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ya
莫扎特是最具知名度的古典音樂家之一,作為音樂史上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他用大量經(jīng)典旋律為我們詮釋了古典主義的理性與和諧之美。在后世關(guān)于莫扎特的記述和研究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同樣是他的音樂天賦,他下筆如飛,作曲速度極快,音符和旋律仿佛信手拈來。也許,正應(yīng)了那句“慧極必傷”,莫扎特在三十五歲盛年之時就離我們而去,也成為音樂史上英年早逝的代表之一。
音樂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素有“音樂神童”的美稱,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范,莫扎特對歐洲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認(rèn)為莫扎特是“音樂的基督”,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羅曼·羅蘭說:“莫扎特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須取悅于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聽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并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p>
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原則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讓世界感到歡樂,在他短短三十五年人生中涉及了各種音樂領(lǐng)域,其作品數(shù)量高達七百多部。歌劇是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主流,而在交響樂領(lǐng)域,他又與海頓、貝多芬一起為歐洲音樂史寫下了最光輝的一頁。
1756年,莫扎特生于奧地利薩爾茨堡的一個宮廷樂師家庭,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是薩爾茨堡大主教教廷交響樂隊的演奏員和作曲家,母親安娜·瑪麗亞·波特爾也十分熱愛音樂,會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原本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然而除排行第四的安娜和莫扎特外,其他五個孩子都先后夭折了。安娜從小便表現(xiàn)出不凡的音樂才能,后來成為了杰出的鍵盤樂器演奏家。莫扎特則被世人譽為“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音樂神童”,他自幼便表現(xiàn)出超常的音樂天賦,三歲彈琴,五歲就已作了數(shù)首可愛的小樂曲,對此雅號,他是當(dāng)之無愧的。
1762年,列奧波爾得決定帶子女去歐洲各國的宮廷一展才華,他們先訪問了德國慕尼黑和奧地利維也納,所到之處孩子們都備受矚目。由此,列奧波爾得決定帶著孩子們做長期的旅行演奏,這一走就長達三年之久。
貴族們喜歡用音樂來襯托自己高貴的氣質(zhì),所以,當(dāng)莫扎特來到慕尼黑之后便收到了很多貴族的邀請,莫扎特的演奏為上流社會階層帶來了諸多歡樂。
在法國巴黎,莫扎特收到了國王路易十五的邀請,來到凡爾賽宮演出。這場演出可謂盛況空前,聽過莫扎特演奏的人都對他贊不絕口。于是,當(dāng)莫扎特來到英國倫敦時,隨即又收到了國王喬治三世的邀請函。在倫敦,大家稱贊小莫扎特為“倫敦最受歡迎的音樂家”。而這一年,莫扎特年僅八歲。
少年時期便出盡風(fēng)頭,獲得各種榮譽的莫扎特,在十七歲時回到了家鄉(xiāng)薩爾茨堡,在科洛雷多主教那兒做了一名小小的樂師。童星的光芒讓莫扎特逐漸形成了輕快而華麗的曲風(fēng),大主教卻要求他的作品必須為宗教儀式而作。莫扎特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一限制,但這也使得他在接下來的三年與大主教之間的關(guān)系持續(xù)惡化。幸運的是,在此期間莫扎特在維也納結(jié)識了海頓,兩人建立起了惺惺相惜的友誼。
明朗少年的憂傷
