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十月的井岡山,早已沒有隆隆的戰(zhàn)鼓聲,也沒有昔日的滾滾硝煙,這片曾經(jīng)戰(zhàn)火遍布的土地,如今早已層林盡染、飛瀑流泉,井岡山雖然沒有峭拔的身軀,卻從1927年開始在人們心中巍然挺立,用它的堅毅和質(zhì)樸孕育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燎原星火。
大井村的三件寶
大井村位于井岡山的腹心地帶,四面青山環(huán)繞,溪水蜿蜒,梯田層疊,炊煙裊裊。1927年秋,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便落腳于大井村。如今,這里已是井岡山風景區(qū)最優(yōu)美的景點之一。
大井村現(xiàn)存革命遺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毛澤東舊居,這排房屋緊靠山根,青瓦白墻,是典型的贛南民居風格,據(jù)說當時的紅軍診療所也設在這里。
1929年2月,毛澤東舊居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只剩兩堵殘墻,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則是1960年當?shù)卣串斈暝瓨有迯偷模?965年毛澤東重回井岡山時曾確認大井修復的這棟房子就是當年的模樣。
如今,毛澤東舊居依然保留著當年的三件珍貴遺物,人稱大井的“三件寶”:
一寶是毛澤東讀書石。這塊小圓桌般的山石放置在毛澤東舊居正門前,一旁的指示牌上有一段說明文字: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同志經(jīng)常坐在這里看書、批閱文件。據(jù)介紹,毛澤東舊居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后,村子里有位老伯為了留下一些對紅軍的念想,便讓幾個青年把毛澤東經(jīng)常坐的這塊石頭搬到了自己家中。1960年修復舊居時,老伯遂將這塊毛澤東讀書石交給了相關部門。
二寶是兩堵殘墻。殘墻在原大井紅軍醫(yī)務所的房間位置,修復舊居時,人們將這兩堵殘墻嵌在新墻中,只見上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彈孔,泥墻左下方還有個碗口大小的洞,往里細看,發(fā)現(xiàn)泥土與磚石之間有兩根細長的竹條牽連著,這是因為山區(qū)人民造房沒有鋼筋,聰明的工匠便想到用竹條代替鋼筋的辦法。
三寶是兩棵感情樹。舊居屋后有兩棵樹,一棵為南方紅豆杉,另一棵為欏木石楠,毛澤東與朱德當年在此樹下看紅軍戰(zhàn)士操練,與群眾談話。舊居被燒毀后,兩棵大樹也幾近枯死。1949年,沉睡了二十年的兩棵樹突然抽枝發(fā)芽,長得枝繁葉茂,1965年又破天荒地開出滿樹如雪的小白花,同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當?shù)厝嗣裥老驳赜^察到這兩棵樹的變化,于是將大井村這兩棵百年老樹稱為“感情樹”。上世紀六十年代,著名作家楊朔游覽井岡山,聽了老赤衛(wèi)隊員鄒文楷介紹這兩棵樹后,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海羅杉》。如今,這兩棵樹越長越茂盛,為人們帶來了一片陰涼和一段悠長的歲月故事。
客家民居干打壘
在井岡山的青山綠水間,最醒目的人文景觀便是那些星羅棋布的干打壘建筑群,人們親切地稱之為“鄉(xiāng)愁的符號”。
客家的干打壘房屋與普通農(nóng)舍相比,不僅樣式和格局多種多樣,而且具有堅固密實、冬暖夏涼的特點。
東晉末年戰(zhàn)亂不斷,世代生活在中原的人們南逃避禍,以保家族香火延續(xù);唐代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讓久居中原的人們沒有安土可依,南遷成為許多人的選擇;靖康之難后,北宋覆滅,朝廷偏安江南,中原再次陷入災難與恐慌,南遷又成為眾多中原人的無奈之舉。中國歷史上的三次人口大遷徙都伴隨著長久的動蕩不安和困頓無奈?!坝艄屡_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辛棄疾的詞句道盡了南遷者的愁苦心緒。千百萬遷徙者在驚恐中渡過長江,然后逆滾滾不息的贛江一路而上,躲險灘、避暗涌,艱難地南行。
