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軍,李 娜
(1.遼寧省預備役某步兵師醫(yī)院,遼寧 本溪 117000;2.四平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中暑癥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急癥,亦是應急綜合征的總稱。且死亡率極高,可達80%以上。臨床通常以物理降溫、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及對癥支持治療為主藥治療方式,但獲得的效果不佳。
采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治療的82例重度中暑癥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jù)治療方案分成參照組41(西醫(yī))和研究組41(中西醫(yī)結合),其中參照組男患22例、女患19例;研究組男25例,女16例。各組臨床資料進行比對,不存在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對所有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吸氧及對癥支持治療。參照組:采取冰敷或酒精等物理降溫,結合患者體溫給予氯丙嗪25~50 mg稀釋于500 mL生理鹽水中,1次/d。補液體液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針對尿量<30 ml/h者,給予補鉀治療;腦水腫及顱內(nèi)高壓者,給予甘露醇滴注。
(2)研究組:基于參照組之上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中藥配方:生石膏25 g、知母8 g、銀花15 g、連翹15 g、竹葉12 g、藿香10 g、水牛角15 g、西洋參3 g、菖蒲6 g、荷梗12 g、甘草3 g。使用方法:煎劑灌腸,2次/d。熱衰竭者加用生脈飲口服液50 mL,熱射病者加用安宮牛黃丸3g。
觀察及評價兩組重癥中暑癥患者治療后及臨床有效率情況。
依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判定:體溫、癥狀及各項指標正常,則判定有效;體溫、癥狀及各項指標較治療前有所改善,則判定好轉(zhuǎn);以上達不到任何意一項者,則判定無效。有效率/100%=有效+好轉(zhuǎn)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百分比為計數(shù)資料,x2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為計量資料,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治療后體溫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臨床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體溫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臨床有效率情況比對(n,%,±s)
表1 兩組患者體溫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臨床有效率情況比對(n,%,±s)
組別 例數(shù)(n) 體溫恢復時間(d) 住院時間(d) 臨床有效率(%)參照組 41 2.17±0.75 3.93±1.11 39(95.12)研究組 41 3.07±1.02 5.29±1.25 30(73.17)t/x2 - 4.256 4.692 8.692 P-<0.05 <0.05 <0.05
臨床西醫(yī)通常以物理降溫、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及對癥支持治療,但效果不甚理想。中醫(yī)認為重癥中暑癥主要發(fā)病機制因夏季暑氣當令,暑為陽邪,內(nèi)郁化火故發(fā)熱、灼蒸人體而致,故中暑患者出現(xiàn)高熱、神志昏迷等表現(xiàn)。應以祛暑清熱、益氣生津為治療原則。據(jù)有關臨床實驗證實,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重癥中暑癥患者的臨床效果佳,深受臨床醫(yī)生及患者選擇上的青睞[1]。為此,本文通過對所有重癥中暑癥患者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合用中醫(yī)配方即石膏、藿香、知母、西洋參等中藥材能夠清暑瀉熱、益氣生津及清心開竅等功效。
本次研究證實:研究組治療后體溫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與參照組差異,則研究組臨床有效率95.12%,高于參照組臨床有效率的73.17%,這與馬建波[2]在研究報告中治療組臨床有效率93.33%,對照組臨床有效率73.33%的結果基本吻合。綜上所述,針對重癥中暑癥患者而言,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值得臨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