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紀林,張雪平
梅毒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接觸性傳染?。?],對人體危害巨大。在臨床上,梅毒主要分為一期、二期、三期、胎傳、隱性梅毒,孕婦患梅毒威脅胎兒健康,一期梅毒易合并和促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傳播,對患者的健康危害極大[2]。梅毒早期治療效果較好,而晚期梅毒可損害多個器官,治愈困難,嚴重時可致死。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估計,全球范圍內每年新發(fā)梅毒病例數(shù)約為1 200萬[3],近年來,我國梅毒報告病例數(shù)快速增長,居甲乙類傳染病發(fā)病排序第3位,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問題之一[4]。為更好地了解以梅毒為主的性傳播疾病現(xiàn)狀及流行特征,進一步為制定預防與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本研究對2007—2017年上海市松江區(qū)的梅毒疫情進行流行病學分析。
1.1 資料來源 2007—2017年上海市松江區(qū)梅毒病例報告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按現(xiàn)住址和審核日期統(tǒng)計)”,人口學資料來源于松江區(qū)統(tǒng)計局。
1.2 研究方法 通過下載傳染病疫情信息網(wǎng)絡直報系統(tǒng)中相應數(shù)據(jù),建立Excel數(shù)據(jù)庫,運用流行病學方法對梅毒的流行特征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分析不同時間、性別、年齡、戶籍梅毒患者的發(fā)病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2013和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疫情概況
2.1.1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類型梅毒發(fā)病情況 共計報告梅毒8 546例,年均發(fā)病率為48.23/10萬〔2016年最高(68.17/10萬),2010年最低(37.85/10萬)〕;其中:一期梅毒2 395例,年均發(fā)病率為14.14/10萬〔2007年最高(25.41/10萬),2012年最低(6.18/10萬)〕;二期梅毒1 703例,年均發(fā)病率為9.66/10萬〔2009年最高(13.25/10萬),2012年最低(7.54/10萬)〕;三期梅毒17例,年均發(fā)病率為0.09/10萬〔2016年最高(0.17/10萬),2008年、2012年最低(0/10萬)〕;隱性梅毒4 430例,年均發(fā)病率為24.33/10萬〔2017年最高(37.36/10萬),2007年最低(11.86/10萬)〕;胎傳梅毒1例,年均發(fā)病率為0.005/10萬〔2017年在外來戶籍中發(fā)病1例(0.06/10萬)〕。2007—2017年松江區(qū)梅毒總體發(fā)病呈上升趨勢,2007—2010年梅毒發(fā)病率年均下降了6.13/10萬,2010—2017年年均增長率為5.64/10萬(見圖1)。
圖1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類型梅毒報告發(fā)病情況Figure 1 Reported incid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syphilis in Songjia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7
2.1.2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類型的梅毒構成情況 2007年、2008年一期梅毒所占比重最大,2009—2017年均是隱性梅毒所占比重最大。隱性梅毒的病例數(shù)最多,三期梅毒病例最少(見表1)。2007—2017年不同年份之間的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隱性梅毒構成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7.362,P<0.001)。
表1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類型的梅毒構成情況〔n(%)〕Table 1 Percentage of syphilis cases by stage and year in Songjia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7
2.2 流行特征
2.2.1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月份不同類型的梅毒構成情況 2007—2017年梅毒報告病例按月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2月份報告病例最少,為473例(5.53%),7月份最多,為941例(11.01%)。7~9月份為報告病例高峰時段,月報告病例數(shù)均在800例以上(見表2)。
表2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月份不同類型的梅毒構成情況〔n(%)〕Table 2 Percentage of syphilis cases by reported month and stage of syphilis in Songjia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7