人跡罕至的井岡山接納了來自中原的客居者,讓他們重新獲得安身立命的土地和寧靜生活的家園。為了戰(zhàn)勝當時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客家人就地取材,創(chuàng)造了一種牢固耐久、舒適美觀的干打壘民居建筑,如殿堂式圍屋、府第式方屋、紗帽式圓屋、八角樓、走馬樓、吊腳樓……代代相沿,繼有發(fā)展,可謂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產(chǎn)物和見證。
干打壘建筑都是土木結(jié)構(gòu),黃土壘墻,條石基腳,一般為一棟三行六間,中間是廳堂,兩邊是廂房,廳堂后面是板梯間,再后面則是一個叫拖鋪的小間,左右各四個正間,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有過道,一邊通向廚房,一邊通向菜園或廁所,屋頂為人字形兩面坡式,上等房蓋瓦或杉皮,次等房蓋茅草。
俗話說:“田產(chǎn)易買,四角難撐?!苯ǜ纱驂厩?,主人需請風水先生先看地形,古人擇地的原則是:“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洼地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之地?!绷⒒耙惶欤赡窘硯煾荡驑抖ň€,揚石灰,再在吉日凌晨由主人在房屋的四角各挖一點土,然后放鞭炮,基腳挖好后,先在四角基腳的丁石上各放銅錢、五色花線、茶葉和稻米,再請砌匠師傅殺公雞將血灑在四角基石上,并為房主祝福。破土動工的第二日,主人設宴請客,親友鄰居送禮賀喜,并輪番幫工、送餐。上梁封棟之時,由主人及其長子合抬梁木,穿村過巷送到工地,梁木涂紅,正中系紅袋,袋中裝金銀谷物,砌匠師傅用紅帶將梁木吊上屋頂安裝,插上紅旗,手持雄雞再次為主家祝福。砌匠師傅念完頌詞后殺雞,將雞血灑于棟上,新屋四角同時放鞭炮,主人從屋梁上拋撒糖果、花生、錢幣等物,讓兒童爭搶,借以助樂。中午做圓屋酒,席位安排為:一鐵匠、二木匠、三砌匠、四鋸匠,鐵匠一般不會到場,故頭席往往是木匠,二席是砌匠。當日,主家會給匠人各發(fā)一個紅包,金額不等。
井岡山的客家干打壘房屋像一支凝重深沉而不失溫情、堅實厚重又深藏靈秀的交響曲,與當?shù)厣剿h(huán)境和諧相融,張揚著中原文化的氣韻。
古道涼亭
井岡山小通村背靠大山,山中有一條幽靜的古道,從村后老庵塘開始,穿過一片油茶樹林,就繞進了深山。這條古道蜿蜒近百里,經(jīng)遂川縣的小湖、橋子頭、車坳、新江、衙前等鄉(xiāng)村,最終到達遂川縣城,一路上既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又有古樸的人文風貌。
在大山里,古道三彎九轉(zhuǎn),忽上忽下,像一條長龍在崇山之間盤繞蜿蜒。古道由石塊、石板鋪成,有的道段則由裸露的巖石形成,隱藏在幽靜的峽谷之中,道旁密林叢生,溪水潺潺。越往深山走,古道變得越狹窄,而且十分陡峭,風景卻更加優(yōu)美。頂著藍天白云,聽著小溪潺潺的流水聲,呼吸著山中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
出村口稍走一會兒,便來到了嶺頭騎馬坳,這里有個涼亭,傳說很久以前古道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涼亭邊搭著的木棚里住著一位老庵人,她施茶修行,日日為過路的挑夫和行人燒水做飯。當?shù)氐狞S先生告訴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木棚已無蹤影,但黑瓦、白墻、石拱門的涼亭被完好地保存下來,俯擁著穿亭而過的條石古道孤守在嶺頭,他猶記得當年挑柴、擔石灰歸來,在涼亭里歇息時,喜歡喝涼亭旁楓樹下的山泉水,還鉆進亭旁的荊棘里尋一種叫“臥藨”的野山果,引得行人紛紛搶摘品嘗。
像騎馬坳那樣的涼亭,在井岡山境內(nèi)古道上比比皆是,由于井岡山獨特的地理位置,過去人們建成了縱橫交錯的古道,各主干古道上三至五里即建有一個涼亭。
敦厚純樸的古人把在古道上建亭施茶看成是一種功德和修為,流傳至今,仍有很多人出資修繕日漸廢棄的涼亭,客家人至今還有逢年過節(jié)打掃涼亭、免費供應茶水、鋤路草的習俗,這才使這些散落在群山古道上的涼亭久經(jīng)歷史風雨仍得以留存至今。
井岡山的歌謠
