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
摘要: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吸取知識的另一扇窗戶,教師必須加大實施力度。我們在教學中及早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紛壇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實現(xiàn)聲情并茂讀美文,獨具慧眼賞佳作,我以我手寫真情。
關(guān)鍵詞:閱讀;美文;佳作;真情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0-0062
俗話說:“當官不當主任,教書不教語文?!笨梢姡Z文教學對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不太好實現(xiàn)夢想的工程。面對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改革,學生及其家長片面地對語文學科的“歧視與偏見”,著實讓奮戰(zhàn)在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頭疼。學生個個都知道語文重要,可他們就是不愛學,家長人人都知道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可他們就是沒有時間陪孩子讀書看報,但可以抱著手機一直到天亮。尤其對于農(nóng)村學校的孩子來說,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愛上語文,明白語文的重要性,更是難上加難。一是因為留守兒童多,爺爺奶奶不知道怎么引導教育;二是外出打工的父母每次回家,因為心疼孩子想要彌補愧疚,最先給孩子買的不是書籍,而是衣服與食物;三是學生的潛意識認為,語文只要會講話,能識字就算把語文學好了。那么,如何讓農(nóng)村學校的孩子愛上閱讀,愛上寫作呢?筆者通過幾年的摸索,有了些許體會,現(xiàn)與大家共勉。
一、聲情并茂讀美文
對于剛上初中的學生來說,認為閱讀就是把一篇文章看完就行了,至于文章的“營養(yǎng)”如何吸收,就不知道了。鑒于此種狀況,筆者首先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特級語文教師余映潮先生曾這樣為朗讀下定義。
朗讀,是講求語言準確、語流順暢的充滿詩意的文學活動。朗讀,是進行語言、情感熏陶的一種學習活動。朗讀,是對作品進行品味感受的閱讀活動。朗讀,是用聲音來傳達作品內(nèi)蘊的豐富細膩的情感活動。朗讀,是一門用心來揣摩、用情來表達的聲情并茂的藝術(shù),是欣賞詞句的藝術(shù),是調(diào)動情感的藝術(shù),是撥動心弦的藝術(shù)。朗讀,是讓學生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lǐng)會情感、品味意境、發(fā)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實踐活動。
因此,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強調(diào)都不過分的。而筆者不僅是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更是每周有兩次朗讀美文的時間。具體安排如下。周一早自習用30分鐘時間,筆者精心尋找適合學生的兩篇美文,融入筆者自己的情感傾向,聲情并茂地給學生讀文章。周三早自習用30分鐘時間,請兩位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文章。周一筆者的范讀,有鮮明的愛憎和情感趨向,這強烈地影響著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筆者,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更重要的是為周三準備朗讀的學生做了示范,讓他們有意識地模仿,并在朗讀中感受讀書的樂趣。筆者近期朗誦的文章如《優(yōu)秀的人都敢對自己下狠手》《城市不是沒有秋天》《好的演員,未來不設限》《夏天的昆蟲》《你知道為什么你寫作文沒有靈感嗎》《不甘平庸的年輕人全都有同一個特質(zhì)》……所選文章題材廣,內(nèi)容雜,有名家美文、有明星勵志故事、有心靈雞湯,還有科技創(chuàng)新等,學生的朗讀選材也是多樣性的。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朗讀的能力,更激發(fā)了學生愛語文的興趣。
二、獨具慧眼賞佳作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賞”解釋為“獎賞”“賞賜”、獎賞或賞賜的東西,又解釋為“欣賞”“觀賞”“賞識”,是帶著積極的、肯定的,希望獲得愉悅心情的目的去看、去品。“賞”無論是作為名詞還是動詞,都是好事情,過程或者結(jié)果,都會令人愉快。
周一、周三筆者的讀,學生的讀也僅僅只是撥動了學生愛美文的心弦,它只是筆者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第一步?!百p”才能讓學生走近作者,感悟人生哲理,感受世態(tài)百味,體會語言之美妙。周一、周三每讀完一篇文章后,筆者總會與學生一起品味、賞析美文。賞析也是多角度的,可以是文中的某個句子很喜歡,可以是文中的某個場景戳中了淚點,可以是文中的某個比喻句讓筆者拍案叫絕,可以是文章的寫法角度新穎,可以是文中傳情達意的精妙,還可以是精巧的結(jié)構(gòu)讓人佩服……總之,學生可以從各個方面來說一說,談一談自己的收獲,或者體會。賞析的整個過程是愉悅輕松的,學生不需要對文章的理解面面俱到,也不需要字斟句酌,只是說出自己的一點收獲、一點思考就好。就是在這種愉快的過程中,教師不知不覺就教會了學生鑒賞文章,學生也學會了在閱讀中獲得快樂的本領(lǐng)。因此,一段時間后,無論曾經(jīng)是多么害怕賞析文章的學生都能輕松答題了,那些本就熱愛閱讀的學生更是能力大漲。學生嘗到了甜頭,又怎么不會愛上閱讀,喜歡讀書呢?
三、我以我手寫真情
課內(nèi)外的大量美文朗讀,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了,教師有意識的賞析指導,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學生就會有沖動——寫作的沖動。筆者的寫作時間安排在每周三的晚自習。學生的寫作,筆者傾向于從身邊的人或事寫起,寫教師、寫同學、寫父母、寫今天發(fā)生的事、寫內(nèi)心的孤獨、傷感、喜悅與感動……
筆者在教學了朱德同志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后,又利用周一時間給學生朗讀了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周三又有學生在早自習朗讀了冰心的《荷葉·母親》,幾篇文章一邊朗讀,一邊賞析,學生了解了名人母親,學會了多角度寫人,明白了母愛的平凡與偉大,他們的情感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有寫作的沖動。筆者班上一個叫鄭永樂的學生模仿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也寫了自己的母親。
讓農(nóng)村學生愛上閱讀,愛上寫作,其實并不難,只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們一起讀美文、品美文、寫美文,日積月累,中國的語言文字就會在孩子們心中生根、開花。看著自己的學生在快樂中愛上閱讀,在閱讀中快樂成長,是語文教師最大的幸福。
參考文獻:
[1] 鄧玲麗.有效評價,讓課外閱讀落到實處[J].基礎(chǔ)教育論壇,2018(16).
[2] 邵永慶.深入體驗 提高閱讀效率[J].名師在線,2017(4).