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婷,薛敏敏*,陳興華,謝珉寧,陳磊,胡春蘭
肛裂是臨床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發(fā)生于肛管皮膚的全層縱行裂開并形成感染性潰瘍[1],人群發(fā)病率為2.19%,??凭驮\率約占14%[2]。排便時哭鬧、出血或拒絕,是小兒肛裂的典型癥狀。從病種上看,小兒肛門疾病發(fā)病順序依次為肛裂、直腸息肉、肛周感染性疾病、直腸脫垂等[3]。一般小兒肛裂創(chuàng)面較新鮮,較少出現(xiàn)哨兵痔或肛乳頭肥大等并發(fā)癥,故目前臨床治療一般采用局部用藥等非手術方法,內服、外涂等治療小兒肛裂的方法層出不窮。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的方法,對比采用蜂蜜外涂的療效,為今后采用簡便易行且效果明顯的治療方法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yī)院肛腸門診就診以及在金山工業(yè)區(qū)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石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漕涇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金山衛(wèi)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體檢并發(fā)現(xiàn)患有肛裂的患兒140例。肛裂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納入標準:(1)肛裂患兒;(2)年齡為2個月~4歲,性別不限;(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且患兒配合,能完成隨訪;(4)無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排除標準:(1)患兒家屬要求退出臨床試驗;(2)患兒依從性差,無法按照要求配合定期檢查、鑒定;(3)臨床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合并癥,不宜繼續(xù)進行試驗;(4)原有肛門狹窄,肛門部手術或創(chuàng)傷史;(5)患有急慢性腹瀉或肛周濕疹等皮膚??;(6)伴有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精神病、糖尿病、嚴重過敏等。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70例。本研究經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 患兒家屬在開展研究前首先進行問卷調查(包括紙質問卷及問卷星軟件),主要包括性別、年齡、肛裂部位、病程、父(母)年齡、父(母)文化程度、飲食習慣等信息。
1.2.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飲食調整(多吃水果蔬菜、多飲水),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每晚用棉簽蘸取蜂蜜(上海冠生園蜂制品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3431Y31)外涂裂口。干預時間為2周。干預前后進行便血、疼痛及裂口愈合情況評分。
1.2.3 評分標準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第7、14天進行評價,便血評分:無便血為0分;少量便血,便紙染血為主,色紅或淡為1分;中量便血,出血點滴而下,色紅或淡為2分;便時大量出血,有噴射狀,色紅或淡為3分[8]。疼痛評分采用FLACC量表,是主要用于2個月~7歲小兒疼痛評估的有效方法,包括5個內容:面部表情(face)、肢體動作(legs)、行為(activity)(考慮肛裂患兒疼痛評分記錄時為上廁所體位,因此在課題設計過程中未對此評分納入觀察)、哭鬧(cry)和可安慰性(consolability)等,由患兒家屬提供信息(見表1)。肛裂愈合情況以有無肛裂比較。
本研究意義:
在小兒肛裂就診率不斷增長,家長對該疾病認識不足,就診科室不明確,國內外相關報道鮮少的當下,預防和治療小兒肛裂刻不容緩。棉花棒蘸取少量蜂蜜直接涂于裂口處,該法外用,避免了口服蜂蜜中含有的雌激素而引起兒童早熟等不良反應,安全、有效并且簡便實用。同時通過宣傳、開展蜂蜜防治小兒肛裂這一適宜技術以及基層兒童體檢聯(lián)合二級、三級醫(yī)療機構下的中醫(yī)肛腸科,發(fā)揮中醫(yī)治療在小兒肛裂上的優(yōu)勢,運用高效、簡便、低廉的方法預防、治療小兒肛裂,建立金山及周圍地區(qū)預防小兒肛裂體系,降低小兒肛裂的發(fā)病率,明確就診科室,增加家長對該中醫(yī)特色治療的知曉率。
表1 FLACC疼痛評分法Table 1 Pain evaluated by the FLACC scale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建立數(shù)據(jù)庫,應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對照組中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齡(2.4±0.9)歲;病程7.5(4.8,31.2)d;裂口在6點位24例,12點位18例,其他28例;父(母)年齡(31.6±4.7)歲;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5例,本科56例,碩士及以上9例。治療組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齡(2.4±1.0)歲;病程6.0(3.0,42.0)d;裂口在6點位22例,12點位28例,其他20例;父(母)年齡(31.4±3.3)歲;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4例,本科56例,碩士及以上1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肛裂部位、父(母)年齡、父(母)文化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00,P=0.237;t〈0.001,P>0.050;Z=-0.157,P=0.875;χ2=4.722,P=0.193;t=0.248,P=0.805;χ2=0.232,P>0.050)。