2.2.2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戶籍類型的梅毒構成情況 將報告病例按戶籍分類后分析發(fā)現(xiàn),2007—2017年報告病例以本地戶籍為主,為4 927例(57.65%),外來戶籍為3 619例(42.35%)。外來戶籍占比在2012年(61.29%)達到峰值,2007—2012年年均增長了15.56%,2012—2017年年均下降了9.85%(見表3)。
表3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戶籍類型的梅毒構成情況〔n(%)〕Table 3 Percentage of syphilis cases by year and place of hukou in Songjia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7
2.2.3 人群分布
2.2.3.1 性別分布 2007—2017年報告病例中男4 146例(48.51%),女4 400例(51.49%),男女性別比1∶1.06。一期、隱性梅毒患者在不同年份不同性別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二期梅毒患者在不同年份不同性別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年份不同性別梅毒構成情況〔n(%)〕Table 4 Percentage of syphilis cases by year and gender in Songjia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7
2.2.3.2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年份不同年齡的梅毒構成情況 各年齡構成比排名前3位為20~29歲〔26.00%(2 222 /8 546)〕,30~39歲〔23.07%(1 972/8 546)〕,40~49歲〔16.98%(1 451/8 546)〕,其中20~59歲占81.24%(6 943/8 546)(見表5、圖2)。梅毒患者不同年份不同年齡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4.791,P<0.001)。其中女性以20~29歲〔33.75%(1 485/4 400)〕為主,其次為30~39歲〔25.36%(1 116/4 400)〕、40~49歲〔15.64%(688/4 400)〕,其中20~49歲占女性梅毒病例的74.75%(3 289/4 400);男性構成依次為30~39歲〔20.65%(856/4 146)〕、50~59歲〔20.12%(834/4 146)〕、40~49歲〔18.40%(763/4 146)〕、20~29歲〔17.78%(737/4 146)〕,其中20~59歲占男性年齡梅毒病例的76.94%(3 190/4 146)。
表5 2007—2017年松江區(qū)不同年份不同年齡的梅毒構成情況〔n(%)〕Table 5 Percentage of syphilis cases by year and age group in Songjia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7
圖2 2007—2017年松江區(qū)報告梅毒病例性別年齡組分布Figure 2 Gender and age distributions of syphilis cases in Songjia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7
2.2.3.3 梅毒類型與戶籍、性別、年齡間關系 本市戶籍病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別比為1.30∶1(特別是一期和二期梅毒性別比達1.73∶1);外省市戶籍病例男性少于女性,男女性別比為0.60∶1。本市戶籍男性患者主要集中在30歲及以上年齡組,分別為50~59歲(25.17%)、60~69歲(18.20%)、40~49歲(17.45%)。本市戶籍女性主要集中在20~49歲年齡組之間,分別為30~39歲(20.59%)、20~29歲(20.35%)、40~49歲(19.75%)(見表6)。外省市戶籍男女主要集中在20~49歲之間,20~29歲比例最高(32.26%、46.46%)、其 次 為30~39歲(27.92%、29.89%)、40~49歲(20.35%、11.74%)(見表7)。梅毒患者不同性別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6.61,P<0.001)。男性一期梅毒占比〔35.50% (1 472/4 146)〕高于女性〔20.98%(923/4 400)〕,而女性二期梅毒〔20.02%(881/4 400)〕及隱性梅毒〔58.84% (2 589/4 400)〕高于男性〔19.83%(822/4 146)、44.40% (1 841/4 146)〕。
表6 本市戶籍梅毒病例在性別、年齡上的分布〔n(%)〕Table 6 Distribution of local syphilis cases in terms of gender and age in Songjia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7
表7 外省市戶籍梅毒病例在性別、年齡上的分布〔n(%)〕Table 7 Distribution of nonlocal syphilis cases in terms of gender and age in Songjia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7
