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興化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泰州 225700)
隨著我國放射性技術的不斷增強,我國放射工作人員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人體在長期接觸了輻射之后容易導致機體損傷,現(xiàn)通過分析興化市放射工作人員的資料,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202例放射工作人員入組。全部放射工作人員男142例,女60例,年齡29~60歲,平均(44.7±5.43)歲,其中有114例工齡≤10年,有79例工齡≤20年且>10年,有9例工齡>20年;其中有32例從事介入放射學,有25例從事放射治療,有44例從事核醫(yī)學,有101例從事放射診斷。
收集全部放射工作人員的姓名、年齡、性別、工作等信息,并對放射工作人員進行甲狀腺檢查、血常規(guī)檢查、染色體畸形病變檢查與微核檢查。
①眼晶狀體情況參照《職業(yè)性放射性白內障的診斷》來進行檢查和評估;②TSH:0.34~5.60 mlU/L;T4:78.4~157.4 nmol/L;T3:1.34~2.73 nmol/L;血小板:100×109/L~300×109/L,超出范圍即為異常。
使用SPSS 23.0來統(tǒng)計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其中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分別用%、(±s)進行表示,再則用X2和t值來分別檢驗,當結果顯示P<0.05,則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工齡≤10年的放射工作人員白細胞異常率最高,工齡>20年放射工作人員眼晶體異常、甲狀腺功能異常率、血小板異常率最高,工齡≤10年放射工作人員和工齡>20年放射工作人員甲狀腺功能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眼晶體異常率、白細胞異常率、血小板異常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工齡人員輻射敏感指標對比(n,%)
在本次研究中調查的工作人員共有202例,放射工作人員在長期接觸輻射之后,主要表現(xiàn)為血紅蛋白降低、血小板降低、外周血象白細胞異常等。長期在輻射放射下會導致放射工作人員晶狀體渾濁,嚴重的甚至會發(fā)展為白內障,有研究表明,從事核醫(yī)學放射工作人員眼部異常率最高,出現(xiàn)此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因近距離接觸輻射、注射藥物、分裝藥物、合成藥物有關[1]。眼晶體異常率升高可能與工齡長有一定的觀念,但也不排除放射工作人員隨著年齡的增長,才導致放射人員眼晶體異常率升高[2]。放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有較高的幾率發(fā)生甲狀腺功能異常,且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TSH異常,并且隨著工齡的延長,甲狀腺功能異常率也在不斷升高,如今臨床上致使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原因還不明,需要進行進一步研討。有研究報道顯示,放射治療工作人員和核醫(yī)學工作人員的染色體畸形病變率不斷升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兩者同室工作,并在注射藥物、分裝藥物工作中近距離接觸了輻射源才導致的染色體畸形病變[3]。
綜上,輻射會導致眼晶體損傷、甲狀腺功能改變、白細胞改變,尤其是在放射治療和核醫(yī)學工作的人員因其工作性質和工作時間,應該在工作中注意個人防護,保障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