2.2 治療前后便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便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第7、14天便血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第7、14天便血評分比較〔M(P25,P75),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atochezia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7th and 14th days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治療第7天疼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第14天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治療第7、14天疼痛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FLACC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7th and 14th days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兩組治療前,治療第7、14天疼痛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FLACC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7th and 14th days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第7天 第14天對照組 70 2.3±1.7 2.0±1.4 1.6±0.9治療組 70 2.1±1.6 1.7±1.0 1.2±0.4 t值 -0.717 -1.477 -3.810 P值 0.475 0.142 0.001
2.4 治療前后裂口愈合情況比較 治療第7天,治療組裂口愈合6例(8.6%),未愈合64例(91.4%);對照組裂口愈合0例,未愈合70例(100.0%);兩組裂口愈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53,P=0.037)。治療第14天,治療組裂口愈合48例(68.6%),未愈合22例(31.4%);對照組裂口愈合24例(34.3%),未愈合46例(65.7%);兩組裂口愈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471,P<0.001)。
肛裂屬中醫(yī)學“鉤腸痔”等范疇。中醫(yī)認為肛裂的發(fā)病多由血熱腸燥、陰虛津乏,導致大便秘結,排便努責引起肛門皮膚裂傷,濕毒之邪乘虛而入皮膚筋絡,局部氣血瘀滯,運行不暢,破潰之處缺乏氣血營養(yǎng),經久不斂而發(fā)?。?]。目前,由于小兒功能性便秘的患兒增多,小兒肛裂就診率呈逐漸上升趨勢,然而國內外對于小兒肛裂的研究及報道甚少,家長對該疾病認識不足,就診科室不夠明確,常因為患兒便時哭鬧、便血等前往醫(yī)院就診。由于便秘,排便時常努責,使干結堅硬的糞塊強行通過肛門,肛門發(fā)生撕裂。肛裂可引發(fā)疼痛,患兒常因懼怕疼痛而不愿排便,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延長,水分過多吸收,以致大便更加干燥、硬結,增加了排便時的痛苦,進一步加重或誘發(fā)肛裂,兩者互為因果[3]。臨床上治療肛裂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益生菌口服、莫匹羅星外涂等,然而患兒家屬常顧慮藥物不良反應而影響治療。本研究采用蜂蜜外涂的方法,一方面是學習了我國《神農本草經》等歷代醫(yī)書中有關蜂蜜食療和藥效記載,例如養(yǎng)脾氣,治口瘡等,其含有過氧化氫及丙酮醛類等殺菌成分,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這些良好特點為蜂蜜用于創(chuàng)口治療奠定了重要基礎。1988年,有研究通過對59例難愈創(chuàng)口進行治療發(fā)現(xiàn),蜂蜜可以快速清除創(chuàng)面的腐爛壞死組織代之以新鮮肉芽[6]。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緩解便血情況方面,通過蜂蜜外涂的方法,治療第7、14天,治療組便血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通過蜂蜜外涂的方法可以緩解肛裂癥狀,減少便血的發(fā)生。在疼痛方面,治療第14天,治療組患兒疼痛較對照組減輕,可見蜂蜜外涂在對肛裂引起的疼痛緩解上效果顯著。最后在裂口愈合方面,治療第14天,治療組48例患兒裂口愈合,多于對照組的24例,且從數(shù)據(jù)顯示,肛裂患兒在通過該方法治療后,裂口愈合時間可能在2周,與傅軍偉等[7]通過蜜煎導治療的療效相似,且蜜煎導的治療方法在張仲景《傷寒論》[8]中早有記載,然而蜜煎導制作過程較為繁瑣,儲藏也是臨床碰到的一大難題。
小兒自制力薄弱,依從性較成年人差,因此小兒肛裂治療棘手。而小兒肛裂不治療容易發(fā)生一系列并發(fā)癥,因此對于小兒肛裂的治療應遵守未發(fā)防變,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通過飲食調節(jié)聯(lián)合蜂蜜外涂,在改善大便情況的同時,針對已經形成的肛裂裂口采用蜂蜜外涂促進愈合,內外兼顧,方法較易接受,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療效顯著,充分體現(xiàn)出中醫(yī)的簡、便、廉、驗的優(yōu)勢。
作者貢獻:俞婷、薛敏敏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俞婷、胡春蘭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數(shù)據(jù)收集;陳磊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統(tǒng)計學處理;俞婷、陳磊進行結果的分析與解釋;俞婷、薛敏敏、陳磊撰寫論文,進行論文的修訂;陳興華、謝珉寧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俞婷、薛敏敏、陳興華、謝珉寧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