女性感染一、二期梅毒較男性更年輕,20~39歲人群分別占比32.82%(592/1 804)、25.61%(462/1 804);男性以30~39歲〔21.27%(488/2 294)〕、20~29歲〔20.92%(480 /2 294)〕、50~59歲年齡組〔20.40%(468/2 294)〕為主。一、二期梅毒患者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3.07,P<0.001)。外省市戶籍病例較本地病例更年輕,本地以30~59歲年齡組為主〔59.06%(2 910/4 927)〕,而外省市則以20~49歲為主〔85.24%(3 085/3 619)〕,梅毒患者不同戶籍不同年齡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05,P<0.001)。
本研究結果顯示,2007—2017年松江區(qū)梅毒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年均發(fā)病率為48.23/10萬〔(37.85~68.17)/10萬〕。梅毒總體發(fā)病率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5],發(fā)病趨勢呈U型,2010年為最低點,2007—2010年年均下降了6.13/10萬,2010—2017年又年均增長了5.64/10萬。一、二期梅毒發(fā)病有所趨緩,隱性梅毒發(fā)病逐漸升高,隱性梅毒所占比重最大,約占梅毒病例總數(shù)的51.84%(4 430/8 546),這與諸多文獻報道結果一致[6-7]。隱性梅毒無臨床癥狀但具有傳染性,因此對隱性梅毒的監(jiān)測以及早發(fā)現(xiàn)、早隔離、早治療有著重要意義。
早期梅毒是反映梅毒流行的一個最敏感指標[8],女性感染一、二期梅毒較男性更為年輕化,20~39歲人群分別占比32.82%、25.61%;男性以30~39、20~29、50~59歲為主,分別占21.27%、20.92%、20.40%;外省市感染者較本地感染者更為年輕化,本地以30~59歲(59.06%)為主,外省市以20~49歲(85.24%)為主。
本區(qū)晚期梅毒發(fā)病率不高,梅毒病例僅占0.2%;胎傳梅毒病例11年間只有1例。說明大多數(shù)病例均在早期進行診斷治療,未累及全身組織和器官。梅毒如果不能及時診斷和治療將導致嚴重的器官缺損、畸殘和死亡[9]。
梅毒主要集中在20~49歲青壯年人群,共5 645例,占總病例數(shù)的66.05%。該人群處于性活躍期,常由于婚外性接觸、不安全性行為容易感染梅毒,而異性或同性間的傳播均會導致梅毒疫情的擴增。因此,對于青壯年人群出現(xiàn)的特殊臨床癥狀應提高警惕,盡早做梅毒的檢測。
此外,60歲及以上老年人發(fā)病率也有增加的趨勢,與諸多文獻報道一致[10-12],可能與生活及醫(yī)療水平的提高,老年化社會進展加快以及老年人群性觀念改變有關,但相關性病及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自我防護知識缺乏會導致感染風險增加。另外,老年人喪偶導致孤獨、性空虛現(xiàn)象增多,常出入低檔娛樂場所,其次隨著年齡增加,就診手術檢測機會增多,梅毒的檢出率升高。
綜上所述,上海市松江區(qū)梅毒防控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1)大力開展健康教育,結合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宣傳教育活動進行,開展一些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深入流動人口較多的企業(yè)、建筑工地、賓館及娛樂場所開展性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2)加強中老年人群安全性行為知識的宣傳力度及性倫理道德觀、法制教育,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預警方法,同時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有效控制梅毒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傳播與蔓延。(3)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對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法制觀念,采取健康的性行為。(4)推廣使用安全套。(5)加強對梅毒等性傳播疾病的監(jiān)測,促使有高危行為的潛在感染者主動檢測,并且加強對醫(yī)護人員性病診治知識的培訓,提高診治水平。(6)加大梅毒主動篩查力度,尤其是青年女性及本市男性老年人口,實現(xiàn)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7)加強聯(lián)合執(zhí)法力度,打擊無證性病診療市場。同時加強宣傳,引導患者正確的求醫(yī)行為,阻止梅毒的進一步蔓延。只有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梅毒的傳播與流行。
作者貢獻:馬紀林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的分析與解釋,撰寫論文,論文的修訂,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張雪平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