杜鵑花奔涌的烈焰增加了井岡山的春色,而一句飽含深情、極具民歌韻味的“送兒當紅軍,勇敢向前進”仿佛將時間拉回到了過去。今天,雖已遠離戰(zhàn)火與硝煙,但隨著井岡山人一首首深情質(zhì)樸的歌謠響起,我對這座建立在一代代中國人精神坐標上的山峰有了更多的傾聽與凝視。
在那遙遠的歲月里,遷徙至五指峰下安家的藍姓客家人將這里命名為“井岡山”,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后來中國共產(chǎn)黨將在這里揚起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紅旗,開創(chuàng)出一條被歷史銘記的革命道路?!熬畬?,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边@句井岡山人引以為豪的話語,讓我在井岡山傳唱的歌謠中找到了更為抒情的詮釋:“同志哥,請喝一杯茶呀,請喝一杯茶,井岡山的茶葉甜又香呵甜又香呵。當年領袖毛委員呵,帶領紅軍上井岡呵,茶樹本是紅軍種,風里生來雨里長,茶樹林中戰(zhàn)歌響呵,軍民同心打豺狼打豺狼啰,喝了紅色故鄉(xiāng)的茶,同志哥,革命傳統(tǒng)你永不忘呵……”
這支深情的《請茶歌》既植入到井岡山的葉脈里,更融入到井岡山人的血脈中,洋溢著井岡山人深厚的軍民魚水情感。井岡山人的音域像五百里井岡山一樣寬闊,激情宛如龍?zhí)兑粯颖简v,他們喜歡唱《三灣來了毛委員》:“太陽照山川哎,紅旗迎風展吶,戰(zhàn)歌聲聲軍號響哎,三灣村里亮了天吶。一九那個二七年,來了個毛委員,帶來革命軍,三灣改編換新顏。黨支部建在連隊上,部隊有了生命線……”他們常常唱《井岡山上太陽紅》:“井岡山上太陽紅啰嗬,太陽就是毛澤東啰,萬水千山都照亮呃,照得人心暖烘烘。哎哎哎萬水千山都照亮呃,照得人心暖烘烘啰……”
在杜鵑花盛開的地方,我回溯中國革命的紅色記憶,循著歌聲的旋律,走進了綿延五百里的巍巍井岡山,訪茨萍,上黃洋界,無論是在紅軍造幣廠、紅軍烈士墓,還是在紅軍舊居舊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每一處都是心靈的朝圣、精神的洗禮。
井岡山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堂內(nèi)深深鐫刻著眾多先烈的英名,而這只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中的一部分。站在紀念堂里,我腦海中始終縈繞著如歌如訴的《十送紅軍》:“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上野鹿聲聲哀號叫,樹樹梧桐葉呀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十送紅軍望月亭,望月亭上搭高臺,臺高十丈白玉柱,雕龍畫鳳放呀放光彩,朝也盼來晚也想紅軍啊,這臺名叫望紅臺……”尋訪中,當?shù)嘏笥迅嬖V我:“井岡山的革命歌謠主要是當年工農(nóng)群眾和宣傳隊根據(jù)地方民歌曲調(diào)編唱的,還有一部分就是秋收起義部隊帶到井岡山來的?!?/p>
歌謠是井岡山軍民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松柴烤火千里香,窮人骨頭堅如鋼。死了要埋井岡山,活著就跟共產(chǎn)黨?!焙唵蔚亩藗€字,道出了井岡山軍民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昂揚的斗志和飽滿的革命激情;“碰到敵人莫害怕,勇往殺敵不讓他。斷頭只當風吹帽,負傷如掛大紅花?!泵鎸顸h反動派的圍剿政策,井岡山軍民表現(xiàn)出無私無畏、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紅軍紀律真嚴明,行動聽命令;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遇事問群眾,買賣講公平;群眾的利益,不損半毫分?!惫伯a(chǎn)黨領導的軍隊正是靠嚴明的紀律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在井岡山,許多村民唱了一輩子這樣的歌謠,用歌聲與真情感動著來到井岡山的人。紅色搖籃,綠色家園,綿延的井岡山,竹風松濤中傳遞的都是縈回的歌聲,澗水山泉中流淌的都是音樂的波流,這一首首傳唱的歌謠便是井岡山的精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