1769年至1771年間,莫扎特隨父親去意大利,跟喬丹尼·巴蒂斯塔·馬蒂尼學(xué)藝,他憑著記憶謄寫了格雷戈理奧·阿萊格里的《求主憐憫歌》,由于他深厚的對位法基礎(chǔ),被選為博洛尼亞愛樂協(xié)會會員。在此期間,莫扎特的歌劇《彭特國王米特拉達梯》也在米蘭一鳴驚人,他還因此榮獲了羅馬教皇克雷蒙十四所贈予的“金踢馬刺”騎士稱號。莫扎特獲得的這項殊榮,不但自己引以為傲,而且在音樂史上也是一件罕事。
莫扎特的父親列奧波爾得不只是耐心地教孩子們音樂,同時也會進行周全的家庭教育,這使得莫扎特因其天才受到贊美的同時,仍然保留著仁愛的本質(zhì)與天真率直的天性,對人也始終存有愛心。作為神童,莫扎特曾蜚聲國內(nèi)外,但到了青年時期他卻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業(yè)艱難,想獲得資助更是難上加難。父親努力想為他在維也納宮廷中覓得一官半職也終未能如愿,他只好被迫留在大主教府中繼續(xù)創(chuàng)作。
盡管莫扎特是曠世奇才,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奴仆,而且是一個糟糕的奴仆。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輩海頓那樣,每天在前廳的穿堂里恭候大主教的吩咐,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辱罵甚至嚴(yán)厲的懲罰。然而,莫扎特畢竟不是海頓,他擁有更強的自尊心和獨立不羈的精神。為擺脫大主教的侮辱與控制,莫扎特毅然提出了辭職,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
莫扎特不愿與愚不可及的人交往,對貴族雇主更是公然蔑視,他曾說:“我不是伯爵,但我的靈魂比許多伯爵高尚得多,德國的公爵全是財奴,要我得到你們所能得到的那些勛章,比要你們成為我莫扎特容易得多,即使你們死而復(fù)生兩次,你們也辦不到?!碑?dāng)然,莫扎特同大主教的決裂,可以說是一個進步藝術(shù)家同封建世界之間矛盾沖突的必然結(jié)果。
沖出牢籠的莫扎特隨后定居在了音樂之都維也納,開始了他作為一個自由藝術(shù)家的生涯。當(dāng)時他年僅二十五歲,可離生命的終結(jié)也只剩下十年,在維也納的十年,也成為他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十年。
1782年8月,歌劇《后宮誘逃》初演后不久,莫扎特為了維持日常生活開支,忙于教課、演出和寫作。在生命的最后九年中,他經(jīng)濟上困難重重,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只得賤賣作品??杉词谷绱?,從他筆下仍能流出大量杰出的作品,幾乎遍及各種音樂體裁。
時間線走到這里,便到了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1791年,伊曼紐爾·席卡內(nèi)德托他寫一出歌劇,莫扎特為他譜出了《魔笛》這部作品,并于當(dāng)年的9月30日一炮而紅。《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出歌劇。它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為瀕臨崩潰的莫扎特帶去了難得的安慰。
就在這一年7月,一位神秘的不速之客的出現(xiàn)似乎就已預(yù)示了莫扎特的死亡,他要求莫扎特創(chuàng)作一首《安魂曲》,且必須匿名。這個神秘人物使莫扎特六神無主,心力交瘁的他含淚告訴妻子,這部作品將為他自己而寫。然而,《安魂曲》剛寫到一半,莫扎特就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筆……
1791年12月4日深夜,莫扎特躺在冰涼的病榻上想象著《魔笛》的演出,喃喃自語道:“第一幕結(jié)束了……現(xiàn)在開始夜后的詠嘆調(diào)……”凌晨一點,他輕輕地閉上了雙眼。而此時,豪華的威登歌劇院里燈火輝煌,舒適的包廂內(nèi)座無虛席,維也納各界人士濟濟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賞著莫扎特的新作《魔笛》。
莫扎特出殯那天狂風(fēng)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迫使幾位送葬的親友不得不中途返回,只留下一個掘墓老人趕著靈車踽踽獨行。那是一個埋葬罪犯、流浪漢與貧民的墳場,下葬的墓穴里已有兩口他人的棺材。當(dāng)時,妻子康斯坦?jié)伞ろf伯重病臥床,無法到場,數(shù)日后當(dāng)她趕往墳地時,已無法找到準(zhǔn)確的墓址。
莫扎特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了,但是他留下的動人樂曲將生生世世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