喜愛的休閑體育活動,《武林舊事》卷三中就記載有當時放風箏比賽的場景:“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泵髑鍟r期是風箏發(fā)展的鼎盛階段,風箏在大小、樣式、制作技術等都有了超前的進步,《南鷂北鳶考工志》中即有大量對風箏扎制工藝的描寫,《紅樓夢》中亦有很多對放風箏場景的描寫。將風箏贈送友人成了當時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
中國古代的休閑體育活動,不僅在鍛煉身體、修養(yǎng)性情方面有益,也往往使人思想開闊,益人神智。在進行歡樂的游藝活動的同時還可以和大自然親密接觸,有助于去除煩悶的不良情緒,使人心境舒暢,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原始時代的中國先民在自身身體條件相對脆弱,而自然環(huán)境相對惡劣的條件下,憑著生存的本能以及內(nèi)心希望可以超越自身乃至超越自然環(huán)境的這種精神,開始了改造自然、改善自身的努力。隨著對自身與大自然認識的不斷深入,創(chuàng)造出了嶄新的屬于自己的體育養(yǎng)生,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彌補了自身的先天不足,贏得了足夠的生存自由。
早在23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莊子在其著作《莊子》一書中就記載:“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神將守形”,提倡清靜養(yǎng)神自保形體,初步揭示了動靜結合以養(yǎng)神,其中的《引導》篇記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為壽而已矣。”講述了如何利用呼吸及四肢運動、舒展身體等方法來健康長壽,這也是對先秦時期導引體操的概括反映。此后,西漢時期的醫(yī)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提倡:“和于術數(shù)”,其養(yǎng)生基本原則:“順自然,保正氣”。主張動以養(yǎng)形,其中引導、按摩等體育內(nèi)容,無所不包。確定了古代體育文化中,動以養(yǎng)身的思想,推崇以身體運動的方式來達到養(yǎng)生理氣,進而長壽的效果。
《后漢書·方術列傳》中載:“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講東漢名醫(yī)華佗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從動物的習性特征中汲取靈感,通過模仿虎、鹿、熊、猿、鳥的行為動作與身體姿態(tài),編成五禽戲。動作的一招一式都源于自然,展現(xiàn)自然本源的狀態(tài),以仿生的形式展現(xiàn)虎的威猛撲食,剛勁有力;鹿的輕快奔跑,身姿舒展;熊的沉穩(wěn)步履,笨而不拙;猿的靈活跳躍,身手矯??;鳥的昂首獨立,展翅振飛,配合以緩慢自然的呼吸引動肢體,從而引導古人鍛煉在生產(chǎn)勞動中不?;顒拥牟课唬纳茩C體內(nèi)臟機能,調(diào)和陰陽。動靜結合之中,使人經(jīng)脈暢通,氣血充盈,陰陽平衡,不僅健身延年,還祛除疾病,抵御外邪。
健身氣功是中國古人一項偉大的養(yǎng)生實踐,也是中國養(yǎng)生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技法。中國古代先賢很早就認識到“氣”對于生命的重要性,《管子》中寫道:“有氣則聲,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難經(jīng)》中亦有:“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惫湃苏J為,氣作為生命的載體與機能,與心神相通,受心神支配,因此應做到養(yǎng)生與修德并行,以養(yǎng)心治氣為法。而神與氣要相通,只有做到主客相融,天人合一,在虛靜的基礎上,才可得氣。在此之上,古人以特定的呼吸方式結合形體的氣功功法,將心神與形體相統(tǒng)一,達到了良好的養(yǎng)生效果。
另外,太極與太極拳也體現(xiàn)了中國體育文化中所具有的濃厚人文精神與哲學思想。“太極”二字出自《易經(jīng)》:“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疤珮O”是古人認識世界與人類規(guī)律的哲學思想,這種辯證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太極拳正是“太極”所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在人身上的運用。其體現(xiàn)的養(yǎng)生觀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不假外物,無需外求的感悟,從自身尋找人生價值與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二是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本源的自我超脫,溯生命本源,悟人生真諦。
中國的體育養(yǎng)生活動,追求身體內(nèi)外的和諧與平衡,形神兼養(yǎng),表現(xiàn)出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彰顯濃厚的人文關懷,體現(xiàn)著動靜結合,順應自然,合乎自然的養(yǎng)神健體觀念,凝結了古代先賢們對于長生久視,天人合一的共同理想追求,不僅使習練者體驗到到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的無窮樂趣,同時也感受到中華民族古樸而璀璨的哲學文化魅力。
通過對古代一些文學作品的賞析,能看到古人在各類體育活動中傾注的情感,感受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與欣賞體育表演時的心理活動:體會體育同人生、同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而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表現(xiàn)了對人性的禮贊、對生命的珍惜和美好生活需求的憧憬。研究古代體育活動,不僅能夠了解古代體育活動開展的具體狀況,更能感受我國體育文化的無窮魅力,希望通過對中國古代體育的深刻了解,讓這些體育活動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