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霞
【關鍵詞】 語文;德育;滲透;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066—01
小學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呢?筆者認為,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結(jié)合實際、學科滲透,巧妙地融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
一、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可以在閱讀中感染人,從而對人產(chǎn)生潛在的教育作用。課文的思想性蘊含在語言文字中,教師要憑借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遵循作者的思想,誘發(fā)文中的思想內(nèi)涵,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如春風化雨,不著痕跡,滲入學生心田。
如,小學語文第二冊《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借尾巴時每次都要用禮貌用語“行嗎”。這時老師可以問學生,什么叫“行嗎”?有學生回答 “行嗎”就是 “好嗎”,或有學生回答“好不好”,也另有同學回答為“可以嗎”。我繼續(xù)問,“小壁虎為什么每次向別人借尾巴都要用商量的口氣呢?說明它很有禮貌。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這樣教,既給學生傳授了“行嗎”這個語氣助詞在語言文字中的用法,又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文明禮貌。再如,在教《寒號鳥》時,讓學生發(fā)揮想像力編故事:寒號鳥終于在一個嚴寒的夜晚凍死了,第二天喜鵲叫喚它,你們聯(lián)想一下當時的情景,誰能把故事繼續(xù)接下去,加深領悟“做人不能得過且過”的道理。不僅如此,我們可以重新?lián)Q一個角度讓學生新編故事寒號鳥為什么不會死的故事。這樣,把口語訓練、思維訓練和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又可以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懶惰對自身的危害和勤勞美德的重要性。
二、在學生情感體驗中滲透德育
德育要以情動人,激發(fā)學生情感是影響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一種強大動力。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應擺脫那種單一的、說理的模式,探索形式多樣,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發(fā)生變化,情感體驗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如,學生對江姐在敵人集中營里遭受拷打時的堅貞不屈精神難以領會,教師不妨聯(lián)系生活幫助他們體驗何為皮肉之苦。一根根竹簽釘入指頭的酷刑怎樣不堪忍受,誰都沒有經(jīng)受過,但我們都有過打針、驗血之類的經(jīng)驗,由此及彼,就不難聯(lián)想竹簽釘入手指的劇痛,當我們設身處地想像,就會認識到敵人的狠毒和江姐的堅貞。這樣就可以使學生與課文主人公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先烈為爭取革命勝利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更加體會到今天幸福生活的可貴,從而激發(fā)起他們熱愛生活、奮發(fā)向上的思想感情。又如,教《狐假虎威》一文時,當學生已經(jīng)理解“狐假虎威”這個成語是“用來比喻仗著別人的威風嚇唬欺壓別人”的意思,那么隨后就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狐假虎威”的含義,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從內(nèi)心自覺地鄙視、抵制這種令人不齒的行為,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教學不只是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作文過程中提高他們的思維和認識水平。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熟悉生活,關心生活,這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同時要把觀察生活同獨立思考結(jié)合起來,啟發(fā)學生對社會、對生活、對客觀事物進行獨立思考,增強他們面對復雜社會現(xiàn)象時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要求學生對一些簡單的社會現(xiàn)象有正確的見解,要引導學生以反映高尚的精神風貌和社會新風尚作為作文選材立意的基本前提,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作文過程中,增強道德認識,提高思想水平,控制消極情感,矯正錯誤行為,這對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都是大有好處的。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舞臺,教師要深刻把握每一篇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各種靈活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語文教學這一園地,把語言訓練同思想教育緊密結(jié)合起來,就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作為語文教師,讓學生在快樂創(chuàng)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在新形勢的大語文背景下譜寫嶄新的一頁。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